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

时间:2022-08-10 09:51:26

浅谈城乡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

摘要:从目前情况来看,城乡教育失衡的状态虽然有所改变,但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而且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教育失衡的现象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针对这些情况,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就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城乡资源整合;三个目标;对策建议

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 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问题严重

城乡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农村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机会与城市孩子相比都相差甚远。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差不少农村中小学校舍条件差,仍有一些危房未得到及时改造;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是薄弱学校,水、电、暖条件不具备,实训器材配备严重不足。农村中学师资水平较低、数量严重不足,农村中学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较差,农村中小学生升入重点中学、上大学的机会与城区中小学生是不均等的,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一开始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1.2 义务教育在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城区教育问题不少

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现有教育资源已难以保障城区学生的就学要求。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各市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没有完全落实有关政策规划。多数地区中小学之间发展不均衡,“择校热”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地区的教师队伍也存在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校占地面积小、设施设备短缺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当地适龄儿童入学需要的问题。

二、城乡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三个目标”

2.1 课程建设目标:创新农村语文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经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和深入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师教育存在以下问题:教育体系职前职后沟通不够、教育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教育取向城市与农村不能兼顾。另外.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开发、具有前瞻性的目标研制、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探究等也存在一定不足。针对这些在我国教师教育整个领域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从目标研制、特色教材开发、整合性教学模式运用等方面拓展和完善农村语文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目标。

2.2 人才培养目标:“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近年,国家虽然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但是,由于众多深刻复杂的经济文化与历史地理等原因。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积贫积弱的落后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发现。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差、骨干流失与年龄老化严重。这依然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而我国教师教育城市化的趋向却日益明显,导致高等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虽有80%以上来自农村.但毕业时80%以上的不愿回到农村;迫不得已回到农村的.又有80%以上的学生不能够较快地适应农村中小学的各项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农村语文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一体化目标定位于:“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在具体操作中,职前教育致力于全面夯实师生的专业基本功。着重达成“学得好、下得去”的目标;职后教育则充分体现其“再造、补缺与更新”性质.着重达成“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

2.3 社会发展目标: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改过程中.我们始终以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为中长期目标.并通过这一目标的持之以恒的追求来承担自身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同时,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儿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努力培养一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高素质农村语文教师。

三、感受生活有的情感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一种城乡对立的思维考虑问题,总觉得农村教学就是闭塞与简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实我认为,在资源相对贫瘠的农村,它所具备的课外学习资源,恰恰是独有的,教师倘能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拓开新的一隅。

受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亲缘关系的影响,农村人憨厚、纯朴、真诚。相比较城市,农村人更注重相互交往和互助,小到看孩子、调解纠纷、帮抢农活,大到修桥补路、合作办厂、集资办学,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搜集这些素材,鼓励他们将这些素材引入习作中。这样的题材出自学生身边,他们有真实的感受,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农村的孩子多数能在耳濡目染中,真实地感受农村生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多和家长交流,主动承担家务。也可以利用农村学校的独特优势,有组织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助老、助残活动,在活动中增加体验,积累生活经验。更应该有效的利用这种情感上的资源,在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在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中,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风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蕴,引发学生在各个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

四、挖掘民间厚重的文化资源

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它蕴涵着广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对于语文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到民间去采风”,学生开始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关注起来,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到的童谣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

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做深入探讨让不少学生了解到许多本土的典故,这些文字出现在文章里,语言活泼风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这样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它是一次将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家乡,它必将提升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其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 谷生华.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农村语文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探索.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

[2] 郭辉雄. 挖掘农村生活资源激发学生作文情趣.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及策略 下一篇:探析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