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时间:2022-08-10 12:06:27

青海省海东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摘 要:

以青海海东地区为例,利用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两个指标体系,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海东地区六个县进行测算分析。从GDP和人均GDP两个数据源得出区域内各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且区域间差距正在不断的扩大。

关键词:

标准差;变异系数;区域差异;青海省海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4803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人文条件及制度安排的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存在差异。适度的差异有利于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危害,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青海省海东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青海省除了西宁市和其下属三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之外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具有相当长的开发历史,加之其地处全省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河湟谷地,因而在全省经济中占十分显著的地位。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从总体上来说,随着经济和社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各种资源合理配置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日趋成熟。但是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或者自然条件而产生区域之间的差异,本文将研究海东六县间的区域差异,揭示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并相应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对策,以促进区域内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青海海东地区包括以下六个县级区域,分别为:平安县、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共6个县域单元,其中,平安县为海东行署地区首府所在地。衡量区域经济水平的常用统计指标有GDP、CPI等值,但是对于县级区域来说,GDP是比较好的统计数据,且人均GDP能够比较充分的反映出区域差异的内涵,并且能够从现行的官方统计中获得,数据的可信度和完整性好,本文中的统计数据资料均来自《青海省统计年鉴》(2001-2010)。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依托人均GDP为总体指标,用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分别衡量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1)为标准差计算公式,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

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均值。

其中公式中得Yi为第i区域的人均GDP,其中N为区域的人均GDP平均值,Y为N个区域的人均GDP平均值。

公式(2)为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另一个统计量。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如果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时,比较其变异程度就不能采用标准差,而需采用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相对值)来比较。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记为C.V。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其中公式中Y为N个区域的人均GDP平均值。

2 海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2.1 各县经济总量的对比分析

本文以2001年至2010年六个县,十年之内的GDP统计如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由2001年至2004年全区GDP都呈稳定增速发展,从2005年至2010年,除平安、互助、乐都、循化四县都在稳步发展之外,民和在2004年至2009年GDP呈减少趋势又缓慢上升。化隆从2004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2008年后又恢复缓慢增长。互助县地区GDP一直位于海东地区第一位,在2001、2005、2010年这三个时间段互助县比GDP最低的循化县分别高出84703.3万元、116413万元、349343万元,两者之间的GDP差距越来越大,两个县域之间的区域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2.2 各县人均经济水平的差异

将近十年人均GDP的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平安县的人均GDP远远领先于其他五县,2010年达到21107.12元,由于人口数量的差异,在各县的GDP中处于第四位的平安县在人均GDP中却高于位于GDP处前三位的互助、乐都、民和三县,2010年分别高出互助、乐都、民和三县9044.75元、8604.78元和14138.87元。

2.3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差异

现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所得出的结果作出图表,进行分析:

结合表1数据,从2001年到2010年,以标准差为测度得到的海东六县的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在10年之内,总体上呈直线扩大趋势(图3):从2001年的1227.75元上升到2010年的5254.33元。从2001年到2005年绝对差异扩大的速率趋向一致,均值为287.72元;从2006年到2010年,绝对差异的速率开始加剧,均值为646.98元。

变异系数(图4)从2001年至2004年都处于一上一下的缓慢增长状态,而在2005年之后开始逐步缓慢上升,到2009年后又有降低的趋势。在2001至2010年期间,六县县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以2004、2005、2009年为折点,呈现出一个斜N型波动。2001至2004年期间波动较小且趋于稳定,2004至2006年期呈现出倒V型的增长状态,2006至2009年期间维持在变异系数较高的平稳状态,显上升趋势。这说明2006-2009年六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的变化趋势,而2010年期间则呈出下降趋势。因此,对于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差异演变,从整体上看,2004年前后六县县域人均GDP空间分布相对差异较大,以2004年为参照,2001年至2004年期间各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相对差异明显较小,且这种空间上的相对差异格局在2001年至2004年这4年期间随时间的推移变化很小,基本上保持一上一下微弱波动稳定。从2006到2010年各县县域人均GDP这种较大的空间相对差异随时间的推移仅呈现平缓上升趋势。

3 区域经济产生差异的原因

3.1 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

海东地区地处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区,是青海省内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但由于地处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以及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地理的交汇处,具有三大自然区过渡带的特点,水文、气候、地形影响着各县资源禀赋,区域差异相差较大。平安县凭借着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加上人口及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决定了该县产业密集度和布局方面的优势地位,也确立了其在海东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而循化化隆两县由于矿产资源和道路资源优势较弱而处于经济发展的最后两位。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以工业为例,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组合条件约束,2010年六县工业产值总和仅为505451万元,仅占全省工业经济的31%,可以看出资源禀赋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是阻碍海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3.2 区位与交通因素

(1)区位:平安县为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离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是西宁市卫星城镇之一,具有相对优越的区位优势。除去互助县以外,其余四县均以平安县为起点呈两条放射线状的区位布局,其中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后两位的化隆、循化两县分别距离平安县75公里和128公里,呈三点一线,交通区位网密度低,集散功能较弱,所以在经济发展当中两县明显落后于其余四县。

(2)交通:平安县是六县当中唯一一个具有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三种交通方式的县,其次是具有高速公路、铁路的乐都民和两县,再次是拥有高速公路直接连通县城的互助县,最后是只有省道相接的化隆和循化两县。运输方式越多,交通线越长,表明该地区可聚集的生产要素总量也越大,信息量也越大,这个地区的生产就越容易得到进步、发展。所以地处兰西高速、兰西铁路的平安、互助、民和三县具有的交通区位是相对最好的,交通优势也是三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仅有临平(临夏-平安)公路贯穿的化隆循化两县,交通优势明显不足。可以看出交通问题是制约化隆循化两县经济的重要瓶颈。

3.3 产业结构因素

(1)主导产业不明确,制约了扩散效应的发挥。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具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海东地区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由于各个县的自然资源参差不齐,再加上缺乏主导产业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各县产业增长不匹配,县域之间产业联系小,导致区域内经济差异扩大。

(2)没有形成产业集群,集聚效益不明显。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中,产业集群发挥着分工的优势和规模效益,具有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并能降低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海东地区虽然初步形成了采矿冶炼、水电、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但大都为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缺乏集聚效应。

4 提出的对策

4.1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禀赋

县域等级城镇中多数人还主要是从事农业产业为主,农业收入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加快农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产量供应,提升自身品质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政府制定优惠和扶持政策,从各个县的实际出发,凭借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等资源优势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行品牌道路,做特色产业,产业化发展。如平安县可利用与西宁市的紧密联系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制造,供应城市及旅游特产和发展铝业及铝深加工产业、藏毯加工业;循化县发展以辣椒和核桃为经济作物的产品加工制造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轻纺织工业。互助县为高原青稞酒基地,应凭借这个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增加投资,将青稞酒产业做大做强,以及发展造纸,石膏加工、建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民和县应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调整结构、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载能工业、建材、石油勘探开发等产业,借助兰州市的重工业基础增强自身工业经济发展。化隆县应着重发展铝业、硅铁为主的高载能产业和矿泉水开发等产业;乐都应以凭借良好的气候条件发展蔬菜种植和蔬菜深加工产业。

4.2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海东六县当中只有平安、互助、民和、乐都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县域,而化隆、循化两县仅有临平(临夏-平安)公路贯穿两县,化隆县虽然有通往民和和乐都两地的公路,但是这两条公路使用率比较低,与民和乐都两县的经济联系弱,高等级公路只有以阿代为起点的平阿高速公路,交通优势弱,区位优势显示出不足。因此加强区域内的交通路网建设,增加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构建六县区域内综合运输体系,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3 合理布局产业格局,提升区域经济发展

(1)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

不断提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选择和发展海东地区主导工业,必须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阶段,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应遵循以发展农业特色化,充分发掘高原特色的农业优势、以促进工业规模化,大力发展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加工业和金属制品的工业优势。

(2)加快二元结构转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海东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因为工业生产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所以加快二元结构转变可以使工业生产从农业中得到大量劳动力的供给,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3)加强地区合作,提高区际产业关联度。

区际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与区域内各县以及与周边县市的区内和区际合作,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提高区际产业关联度,发展新的工业部门,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化生产,可以为海东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远景配置创造条件,同时,区际分工合作也可以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

总之,要缩小六县之间的差异,必须要发挥各自的区位、资源及现有产业优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布布局,在地区和地区之间,产业和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合作互惠的发展格局,在各县优势资源和和技术及政策带动下,构建海东六县共同有效发展,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1]张雪,张广胜.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2(3):284287.

[2]张宁,卫海燕.基于泰尔指数的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5):183186.

[3]杨风,李继红.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中国统计,2010,(11):4647.

[4]余甫功,欧阳建国,欧晓万.区域经济差异的多指标测度及泰尔分解―以广东省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0,(12):159164.

[5]王文静.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6):45.

[6]郭影,韩冬冰.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对策分析[J].绥化学院,2010,8,30(4)6970.

[7]陈晓婷,田成诗.辽宁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评价及趋势预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8,194(8):101103.

[8]何容,陈瑞吕.湖南省县域单元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22(4):8187.

[9]邓青春.2000年以来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分析及对策[J].四川林勘设计,2010,3(1):812.

上一篇:广交会加减法 下一篇:论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