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时间:2022-08-10 09:51:13

“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摘 要:在中职数学教学上如何运用“参与式教学”,是中职教学通过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本文阐述了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若干行之有效的实践做法,反思并总结了“参与式教学”一些规律性的成果。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中职数学;探索实践

参与式教学是近些年来我国在教学过程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且在实践过程中处于不断探讨、深化、总结的阶段。在中职学校的数学课上如何运用参与式教学,对于中职数学教师而言,既有探索的新鲜感,又有较大的挑战性。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对所教课程内容的理解、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对课后的评估和反思等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效。教师在设计参与式教学时,参与的方式和形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之关键。运用得当,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趣味性和主动性,相比教师“灌输式”或“一言堂”,教学效果大有提高;运用不当,整个教学过程一盘散沙,教学内容无法完成。这正是我们在实践“参与式教学”时特别注重、详加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课前参与

我们所言的“课前参与”不同于传统的“课前预习”。前者是主动的、互动的,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后者是被动的、单向的,学生仅仅是课前对书本知识的个人预习。“课前参与”有以下几种形式:

1.旧知复习式:初中学过的很多知识点在中职数学中会有所涉及。比如在中职数学教科书的“统计初步”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时基本的知识点已经学过,在授课前教师布置些简单的统计题目,让学生回忆旧知,解答题目。对于中职课本上的统计运算,要求用计算器计算且对某些统计结果简单分析,这是学生在初中时没有学过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讲解新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备课充分。通过课前的旧知复习和课中的新知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学习延续性的特点,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2.学生预习式:这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由于大多数的中职生学习行为有偏差,学习自觉性不够,让他们在课前预习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这种形式的课前参与在实际运用效果不佳的状态,在讲新知前,请已做过新课预习的学生把自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虽然表达不完美、理解不透彻,但还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这不仅是对没有预习或预习了没有发言学生的一种鞭策,而且是对教师在将要讲授新课内容的一种提示。同时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机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口头阐述自己的数学思维,也是我们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上一直尝试的一种数学教学方式。

3.网络运用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对于学生巨大的吸引力是有目共睹。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有用的知识,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深造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等差、等比数列的简单应用”这节中,对涉及到“存款问题”的例题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阅“银行最新利率表”和理财方面的知识,不少学生兴趣很浓,积极参与,在网上找到了银行利率和部分理财产品,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然而有些学生在网上找到的是错误的或不完整的信息,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讨论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查询所需内容。通过这样的课前参与,不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而且也让学生了解了网络的作用,学会了自助学习,尝到了课堂交流的愉悦,此乃一举多得。

二、课中参与

对于当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教师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合”以生为主”教学思想,然而沿袭多年的课堂上“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学生的思维被牵制,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里讨论的“课中参与”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听、说、写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激发思维的火化,达到创新的境界。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是要讨论的重点,“参与”太过或不及,都会使课堂教学效果事与愿违。为此这里主要从以下几部分来研究:

1.复习引入中的参与:对于数学课来说,由旧知为突破口来引出新知识点的过程是复习引入通常所用的教学方法,能否顺利地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若“复习引入”的问题设计合理,学生有“话”要说,课堂“沸腾”起来,参与的积极主动和民主意识得到体现,此时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引导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譬如:在讲授新课“等差数列”这节时的复习引入是这样设计的:

请学生举一个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数列:

(1)“递增的、无穷数列”

(2)“递减的、有穷数列”

(3)“常数列”

问题一出,课堂热闹,大多数同学都想发言,有的互相交流起来。激活了主体的参与意识,打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的答案分别为:

(1)1,2,3,4,…………;

(2)5,4,3,2,1;

(3)0,0,0,0,0。

其中第一个答案是请一位学生口头表述,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结果;第二个问题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第三个“常数列”要求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最后由一位学生发言,给出结论。整个过程花时5分钟,由于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较容易参与进来,且是“开放式”题目,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另一方面,从所给出的三个答案来看,都满足“等差数列”的定义,这就为后续的新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课堂教学顺利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为整堂课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讲解新知中的参与:这部分的课堂参与设计,是整堂课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环节,参与的方式和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次序。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运用“分组讨论”模式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意义不大,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与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有关。但是在讲授完新课内容中的概念和公式后,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参与例题讨论,讨论形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较常用的方式为:

(1)请一位(或两位)学生口头表述,道出解题思路;

(2)请一位(或两位)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

(3)请全班学生自行(或前后互相讨论)解答例题。

这些形式的学生参与,对中职生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有时效果并不理想,故在例题讨论后的小结过程中教师要完整地书写出解题过程,最后让学生模仿例题的形式解答类似的题目。这样的参与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变被动的模仿学习为主动的积极思考;

*增强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达到沟通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互助友爱精神,从而增进团队协作意识。

3.总结提升中的参与: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小结,大多数是由教师完成。如何让这些学习能力不够强、基础知识掌握差、课堂纪律较散漫的中职生能坚持到一节课即将结束时还有兴趣参与到课堂的最后环节中来,也是我们参与式教学研究的一项任务。我们在“等差数列”这节课的总结提升中设计的参与方式是:让学生模仿书上的某例题出一道类似的计算题,并给出自己的解答。这是一道开放式题目,它与本节课开始时的“复习引入中的参与”形成呼应,由于对“开放题”的形式不陌生,且又有例题可以模仿,所以每个学生都绕有兴趣,最后得出的题目基本符合要求。然而在求解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因为他们出题时给出的已知条件的随意性,造成解题过程的繁琐或得不出答案,此时教师适时地总结和引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尾声中的参与就起到了效果。

三、课后参与

我们认为“课后参与”与传统的“课后作业”有所区别。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新知的巩固和检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除了每堂课后布置难易适中和数量适当的作业外,有时也给学生出些难度稍大的题目。在阶段测验前尝试过让学生参与到检测的评价中来,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做过:

1.网络自助学习:中职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如人意,尤其对有一定难度的课后练习,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解题困难。对此把“互联网”和“解题困难”两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由于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能用互联网解决问题,故在解题困难时学生自然想到了去网络上寻找解题思路,效果良好。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也使得我们研究参与式教学从课内拓展到了课外,这样的学习方式的引导,对学生的一生都是受用的。

2.学生自我评价:通常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由教师出题考核学生本阶段内容的掌握情况。然而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在参与式教学思想的引领下,尝试让学生在学习评价体系中发挥作用,在阶段测验前,把全班学生分成五组,由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每组出一份符合测验题型要求的练习卷,最后由教师综合五份练习得出单元考试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自觉地翻阅课本、查阅参考书籍和搜寻网上相关信息。这样的参与评价的形式用的不多,参与的效果不太明显,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通过“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各个教学环节的研讨和实践,我们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气氛生动活跃,初步尝到了甜头。同时也深知参与式教学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仍有许多尚未解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不会浅尝辄止,固步自封,而将继续努力掌握其精神实质和规律性的东西,为中职教改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

上一篇:物理实验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下一篇:WLAN技术在农村宽带接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