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另类”企业家的经营人生

时间:2022-08-10 08:16:00

稻盛和夫:“另类”企业家的经营人生

2009年6月9日,日本京瓷名誉会长稻盛和夫先生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表的演讲中指出,此次世界性的经济萧条还没有明确见底,但前景越是不透明,越是要回到经营的“本原”。

稻盛和夫还指出,“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具体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一味成长,并没有“节”,逐渐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只有克服了各类经济萧条,企业才能形成许许多多多的“节”,唯有这种“节”才是企业再次成长的有力支撑点,久而久之,“企业的结构会变得强固而坚韧”。

如此“另类”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出自稻盛和夫之口其实并不让人意外,他本人于1959年创立京瓷公司,又于1984年创立KDDI公司。时至今日,这两家公司相继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堪称商业史上的一大奇迹。

稻盛的成功之道究竟何在?当下,全球经济仍在萧条梦魇中苦苦挣扎,但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浮躁之风却大有不减反增之势。此时此刻,始终坚持“利他”经营理念的稻盛和夫、拥有浪漫商业理想的稻盛和夫,其过往种种不平凡的经历乃至颇显“另类”的经营哲学,更加值得我们重温。

“灾难心相”激发成功哲学

稻盛和夫自小经受住的挫折磨砺在不经意间成为其人生中挥之不去的独特风景线。

1932年,稻盛和夫出生在日本鹿儿岛一个贫穷、虔诚的信佛之家。倘若非要给他的特殊经历强以时间来划分,那么,13岁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分水岭。在那之前,稻盛和夫还只是一个总跟在哥哥利则身后捕捉鱼虾、填补家用的平凡小孩子,是一个“跟屁虫”。而到了1945年,13岁的稻盛和夫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真正考验。这一年,稻盛和夫先是报考鹿儿岛一中失败,紧接着又不幸感染了肺结核,精神备受煎熬。彼时,参考日本的医疗条件,肺结核可谓不治之症,死亡率奇高。于是,这位13岁的少年整日在死亡的威胁中颤抖不已。

当然,冥冥之中,似乎尚有一线生机。此时,稻盛的一位邻居不忍看其终日等待死亡来临的惶惶之态,便尝试激励他的生存动力。这位邻居给了稻盛一本课外书以作精神食粮之用。事实证明,那本名为《生命的真谛》的小册子给稻盛带来的作用不啻人生旅途上的指明灯。通过这本书,稻盛和夫看到了“灾难心相”这个将影响其一生的词汇。正如那本书给“灾难心相”作出的特有解释,灾难源自人的本心,要避免它只有先认清自我,努力振作起来,而不是一味埋怨命运的不公。于是,在这个年龄便尝试思索人生哲学的稻盛,其内心深处某种超然的精神开始萌芽。最终,奇迹出现了,有了良好的生活态度,稻盛的结核病竟逐渐被淡化,到最后奇迹般痊愈。对此,多年之后,稻盛仍满怀感恩的心态回忆说:“这是上苍给予我的一次珍贵的体验。”

1946年,稻盛再次报考鹿儿岛一中,因此前的病情耽搁最终以失败告终。万幸之下,稻盛进入了私立鹿儿岛中学才得以完成学业。然而,人生的磨砺可谓无处不在。经过高中生活的锤炼,稻盛迎来了更加残酷的人生考验。

满怀自信报考大阪大学医学部的稻盛意外落榜了。受家境所限,稻盛和夫自然没条件复读重考,于是他不得不选择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大学――鹿儿岛大学工学部。稻盛因少年时期的疾病拖累乃至一次次错过人生大好机遇,因此给自己定下了专攻应用化学,立志开发救治疑难病患新药的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是有着巨大的鸿沟,临近毕业,找工作又成为一大难题。当时的许多公司对这所末流大学的毕业生都关上了大门。

此时,机遇终于垂青了这个命运坎坷的年轻人,他的授业恩师有个学生在一家名为松风工业的公司担任部长,于是,在老师的安插下稻盛进入了松风工业的预科,最终,在无奈放弃自身理想转投无机化学的前提之下,稻盛毕业时顺利加盟了这家公司。

然而,此时的松风工业仅是一个由银行管理的亏损公司。家族政治正搞得公司分崩离析。全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与稻盛同期进入工厂的大学生早已纷纷离去,稻盛自己也悄然打起了退堂鼓。不过,稻盛家人的一句话却点醒了他:“要是这样就辞职的话,到哪里都一样。”的确,刚刚步出校门的年轻人需要的是反复的历练,需要的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仍能保持本心的生存准则,年少时因“灾难心相”而懵懵懂懂的人生哲学瞬间如闪电般击中了稻盛和夫。

一种明悟亦或顿悟在稻盛的心中开始欢呼、开始雀跃。

直到许多年后,当时的“悟”被稻盛归结为:人生、事业的成果=思考方式×热情×能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稻盛多次表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为重要,若以数字来衡量,其有正负之分,而剩余两种成功要素皆为正值。这无疑告诉人们,一旦企业的经营者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一味追求利润的索取,无论其热情亦或能力有多么强大,取得的最终成果反而会将企业拖入深渊。

是危言耸听也好,是良好愿望也罢,然而,稻盛通过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式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利益共享”维系成功之路

将目光暂且投向稻盛进入松风工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稻盛的成功之路蕴含最基本的人性亮点。

经过“灾难心相”的激发,稻盛终于决定扎根于松风工业。他把自己的生活用品一鼓作气搬进了公司的实验室,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当时的松风工业濒临破产,大部分人员正在不遗余力的闹罢工。而稻盛则认为与其罢工、向公司发泄不满,不如努力把自己的研究工作搞好,最终把研究成果投入生产以求得生存机遇。就这样,顶着“工贼”、“公司的走狗”等难堪的高帽,稻盛在寂寥中坚守着自身的方寸之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身工作能力与热情的催发,稻盛入厂后第一年就研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陶瓷材料,为濒临破产的工厂带来了大量订单。于是,一个名为特陶科的新部门在松风工业应时而出,稻盛作为生产负责人,他所领导的这个特陶科更是成为了整个公司中唯一赢利的部门。

然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毫无背景的稻盛在高层频繁斗争的松风工业中已经没有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天空。随着原本赏识并信任稻盛的制陶部部长青山政次因公司政治而大权旁落,稻盛的前途就此蒙上了一层阴影。显然,新的制陶部部长并不熟悉这个特殊部门的运作,对稻盛主持的实验工作更是不甚了解。于是,在稻盛历经几次失败的实验之后,这位部长的耐心似乎已被耗尽,他仓促作出了结论:“你的头脑已经无法胜任这项工作,我要招聘其他技术人员来进行陶瓷真空管的开发。” 这对于已将全部身心投入松风工业的稻盛和夫而言,简直就是一种侮辱,于是,时年27岁的他愤然辞职,拂袖而去。

值得注意的是,稻盛和夫朴实的人格魅力在此时已然毕现无疑,其追随者比比皆是,甚至包括那位大权旁落的老上司。这也为稻盛日后的管理工作平添了几分底气。因为就当时充斥整个日本社会的论资排辈风气而言,老上司追随下属离职这一行为所饱含的意义分明突出了稻盛自身的闪光之处。

1959年4月,经过一番艰难、长足的准备,日后享誉日本的京瓷公司在歃血为盟的草莽氛围中成立了。那番誓言至今仍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吾等定此血盟不为私利私欲,但求团结一致,为社会、为世人成就事业。特此聚合诸位同志,血印为誓。”的确,这番饱含共产革命理想的誓言在全世界公司的成立宣言中都实属异类。然而,血气之中所激荡出的经营理念似乎又在提醒着世人:商业的力量不只是以攫取利润为宗旨,它还可以为全社会谋取福祉。

如今,稻盛和夫领导的京瓷已迅速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与管理学毫无边界的纯技术人才,稻盛和夫的成功之路究竟因何得以维系?这个问题曾引起众多管理学家的研究兴趣。而事实上,稻盛和夫始终坚持以基本的做人准则来做企业正是契合了“人本管理”之道。

其中,“利益共享”奠定了稻盛和夫成功的基石。具体针对公司内部环境而言,稻盛在提倡浪漫的商业理想时,并不奢谈利益,相反,他深知人性的特点,他始终认定“公司是利益共同体”,“公司员工不是建立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上,而是相互倾心的同志们,聚在一起所结成的命运共同体,大家都是为了这个共同体而工作。”

秉持着上述理念,1971年京瓷在大阪证券交易所及京都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时,稻盛和夫毅然选择了发行新股的上市方式。这正是稻盛“利益共享”的核心体现。选择了这一方式,完全以票面溢价来充斥公司资本金,而不是同时放出经营者手中所持股票攫取利益,这就意味着稻盛和夫等众多管理层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斩断了自己的利益退路,而将自己的命运同普通员工紧密联系了在一起,可谓稻盛公心的无私体现。

有了“利益共享”这一大的准则,利益天平上公司各个层面的权力鸿沟得以有效的填平,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个人与组织的沟通效率,进而提高了整个公司的活力。“京瓷联谊会”于是应运而生,并很快在日本商界中流行开来。这恰恰得益于稻盛早年在松风工业的历练。每当松风工业的新产品研制工作停滞不前时,稻盛下班后都要请部下以及助手到附近的酒馆喝上一杯,对饮畅谈,与下属不失时机地交流,要珍惜目前的工作,加倍努力。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了京瓷的联谊会。依然是那个手持酒杯的稻盛,依然是那些热忱的员工,京瓷公司保持长远发展的动力可见一斑。

“利他主义”尽显成功精髓

稻盛和夫在公司内部提倡“利益共享”,在公司外部更是以“利他主义”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商业神话。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京瓷上市后不久试图以换股的方式收购美国AVX公司。在整体协议已经签署的前提下,AVX的董事突然提出重新议价。此后,AVX一方连续两次提升交换价格,最终稻盛和夫放弃了巨大的利益并对协议进行了修改。因为,稻盛和夫坚信,在充分考虑对方利益前提下达成的收购活动,最终比己方独享利益后造成的收购间隙要有利得多。考虑到海外收购的战略目的,某种程度的自我牺牲实属必要。

当然,稻盛和夫的“利他主义”并不是单纯的人道主义,必要的妥协并不意味着无私的施舍,这是在尊重对方利益前提下的平等商业准则。正是此种打着鲜明性格烙印的让步行为在十多年后无意间取得了丰厚的回报。1989年,当京瓷对AVX公司提出整体收购意向时,获得了被收购方的良好回应。京瓷再次作出了极富诚意的让步之后终于得偿夙愿。而1996年AVX再次上市时,京瓷更是一举获得了346亿日元的股票利润以及1476亿日元的浮动利润。或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稻盛和夫的“利他主义”更像是无心插柳式的长远投资,它同样是一种商业伦理的极致体现。

与针对AVX的商业活动相比,1984年稻盛和夫插足日本电信通信业的商业运作更是彰显了“利他主义”。

这一年,日本政府决定打破电信通信行业的垄断格局,为此,政府允许新的企业加入长途通信业。然而,当时众多的大型民企在巨大的商业风险前退缩了。此时,稻盛和夫振臂一呼,他秉持着单纯的“利他”理念――降低普罗大众的长途话费,从而决定与另外两家公司共同成立新电电株式会社,这就是日后闻名日本,占据世界500强一席之地的KDDI公司的前身。可以想象,这一决定在当时无疑要遭到公司内部多数人的反对:没有技术,没有经验,单凭一腔热忱的“傻瓜式”商业行为其前景实在令人堪忧。然而,正是通过坚持单纯的“利他”理念,新成立的会社以降低资费、便利大众为目标,通过积极开展移动通信业务,迅速实现了赢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利他主义”并不是带有投机性质的商业理念。就成立新电电株式会社而言,彼时,京瓷公司拥有着超过1000亿日元的现金流。在那个“现金为王”的商业时代,稻盛和夫已经作出了长远的谋划。对此,稻盛常给出解释:“没有保障的挑战只能视做有勇无谋。”某种意义上而言,稻盛和夫并非独战大风车的唐・吉珂德勇士,他有着雄厚的商业资本以及坚实的商业理念,成功实属必然。

此外,“京都奖”的设立进一步成就了稻盛和夫“利他主义”的美名。就在新电电株式会社成立之后的第二年,稻盛和夫投入个人财产中的200亿日元创立了“京都奖”。于是,从这一年开始,每年的11月10日,一大批在尖端技术、基础科学、思想艺术等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相继成为了“京都奖”在全球范围内的表彰目标。时至今日,稻盛创立的“京都奖”因其严格的审查程序、权威的审查人员、丰厚的奖项金额而成为了享有“日本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性大奖。显然,这一奖项最终将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事实上,稻盛和夫的种种经营理念向来遵循常理。然而,正是因为处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气象万千的商业时代,他的种种理念因其过于坚持本心而得不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这或许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吧。透过稻盛和夫“敬天爱人”、“利他”的行为准则,那番歃血为盟的豪言壮语仿佛昨日之誓,毫无疑问,今后这番誓言仍将一如既往地对这个时代提出基于人性的呐喊。

“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稻盛和夫的的确确一以贯之。只不过,稻盛和夫式的企业家在中国能否应运而生,这恐怕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上一篇:多饱眼福 少动贪念 下一篇:灰姑娘重夺“公主宝座”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