浅谈教育公平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策

时间:2022-08-10 11:30:47

浅谈教育公平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策

【摘 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一是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和教育基础薄弱,需要解决的是就学机会的公平,属于起点公平的问题;其二是中级阶段,在就学机会基本解决之后出现的就读优质学校难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是教育过程公平;其三是高级阶段,在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公平基本得到解决之后,需要解决教育结果公平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公平;阶段性特征;对策

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最容易成为受到牺牲的一种社会价值,而教育公平的缺失,教育不公平状况的存在又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障碍。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我国当下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这是设计教育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推进教育公平实践,判断教育公平实现程度的一个认识前提。

笔者以为,教育公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中含有渐次递进的三个不同阶段,而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发展途径和工作内容。

一、促发展解决就学机会公平

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公平问题往往并不突出,这是因为公平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产物,公平与发展密切相关,发展是公平的前提。

建国初期,我国小学的毛入学率只有20%,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不足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不足3%。而到200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9.49%,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了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66%,基础教育在校生从不足3000万人发展到2.2亿人。人们的受教育机会大幅度增加:1949年,全国只有普通高等学校205所,在校生共11.7万人;到2010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1908所,在校生达到了2979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4.2%。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普及了义务教育,大大提高了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如果没有教育的大发展,中国将只有现有受教育人口约1/10的人能够受到不同层次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发展,就没有公平”。初级阶段的教育发展主要解决的是就学机会公平的问题,其工作的着力点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扩大学校教育总体规模,使得学校教育的容量能够让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进入相应阶段的学校学习。只要学校教育总体规模不足,那就无法保证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接受相应阶段的学校教育,从而形成一部分公民有学上、其他公民无学可上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若是通过公平分配就学名额,并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来选择就学者,自然也可视为一种就学机会公平,但这显然不能成为政府据以满足或聊以的理由。因为这样的就学机会公平其实是无奈之举的结果,是一种低水平的、形式上的就学机会公平。由于毕竟还有一部分(有时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公民并非因为自身的智力或道德因素而不能就学,因而即便采取所谓的公平分配规则与公平竞争方式,对这部分公民而言实质上也并不公平。他们虽然拥有宪法规定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并未实际享受到这种权利。不用说,倘若既无公平分配规则,也无公平竞争方式,那就连这种形式上的就学机会公平也无从谈起了。

其二建立健全就学资助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公民不至于因家庭原因而放弃就学或中途辍学。当公民因家庭经济贫困无力支付学费时,或者即便是免除学费的教育,当公民的家庭经济十分贫困、连起码的生活费用都没有着落时,那么,即便公民的其他条件都符合接受特定阶段学校教育的要求且已被学校录取,公民也往往会被迫放弃就学。义务教育法虽然早在1986年便已颁布,但在四分之一世纪的实施过程中,因家庭贫困而不能入学或中途辍学的适龄儿童不计其数。同样,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或需要挑起家庭生活重担而被关在高等学府门外。

诸如此类现象表明:若无必要的资助措施,学校教育的大门对于这些贫困家庭子女来说,表面上是敞开的,实际上是紧闭的。作为整个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石,就学机会公平首当其冲。没有就学机会公平,许多公民连学校的门都进不了,其他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但另一方面,就学机会公平毕竟只是“初级阶段”的教育机会公平,它所着力解决的只是符合条件的公民“进校门”的问题,而不是“进什么样的校门” 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就学机会公平问题是一个需要通过发展得到解决的问题。

二、促均衡解决教育过程公平

就学机会公平解决之后,就进入到了中级阶段,这个阶段是教育公平问题最突出的时期,其矛盾焦点是能否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就处在这样一个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的历史时期,现阶段的教育显失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教育投入的不足,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仅为3.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4.5%,发达国家是5-7%);二是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及经济状况较好的城镇少数学校;三是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设计的不公平,一方面我国小学和中学的升学考试都是按地域和户籍招生,使得城乡学生不能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能公平地享有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国家高考招生指标的分配显失公平,全国各省、市、区的录取分数线存在很大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在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一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二是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应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均衡:

第一,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向农村倾斜。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突出矛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根源。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需要从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要求出发,城乡教育发展,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向农村倾斜,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上优先保证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要建立现代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确保农村教育投入到位;要统一城乡办学标准,保障农村办学的基本需要;要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和职能。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福利,以增强农村教师吸引力。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在农村学校为教师建周转房,在县镇为农村教师集中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等。

第二均衡区域教育发展,重点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以中西部地区教育为重点,统筹区域教育发展,首先需要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要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学校要采取对口支援、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发展;再者要加大对西部招生倾斜的力度,在教育投资、招生就业政策和人才培养与任用上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的资助比例和份额。

第三均衡不同类别学校发展,向薄弱学校倾斜。学校是实现个体之间教育公平最主要的中间环节和途径,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制约了教育公平实现的程度。当前我国校际差距不仅面广,而且程度深刻,几乎贯穿了教育的所有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是区域教育差距还是城乡教育差距,其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都是学校之间的差距。校际差距是人们感觉直接、反应最强烈的差距,特别是部分薄弱学校的存在,是实施教育公平的重要障碍。缩小校际差距首先要着力改造薄弱学校,确保所有学校达到基本建设标准,做到建设有标准,发展有特色。

三、促和谐解决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公平的初、中两个阶段,其解决的问题都属于机会公平的问题,因此解决的途径是发展,是均衡,而教育公平的高级阶段则是追求结果公平的问题,其含义有别于相对原则和操作而言,因而在认识上见仁见智,在解决方式上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因此这个阶段教育公平追求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和谐。即确保“人人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那么如何做到教育结果的公平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厘清平等是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而权利可分为基本权利与非基本权利。所谓基本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起码的、最低的权利,是满足人的基本的、起码的、最低需要的权利;而非基本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比较高级的权利,是满足人的比较高级需要的权利。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经济上的生存权、政治上的参政权、教育上的受教育权、事业上的发展权等。一个人只要是人类社会的一名成员,不论其出身如何,社会地位如何、才智如何、对人类贡献大小如何,社会都应该保障他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最低权利。非基本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较高级权利,主要包括经济上的发财致富权、政治上的当官致贵权,接受更高级教育权以及成名成家的权利等。非基本权利是每个人对于一切社会利益上的竞争结果权。人类拥有基本权利的平等是体现公平的。因为个人作为人类社会一员而应享有的权利,那么它也就是人们应当平等享有的权利,它是完全平等的。也只有人人平等地享有这种权利,才能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才能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另一方面,非基本权利则是不平等才是公正的,因为非基本权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较高级权利,如果不论人的能力强弱,智力高低,对社会贡献大小等差别,一律追求结果平等,显然是抹杀了人的差异,否定了个人的发展,所以,非基本权利必须是不平等的,才是公平的。

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否认差异。由于人的先天条件差异,如智力、性格、能力倾向的差异,使得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教育要求;由于人的后天努力不同,使得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期望和成果也不同。没有机会平等,就没有教育公平,没有不同人的选择自由,同样没有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理想状态就是基础公平与自由选择的统一,机会公平与发展效率的统一。一方面,我们要努力保证机会公平,争取过程公平,确保底线标准,在努力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平等分享的过程中,必须优先实现的是确立底线公平,实行最低标准保障、最低限度保护,缩小绝对差距、消除边缘化;另一方面,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不同人有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拔尖人才的茁壮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省略

[2]中国统计年鉴——2009【G】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2006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c】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建设 下一篇:试议人事档案现代化的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