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之音之于唐诗典型风格

时间:2022-04-27 05:02:34

盛唐之音之于唐诗典型风格

【摘要】唐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是一种无法拭去的情结——对盛世的向往或追忆。盛唐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催生了文化的繁荣,文学上的盛唐指开元至大历年间,期间涌现出的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等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的至高成就,这就是“盛唐之音”。

【关键词】唐诗;盛唐之音;作品风格

宋朝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钱钟书先生也曾提到过:“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盛唐之音被称为唐诗的典型风格,其显著特点在于:拥有豪迈的气度——感情奔涌而出,文字优美流畅,节奏明朗轻快,意兴所到之处即恣情笔下。这些都不同于中晚唐诗歌的低沉忧郁,也不同于宋诗的文弱艰涩。如果说宋词是戴着伦理镣铐的舞蹈,那么唐诗就是杜甫笔下公孙大娘的剑气行,光彩夺目,力道雄健。这种体验又与人们对繁荣富庶的追求是一致的,因为盛唐之音其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走上坡路的社会的产物,需要品味却不难体会,它不是对外物的铺排,也不仅是思辨,更是一种充满激情意兴的振奋人心的艺术。

一、历史与地域

如果说先秦文学审美尚未自觉,汉文学的审美过度追求铺排堆砌,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或过于粗糙或过于柔靡,那么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文学中的美学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厚的底蕴和恢弘的气度兼而有之。唐诗中不乏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儒道思想在唐诗中不难找到痕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在杜甫诗作中有集中的体现;诗仙李白则深受两种思想影响——一方面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向往超脱的人生。除了思想上的传承,还有诗句的化用和典故的使用,当古今的意象和情感相重叠时,唐诗更显厚重实在,传情达意更为真切到位,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除了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唐诗中还渗透了丰富的地域色彩,有王维所描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也有杜甫笔下的蜀景“巴山夜雨几年秋,玉垒轻烟万古浮”(《蜀中吟》)。大量的非中原地理、人文特色形成了唐诗的万千气象。这和屈原的楚辞或南北朝民歌所带来的美感体验相类似,又不尽相同。楚辞的瑰丽、北朝民歌的豪情和南朝民歌的柔美更多地是读者对照中原文化比较出来的,而唐诗中非中原文化的美则更多的是作者在游历过程中发掘出来的,前者的美在于不经意,后者的美在于妙手偶得。

二、文字与形式

盛唐之音可谓是文学发展到特定阶段时,对文字和形式的审美能力日趋成熟的产物,并将文字和形式之美推向巅峰。

首先,从文字方面来说,唐朝人比前人更善于炼字。刘熙载云:“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夫活,亦在乎认取诗眼而已”。所谓“诗眼”,就是炼字中表达出的诗歌主旨所在。盛唐文人对词句的创新和应用尤为注重,追求“语意两工”,以炼字而营造美的意境和精神主旨。

其次,从形式方面来说,唐以前的诗格律发展尚未完善,但是齐、梁时代对音韵学和格律学的考察达到了空前高度,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绝句、律诗在盛唐时期被进一步完善,用韵更为齐整,节奏更为和谐,也是靠音韵学、格律学提供了可依照的蓝本。

三、意象与情趣

中国古代文学素来不乏情景交融的佳作,意象用于滋生情趣,情趣用于欣赏意象。至盛唐时期,对情景交融的追求形成了更大的气候,利用对外界景物的感知,选取相关的意象,达到展示内心的效果。

唐朝的疆域辽阔,在意象的选取上给了作者更宽泛的自由,唐人的情感外向,借助于意象更能清晰表达。盛唐时期的诗人,以“关”、“沙”写边塞之苍凉,以“花”、“鸟”写田园之恬淡,以“险峰”、“飞流”写山水之豪迈,以“细雨”、“垂柳”写离别之留恋……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皆能激发文人的灵感,同时也被文人赋予了生命力,成为他们情感的依托。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山关与明月在时空上皆有交错,情感深邃,成为千古绝唱。

四、精神与气质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到:“盛唐诸公之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这是对盛唐之音的描述。而林庚在其广为人知的《盛唐气象》中则认为:“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这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使得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盛唐之音从美学上来说,充满昂扬的情思,明朗的感情基调,不低沉,不纤弱,更不颓废。这种诗风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盛唐时代如日中天的国力相匹配的,也是与当时普遍追求自由、欢快、创新、开放的世风相适应的。

五、结语

盛唐之音植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又汲取了各方地域文化的养分而茁壮成长;它将文字与形式之美加以结合,将意象的表达发挥到极致;它萌发于强盛繁荣的时代,却未曾滋生浮躁的心态,而是充满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它风格独具,沉稳与勃发兼而有之,达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

参考文献:

[1]廉水杰.国学视野中“审美人格”的建构[N].中国艺术报,2011-03-02(第7版).

[2]郭晓君.盛唐唐诗中华文化之巅[N].阳泉日报,2011-07-23(第11版).

上一篇:抗战时期延安与重庆漫画宣传方式比较研究 下一篇:中国装饰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