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诺基亚“5200”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8-10 07:36:18

浅谈诺基亚“5200”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摘要】遵循“人机匹配”原理进行手机设计,目的是在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和文化生活中营造一种节能减耗的社会时尚,即合于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和社会问题――自然资源在日渐减少,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与日益增加的人口及其消费增大的矛盾关系,进而,设计与创造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机和环境”相协调的关系。

【关键词】诺基亚“5200” 设计 人机匹配

引言

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手机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和乡镇的各个角落,经营手机的商店随处可见,店铺里的手机品牌、型号、款式,以及手机的色彩多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从过去手机作为一个人财富或身份标志的时代,到现在手机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备的交流工具,手机的设计与生产不断改进,使手机越来越适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一是从过去通体笨重的“大哥大”的款式到现在小巧玲珑的款式,百变丰富的造型让手机成为潮流人们的一个时尚标点,这不论从使用者的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二是手机的色彩也从过去的单一黑色向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协调方面发展,进而与现代社会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相一致;三是现代的手机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诸如通信功能、摄像功能、短信发送与接收功能、强大的媒体娱乐功能,等等。以上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手机作为单一的移动通信工具的作用。手机的设计与生产之所以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不断需求之上。

这与日益增长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一致。现在人们对新式手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仅是其功能之齐全、款式之新颖、色彩之适中等方面,而且人们愈来愈注重手机与使用者的关系,即人机关系。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然的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相一致、相协调,人类之所以不断设计与生产各种工具(包括手工工具、半自动工具和全自动工具)就是为了从根本不断改进自身的生活方式,促使生活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手机的设计、生产与使用,以及与之相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形成吻合的关系。

然而,尽管在手机设计与生产领域,人们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社会文化效果,但是,手机的设计与生产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个别手机还存在着极大的缺陷,甚至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不便和烦恼。

为此,本文从诺基亚“5200”的设计上谈一些问题:

一、遵循“人机匹配”原理进行机型设计改革,促使人们更加喜欢使用“5200”

人机工程学原理要求“人机匹配”原则。所谓“人机匹配”,就是指在复杂的人机系统中,人是一个子系统,为使人机系统总体效能最优,必须使机械设备与操作者之间达到最佳的配合,即达到最佳的“人机匹配”。“人机匹配”的内容包括显示器与人的信息通道特性的匹配,控制器与人体运动特性的匹配,显示器与控制器之间的匹配,环境(气温、噪声、振动和照明等)与操作者适应性的匹配,人、机、环境要素与作业之间的匹配等。人类之所以要求如此多样的“人机匹配”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选用最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力,提高操作可靠性的匹配方式来进行设计。更重要的是,人类之所以使用机器就是为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完成工作或任务,既能减轻人们工作时的负担或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又能改善人的工作条件;甚至最为优秀的机器设计与生产制造的人机关系是使人在工作中产生愉快的心情,给人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等等。这是人类不断进行设计与设计改革的根本目的。

从对诺基亚“5200”的使用中,本文作者感到:诺基亚“5200”没有完全达到“人机匹配”的目标。首先,是诺基亚“5200”的机身问题,它的整个机身太厚,机体也比较重。这样,将给使用者携带带来不便,厚重的机体装在衣服袋子里,总感觉到既沉甸甸的,又鼓鼓囊囊的,造成一种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应。当将它放在裤子口袋的时候,携带者坐着就会感到有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卡在大腿上,挤压着大腿的肌肉,感觉极其不舒服,这不仅给使用者身体造成不适,也给使用者心理造成一定的障碍;当将它放在上衣口袋里的时候,使用者站着或者行走的之时,厚重的机体拽扯着衣服,既防碍行走,又使衣服变形,造成生活行为的种种窘景。为此,诺基亚“5200”的机身设计改革,需要将其机体设计的薄一些,薄到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其次,诺基亚“5200”的机体结构也存在着很大问题,那就是它的显示屏与键盘衔接不够紧固。诺基亚“5200”属于新型的滑盖式手机,在具体的工作操作中,有些工作是必须滑开才能够完成操作任务。一方面,当操作者滑开操作时,操作手感要好,即滑开时无任何不适的噪音,而且感觉操作通畅,没有任何不舒适的阻挡;另一方面,它的滑盖与主键盘衔接不够紧密,也就是不够牢固。这样,在携带时,就会偶然滑开,给使用者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对诺基亚“5200”的设计改革,要求改良其机型结构要符合打开,与符合停机不用时的稳固性。

最后,诺基亚“5200”的键盘设计之性能不够好,偶然会出现操作失灵的现象。在使用者的具体操作中,分别有不同的按键出现失灵现象,本文作者使用的这款诺基亚“5200”手机是转换键的“下键”经常出现失灵现象。尤其在情急之时,使用者特想转换内容时,它却偏偏动弹不得,真是令人心烦。

总而言之,诺基亚“5200”的设计表明:它还不够成熟与不够合理,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进一步使它与人之间达到“人机匹配”。

二、进一步清洁机体卫生,为使用者乐于与之结成亲密的人机关系创造条件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与强调自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尤其整齐干净的生活环境愈发成为人们日益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现代艺术设计体系中,不论是环境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等,都是为人们设计与创造优美和舒适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人文环境。却不说环境设计的意义多么重要,就工业产品设计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所设计的产品必须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创造愈加卫生、优美和舒适的环境。为此,工业产品本身必须长期保持足够的清洁度。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体系所要求的“人机匹配”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在诺基亚“5200”手机设计中,出现了屏幕与键盘接触面在相互滑动时,屏幕滑板的金属体直接摩擦键盘并污染键盘的情况,在白色键盘之上不断留下黑糊糊的几块污垢。这样,使机体十分污秽不堪。长期使用这样的手机必须一天,最多两三天就要为手机“洗澡”。若非如此,使用者就不得不长期生活在不卫生的人机环境中。本文作者所使用诺基亚“5200”手机达两年之久,深为给其不断地“洗澡”而烦恼。本该漂亮、清洁、舒心的手机,是使用者最为亲密的“朋友”,是使用者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得力帮手。试想,有哪一位先生或女士乐意同一位不干不净的“朋友”长期在一起呢?

因此,对诺基亚“5200”手机的设计有必要进行改进,在设计机体界面时,应该考虑到不能使它们相互摩擦给键盘造成污染。

三、综合考虑造型、色彩、功能,乃至性能因素,使诺基亚“5200”成为使用者最贴心的“朋友”和帮手

俗话说,“要想精其事,必先利其器”。试问,当一个人特别讨厌一件物品或工具时,他或她又怎么会同它紧密接触并熟练掌握其奥妙呢?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考虑任何一件物品或工具的设计,使其愉悦于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等文化活动。

对于任何一件工业设计产品而言,追求其造型、色彩和功能及性能的完美统一,是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和文化生活的最一般要求。另外,现代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可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可再生资源的繁衍环境日益锐减或被日益破坏,致使人类可利用的物质资源不断减少。因此,在艺术设计领域逐渐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艺术设计领域当今最为时髦的设计风格,即绿色设计。故此,在艺术设计领域以短、小、精、尖等高度集约化为特色的设计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正因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环境的境况,与人们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所以,产品设计越来越受到广泛地关注。这就要求产品设计更加趋向综合因素的完全统一。

从诺基亚“5200”的设计上看,它的造型、色彩、功能,以及性能等都没有达到完美程度。一是诺基亚“5200”的造型稍微短了一些,且整体又比较厚,这着实在实用和审美上,并没有达到短小精悍和小巧玲珑;二是诺基亚“5200”的色彩设计,其色彩比较单一,尽管在色彩搭配上比较成功,但是并不能弥补其色彩单一的缺陷。消费者在购机只能在有限的几种色彩中进行必然的选择而没有自由与回旋的余地;三是诺基亚“5200”的功能,大家知道,手机最为重要的是执行着交流信息的功能。尽管现在手机的功能扩大,但它的主要功能并没有改变;四是诺基亚“5200”的性能,设计者有可能过分考虑了它的造型、色彩等外表形象,致使其功能不够稳定。基于上述四种原因,诺基亚“5200”手机有必要作一些设计调整:一方面要丛造型和色彩上进行精心的考虑,其造型要符合人们的使用生理和心理要求,尽力做到“人机匹配”;在色彩的设计上,设计诸多的色彩,以便供不同审美要求的产品消费者。另一方面,对于一部手机而言,最大的作用与功能,莫过于通信。就工业产品的质量来说,良好的性能是产品畅销衰的根本保证。反之,脱离功能和性能要求的手机,仅靠其漂亮的外表是不能取得消费者一致好评的。

总之,以功能和性能为基础,以造型和色彩为追求尽善尽美目标的设计,一定会赢得更多朋友与之形成和谐的“人机匹配”关系的。

小结

本文通过作者对诺基亚“5200“使用的真实感受的分析与解剖,得出一般的结论:对于手机的设计(包括其他产品)要以其基本的实用功能和性能为要义,并结合当今人们所追求的高品位文化生活为目标来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与设计,旨在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向“人、机和环境”相协调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 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2]《社会学导论》风笑天 主编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年11月 第一版.

[3]《现代艺术设计史》王受之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9月北京第一版.

[4]《人机工程学》丁玉兰 编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三版.

[5]《设计心理学》齐皓 张俏梅 余勇 编著 湖北长江出版社 2008年5月 第一版.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形神兼备的艺术 下一篇:浅析阻碍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