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乳腺X线摄影评价原发性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2-08-10 12:43:37

应用乳腺X线摄影评价原发性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乳腺X线摄影技术对原发性乳腺癌放射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42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采取放射治疗,并应用乳腺X线摄影对其疗效加以评价。结果化疗以后,本组42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肿块得以减小,10例患者局部腺体致密程度缩小,2例患者局部腺体致密程度增大。8例患者结构扭曲症状得以改善;20例钙化患者中,12例患者没有发生改变,6例患者钙化数量降低,2例患者钙化数量升高。结论应用乳腺X线摄影能够清晰看见乳腺癌病灶情况,对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乳腺X线摄影;评价;原发性乳腺癌;放射治疗;效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9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59-01放射治疗已成为乳腺癌主要的综合性治疗的一种手段,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可以显著提高其生存率[1]。但是放疗过程中,通常胸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必须及时对其进行识别,以免误诊成转移、感染性炎症以及结核等,导致错误治疗。因此,原发性乳腺癌经放射治疗以后,需要定期采取乳腺X线摄影检查,以便了解乳腺癌与正常组织之间的放疗反应,及时发现复发。现通过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42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采取乳腺X线摄影检查对其放射治疗的效果加以评价,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42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是女性。年龄均在28-54岁之间,平均年龄(40.85±4.36)岁。全部患者在放射治疗前通过穿刺活检被确诊为乳腺癌。

1.2方法本组42例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后均使用乳腺钼靶X线机进行头尾位(即为轴位CC)与内外斜位(即为MLO)常规摄影[2]。在必要时进行局部电压摄影,对比放射治疗前后本组患者乳腺癌病灶的疗效情况。

1.3指标观察①肿块形态、大小。②局限性不对称致密。③结构出现扭曲。④钙化情况。⑤腋下是否有淋巴结。2结果

2.1本组42例患者放射治疗前,X线摄影表现①肿块者11例,包括2例类圆形,12例分叶型,8例不规则型。肿块密度表现不均匀,边界不清,有4例患者周围显示长短不一的毛刺。②局限性不对称致密者12例,具体为乳腺实质内表现局部密度升高,边缘不清呈小片状阴影,并且中间密度最高,然后向四周逐渐变淡,同周围正常组织没有明确的界限。③结构较为紊乱、扭曲者8例,具体是乳腺小梁表现局限性变粗变直,并且局部腺体结构呈紊乱性纠集,丧失了正常形态。④钙化者20例,包括3例患者大量针尖样、分叉状以及短棒状混合型钙化,10例患者肿块大小均匀变现针尖样成簇钙化,4例患者稍有钙化点。⑤2例患者腋下淋巴结致密,没有显著性肿大。

2.2放射治疗后,X线摄影表现①22例患者肿块比疗前发生不同程度降低,6例患者肿块周围毛刺比疗前变短。②12例患者局灶呈不对称致密中,5例患者比疗前致密范围缩小,腺体密度变小,2例患者范围增大,腺体密度变浓。③8例患者结构紊乱、扭曲比疗前明显改善,乳腺结构更加清晰。④20例乳腺钙化患者中,12例患者钙化程度与疗前基本相同,6例患者钙化比疗前增多,而且钙化范围增大。⑤2例腋下致密淋巴结患者略微减小、变淡。

乳腺X线摄影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乳腺癌肿块的形态、大小、密度以及范围等,利用对比分析疗前疗后指标变化情况,可以准确良好的评价放射治疗的效果。3讨论

乳腺X线摄影是现阶段一种新型的乳腺摄影技术,通过非晶硅或者非晶硅平板作为摄影成像的载体,把X线曝光信息直接变成X线影像信息形成数字图像,将有应用价值的X线数据全部保存起来,所以系统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对比度,更加容易观察病变组织发生的细微变化。乳腺X线摄影可以分辨出每个层次,可以更清晰的显示出的皮肤、乳晕、皮下脂肪层、腺体等,并且还能清晰显示出微小钙化、密度变化以及乳腺轻微结构等,提高了早期乳腺癌、致密腺体中检出乳腺癌的机率[3-4]。同时还能清晰显示出乳腺癌肿块的密度、边缘、大小以及形态等重要特征。

采用乳腺X线摄影能明确诊断出乳腺癌征象(间接征象与直接征象)。其中,直接征象主要是钙化、结节、肿块以及非对称性局限性致密影。间接征象主要是腋下淋巴结肿大、乳腺静脉影变粗、乳腺结构发生扭曲变形、皮肤增厚、凹陷以及乳晕增厚[5]。以上征象中,常被用于评价放射治疗的效果的有腋下淋巴结出现肿大、局部腺体致密、乳腺结构发生扭曲、钙化、结节以及肿块。

肿块、结节是乳腺癌征象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其包括密度、形态以及边缘等特征。根据乳腺X线摄影显示肿块、结节征象对放射治疗加以评价时,通常认为肿块、结节变小、密度变小、分叶渐浅、毛刺渐短或消失等特点判断治疗效果。治疗后,肿块程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6例患者肿块分叶渐浅,6例患者周围毛刺渐短。反之,肿块、结节变大,密度升高,分叶加深,毛刺增长或更明显均表示治疗无效或病情发生进展,本组患者中未有该征象出现。

钙化也是乳腺癌的一种重要征象,根据乳腺X线摄影显示钙化征象对放射治疗加以评价时,通常认为钙化范围变小或是钙化消失表示治疗有效。反之,钙化范围不变或是增大说明治疗无效,病情发生进展。本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钙化数增多,表现为钙化形态多样,并且分布比较广泛,说明治疗无法控制乳腺癌病情的进展。部分钙化疗前疗后没有显著改变,应该结合病灶其他征象进行综合判断。

乳腺结构出现扭曲变形是临床乳腺癌诊断的一种重要征象。通过此征象评价放射治疗效果时,能利用收缩变形、消退以及进展情况加以评价。本组8例患者放射治疗后,病灶区域结构出现扭曲变形显著性改善,表明治疗有效。

局限性不对称致密主要是乳腺实质内发生不对称局部密度升高,并向四周逐渐变浅,同周围正常组织没有显著性界限,病灶周围因为水肿形成出现不规则低密度。若是发生局限性不对称致密范围减小,其致密中心的密度逐渐变淡,是放射治疗的有效征象。本组12例患者中,通过放射治疗后,局限性致密出现明显减小,密度逐渐变浅,表明治疗药物比较有效。

与此同时,根据乳腺X线摄影显示出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与密度程度评价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效果。

为了降低评价的误差,还可结合病灶特点,在放射治疗前后择取同一位置,在必要时采取加照侧位、切线位以及局部点压,然后放大摄影。同时由多名医生加以阅片诊断,对病灶表现出的各种征象变化加以综合判断评价放射治疗的效果。参考文献

[1]方世明,钱朝霞,陈调仙,等.乳腺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15(7):493-494.

[2]姚祺.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和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对乳腺癌诊断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3,23(14):172-173.

[3]高桂芬,张修石,刘晓杰.数字化X线摄影在触诊阴性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0,34(3):230-232.

[4]顾雅佳,周康.常见乳腺病的钼靶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37(5):439-444.

[5]崔怀萍,王宏德,庄一平.乳腺癌放射治疗后胸部X线表现[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7(2):120-121.

上一篇:尿微量白蛋白试纸法和免疫比浊法在临床中的应... 下一篇:医院药品库存存在的问题分析与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