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8-10 10:50:06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要引入激趣手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第三要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挖掘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本文主要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很难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机会,学生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被抹杀殆尽,因此,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竟争和应对挑战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创新能力是以智力为基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产生新颖而有价值产物的能力。它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创新意识;二是创新思维;三是创造活动中的专门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从这三个方面着眼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入激趣手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如果学生对所学材料缺乏兴趣,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法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1.深入教材挖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许多兴趣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充分利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2.跳出教材诱趣。遵循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处理,诱发学生兴趣。如针对少数学生偏重数理化学习,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实际,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先呈现一个案例;一秘书在给领导打印文稿时,原稿上在一个段落旁写了“删除”一词,并将该段圈了起来。结果该打字员依样画葫,也将该段圈了起来,旁边打有“删除”一词,原稿中作者改动了的地方,也不能变通处理。随后问学生,该秘书缺少什么功底?学生答曰:“语文”,一下子诱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创设情境获趣。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情境,或音乐导入,或有感情朗诵,或用多媒体展示画面等。在教《雷电颂》一文时,结合课文是悲剧的内容,用有关屈原影片的音乐导入,配以屈原的一些画面,营造一种悲情氛围,学生情绪很高,立马进入了角色。

4.运用技巧激趣。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以情交流,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法达到激趣的目的。一是语言激趣。教师运用富有激情、形象、风趣的有声语言或无声语言,创设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如结合课文内容或背一首唐诗、引一句名言、作一番鼓励、讲一个故事;或给一份谅解、递一个眼色、送一个微笑,以达到情感交流、激发兴趣的目的。二是问题激趣。设计一些对教学内容有启发性、思辩性、情感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辩论,以激发兴趣。三是活动激趣。开展一些带有知识性、趣味性、人情化、人性化的活动,寓知识于情感、趣味之中,以激发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并激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偏重于主动灌输知识,学生常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至于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答疑,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往往被忽略。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有:

1.鼓励质疑与求异思维训练。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扩展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能力。质疑是求异的先导,只有首先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才能集中精力去分析研究问题,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认真阅读所学材料,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2.鼓励质疑与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思维,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多种答案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或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不同观点的辩题让学生辩论,使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3.鼓励质疑与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考虑问题。它能克服辐合思维的单一性,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在议论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某一论题逆向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寻求答案。

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相对封闭,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引入创新理念,革新教学模式,挖掘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1.换位思考,创新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要受到学生欢迎,也必须时时创新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师就必须更新设计理念,突破“两个中心”的藩篱,进行换位思考,即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深入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要始终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老师怎样教,教什么,我才能接受,才能学会,才能学好,才能主动学?”据此,去精心构思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适合学生口味,满足学生要求。

2.转变角色,创新教学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的角色意识,实行民主教学,创造民主、开放、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客、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才会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要的主客观环境。

3.改变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起支配主导作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即开放教学内容和开放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变“单一式”为“多向式”。结合教学内容可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表演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激发其兴趣,培养其思维,提高其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国平.《以“激趣”为基点,创新课堂教学》.中国教育理论.2003,(5).

[2]杨朝辉.《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教育理论.2003,(5).

[3]杨艾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教育论坛.2004,(1).

上一篇:谈中学语文中语序的变式 下一篇:对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