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新生的心理冲突

时间:2022-08-10 11:40:08

浅谈大学新生的心理冲突

【摘要】以隐性思想教育理论为学术背景,从大学新生的心理冲突出发,探索隐性思想教育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冲突解决途径,以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冲突 隐性思想教育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研究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新生存在着心理;中突。大学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对新的校园生活的不适应,显得手足无措。于是,产生了种种的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解,加之新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甚至为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冲突和困惑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多数以显性的思想教育为主,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有时候不仅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而隐性思想教育具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隐性思想教育主要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藏着以感性认识、情感、意志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在参与这些社会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了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因此,从隐性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大学新生心理冲突的干预对策,能更好的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冲突问题。

一、大学新生心理冲突的体现

1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大学新生经过寒窗苦读,终于迈进了期待已久的大学校门。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新生会因为对大学环境的失望而失去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在心理上陷入误区,学习上得过且过。有些新生会因为没有进入自己满意的专业,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渺茫,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没有寻找到高层次的目标之前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

2 自我认识与自我价值的困惑

经过高考拼杀的大学新生,都曾经是自己学校中的佼佼者,他们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强手如云的大学校园里,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此外,高考过后,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第一次有机会能够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其它许多方面的差距。突然发现自己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已不如人的地方很多。所以,在某些大学新生身上就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3 人际关系的失调

进入大学以后,需要住寝室,这对于从小在家独处惯了的“90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他们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这在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有些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分关注自我,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失调,从而造成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的症状。

二、大学新生心理冲突的诱因

1 环境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对新生是一个挑战,它不仅存在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也面临一个如何自我调适的过程。而以前的新生入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前者,而对后者则相对不太重视。实际上,正是后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总地来看,环境的变化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学业期望的变化

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这从根本上区别于高中时期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优异,有着较高的学业期待。在大学,面临着学业期待的变化,及学业优势的失落及对自己的学业重新定位,就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因此,学业期待的变化是影响新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3 自我认知的变化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强烈意识到“自我”,因而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学业优秀的群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有相当差距。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客观现实面前,大学新生的自我认知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大学新生自我认知的变化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隐性思想教育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冲突解决途径

1 开发专业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为了解决大学新生学习目标的缺失和学习动力的下降问题,应积极开发专业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中,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应该注重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学科的前景,以及学科的地位,以提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成人”的教育,真正把传道、授业、解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和渗透作用。

2 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的示范作用在隐性思想教育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道德和学识来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以优雅的举止来感染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仪表举止传递着他的思想、品德、情感,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熏陶和感染作用。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只有学生对教师信任,才会向教师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才会使学生自愿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3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教育功能,把校园文化向高层次的目标推进。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建设积极向上和高雅的校园文化,以达到滋润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归属感的目的。

课题项目:本课题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环境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55XS419。

上一篇:浮生六记的文体溯源 下一篇:浅谈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