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整合初探

时间:2022-08-10 11:43:21

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整合初探

[摘 要]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多以活动方式设计,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扩大地理知识领域,在“学以致用”中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兴趣。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知识 生活 结合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新课标更多地强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捕捉地理问题,主动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在“学以致用”中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我认为,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使学生明确我们的生活和地理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进而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地理教学产生实际效应,最终让学生真正对地理学科感兴趣,认真学习地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如何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呢?

一、利用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逐渐认识到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要想把课堂教学融入生活,教师除了熟悉课本教材外,还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例如农业的区位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人,对农业有着亲身的体验,对农业可以说非常熟悉。教师如果光讲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可这样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同学们,假使现在你有一块非常大的农田,你会种植哪些农作物?为什么要种这些农作物?种这些农作物要考虑哪些因素?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对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发生在家乡或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和现象,去解释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可以使地理科学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直观。例如讲到阴坡和阳坡关系、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的差异时,可让学生自己去当地山地地区实地考察,总结植被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

1.加强自然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人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同时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人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模型。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而中学地理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岩石、水文、植被等环境要素,均有相关原理指导与规律陈述,将两者整合能使学生巩固地理学习,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进一步了解环境,认识生活。如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桔红色?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近地面大气中尘埃多,颗粒较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难被散射)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加强人文地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学好人文地理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掌握知识结构,二是培养分析问题的思路。生活离不开社会经济背景,每个学生的生活吃、穿、住、行无不与地理联系密切,工厂、农田、交通线、建筑无不富含地理信息,社会热点诸如航空航天、南极探险、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且在生活中学生都有所了解。如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差较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而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总之,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通过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上一篇:小学中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