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座儿上的北京

时间:2022-08-10 03:48:47

公交座儿上的北京

我对烟台印象特别好的原因在于高中时候的一次单独旅行。一个人,背了仔包儿到山东半岛闲逛。烟台市里,公交车上,有小伙子起身让了个座位给一位老人。那时候的烟台于我有乡下的感觉,市容比不得北京漂亮,公交车也远逊于北京――尽管北京的车也真好不到哪儿去。

就是那一次让座,让我喜欢上了那座小城。尽管那座城市里充满了呛人的海腥味,满眼没一辆不生锈的自行车。

线少车少还是什么原因,十六七岁时,我身后北京城里的人们正咬着牙跟公交车较劲,扒门、愣挤、硬冲。从不高于6层的楼里,从斗折蛇行的杂院,从同一个模子翻扣某厂的排排宿舍中,钻出一两个零星疾走的人头,流入胡同,汇集到一个个锈蚀的站牌下,伸长脖子等着。黑压压的阵势,犹如濒涸水洼中仰头吞水延命的鱼。车来,没等进站,人群开始移向门子,很多手从人缝儿中急切地探出来抓够,一旦攀住车身,人,兴许瞬间就腾了空。所以那时公交两门子之间挡风的橡胶封条永远都甭想齐整,里出外进狗啃的一般。上了车的盼着快开,没上车的扒门喊着号子往上拥――我上不去,谁也甭打算走。一趟车,因僵持而暂停个一刻钟半小时是常有的事儿。

上车成了天然的滤网,身强体壮的尚且打怵,老弱病残自被滤到车外――跟孕妇一同车下做着怨妇版的兴叹。

缺了让的对象,座儿让给谁去?

所以那时的北京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很多人宁可骑车穿城上下班也不乐意去跟公交搏命。国企没改制的时候,你经常可以看到爸爸骑着自制加了玻璃窗的侧拖斗的自行车,带着闺女儿子上下班。爸爸进车间,孩子进企业自办的幼儿园。

羊剪绒帽子、棉手套、离座儿微躬之身以及挂在胡茬儿上的白哈气,北风里定格成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出行画面。

城犹如一个粗瓷大碗,上班一股浩荡洪流,下班一股浩荡洪流,中间是售票员含混不清报着站名的红白蓝白拖着大辫子不拖辫子的公交车。这浑浊,以上下班为高峰定时搅裹,逐渐分不清季节时令,变成一个找不到中心的大旋儿。原本安静地卧在燕山山麓臂弯内的那个大碗,亦被逐渐撼动,让大旋儿带着在华北平原这张大桌子上踉跄晃荡,变成了陀螺。

缓慢旋转的陀螺,吸纳着被时代甩出去的那些年轻人――我指的是回城的知青,以及逐渐长大加入就业大军唇上茸毛未硬的半大孩子。当时有一个专用名词称呼那些人:青工。青工是进入到就业高峰期没有预留设计好就业通道的社会对一个群体的独特称呼,那个群体被质押在一个相对狭小板结的空间内,青春的活力只能以在独属自己的群体内不停地制造冤仇消解摩擦来释放。而狭窄拥挤的公交车给他们提供了外在的客观条件。所以因为争抢一个座位而大打出手的事件每天都会上演。每条线路每辆公交上的这些事件,犹如春节雪夜中的爆竹――时不时炸一个,时不时炸一个,驱赶节日空旷的寂寥,引起些随炸随平的小骚乱。我的姨父,一个旗人,家住菜市口附近的胜利巷,工作单位在大山子,每日陪他上下班的居然是一把锯成短把儿的小铁锹。

破旧的公交,呼哧带喘追车,前挤后拥,无座可让,是那个时代给我的记忆。

公交车比北京城更早地进入到了充满竞争味道的商业社会,或者说公交车是北京城探入商业社会最早的几根触须之一。远离公交,人们相对安详与和气;一旦不得不选择公交出行,窘迫逼着众人去争去抢,蛮力等于空间,空间愈大安全感愈强。

成天在那样的环境里工作,给司售人员以良好的心理训练。6路车里,一个被打得满脸是血的年轻人趴在车里久久不动,售票员依旧卖她的票跟乘客戗嘴,司机说:“要是没死,起来别老趴着啦,时候长了冻上还得开水浇,多费事儿啊!”

见怪不怪生成冷漠的原因在于其多发,在于其常见。所以你就不难理解当时应景而生,富于引导意义,教育大伙儿爱岗敬业的相声演员们为何总爱拿售票员当反面教材抓哏了。要是您听过几回那时候北京售票员与初来北京外地人之间的对骂,恐怕不难产生与我重合些的判断:北京人优越感与排外思想的初发与北京的售票员脱不清干系。

由国家统管一切的圈养到打开笼门的散养,80年代北京人对社会变革的默默接受远没有旗人倒了铁杆老米树一般炸窝。商业社会犹如一团浓雾兜头罩下弥散开来,捶胸跺脚地咳嗽抢天呼地地咒骂――浓雾中也有,跟雾一样苍白且无处悬挂。浓雾很快散尽,矗立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陌生世界,这个世界新得有些令人不敢相信。不适感被瞅哪儿哪儿新鲜的好奇压着,暂时没能翻了塘。捏着手里忽然富裕出的一些钱,人们蜂拥着考本儿买车,从面包儿夏利一路顶到了广本。等走哪儿哪儿堵,哪儿停都有罚款条儿的细枪管儿瞄着,还别说汽油超猴儿价,更遑论掉雨点儿淹车捎带着死人……真腻烦!真腻烦!拍脑门子想起了公交,登车一看,说不清从啥时候起,北京公交一夜间变成了外地人的通勤专列。

奥运带给北京的福荫包括四通八达的公交建设――加站增线的幅度史无前例。这些福利属于居住在北京城的所有人――不分外地还是土著。部分独属于北京人的特权(比如月票制度)在慢慢摊薄的城市中逐渐解禁,侵蚀那些剩得不多北京人的优越感。你花4毛钱能从八王坟到公主坟,别人同样也能。钱,不但能通神,还能一卡通。

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奥运之后,北京城里的老人忽然一下子多了起来,非高峰期,每辆公交车有20个乘客,白发老人能占12个以上的名额。那景象颇有点儿办完人生最后一桩大事儿殚精竭虑之后的大松心。大松心能令人年老,年老当然要有个证明。老年证能当钱使,而免费乘车大小都是个诱惑。

出家门走七步,坐上公交逛马路;逛马路总眼晕,爬爬香山解解恨。公交的免费给老头儿老太太们带来新的生活境界――大半辈子都得捏着钱出行,没钱寸步难行的老理儿真真要改――老年证一亮,甭说售票员,公园收门票的都得耷拉眼皮。

上一篇:一个箍桶匠的华丽转身 下一篇:唇腭裂患儿的“微笑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