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厂”校企合作的探究与实践

时间:2022-08-10 03:26:47

“校中厂”校企合作的探究与实践

摘 要 校企合作是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校中厂”是近年来校企合作的新尝试。本文简单分享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金融教研室在“校中厂”――“珠三角数据港”生产性实训室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金融专业 校中厂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A

大专院校开办校办工厂(或校办企业、俗称“校办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工厂(企业)实习和现场操作,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拉近学生与社会、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还能够给学校创造价值,实现学校的财富增值;同时,学校教师也能从中得到收益,丰富和充实教师的知识,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真可谓是一举三得。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就此展开论述。

1我校金融专业“校中厂”建设的意义和情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优先考虑实训环节。长期以来,各职业院校一直在探索实训教学的发展,不断学习吸收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建设了一大批实训基地,但真正意义上能使学生所学与现代企业所需零距离接缝的寥寥无几,那么如何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相应的工作岗位无缝对接,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和专业所面临的难题。“校中厂”就是一种能够实现学生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的培养模式,它实现了把企业或工厂搬进校园,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这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是金融教研室对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金融教研室与YP公司合作,建设有“校中厂”――“珠三角信息数据港”,并在2014-2015年第一学期成立了由YP公司①组成《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团队,由YP总经理亲自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承担13级金融与证券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的《保险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任务,这是本专业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对接职业标准和教学资源,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新尝试。在课程改革的新尝试上,总结以下几点成果和不足,以作分享:

2我校金融专业“校中厂”建设中获得的成果

(1)对学校来说,“校中厂”的探索符合我校“创新强校”与“加强校企合作”的工作部署,启动了校企互动,创强争先的良好示范。通过与YP公司的合作,强化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改革模式。学校提供场地,让企业把办公设施、企业人员引入到校园内,与校内设备、师资等资源进行整合,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学校要求开展教学,建立集生产、教学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②

(2)对企业来说,“校中厂”以企业产出为载体,在课堂上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保险人的岗位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又获得了产出,较好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对教师来说,通过参与企校共建的“校中厂”,学校教师通过与企业教师合作,弥补了岗位经验的不足,为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工作案例。教师通过加入《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团队,与企业教师一起落实教学内容,旁听企业教师教授的实训课程,有利于该课程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优化,形成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教师的授课重点,掌握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并思考在日后教学中如何将岗位任务分解,归纳到不同的单元设计中,实现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整合。

(4)对学生来说,企业环境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校中厂”通过角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岗位,明白岗位责任,并配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避免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脱节,缩短企业与学校教学的距离。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学和做,让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成长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3“校中厂”建设过程中需完善的方面

金融专业的“校中厂”建设是初次尝试,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存在不足。

3.1参与者的出发点不同

由于学校和企业自身运行规律的不同,双方各自追求的目标和利益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企业会比较关注合作过程中带来的经济收益及损失。课程设置上,《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理论的课程,并不是全部都是实训课时,实训课时32,理论课时32,共64课时。因此,在理论课时中会影响企业的产出,给企业造成损失。

3.2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分工不够明确

注意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在“校中厂”建设中的分工和合作。在首次的“校中厂”合作中,主要以企业教师授课为主,企业教师主要起到辅助、学习和监督的作用。在合作过程中,发现企业对学生更多的是技能训练,而且是速成型的人才培养,传授的知识比较局限,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会相对比较淡化。

3.3课程设置尚待完善

在课程授课前,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就教学进度、课程设置安排、教学内容等课程体系进行了讨论与沟通。但是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学校教师对企业的岗位的工作流程不够了解,企业教师则还没有适应学校课程教学。导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课程安排及授课安排没有跟着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导致在教学中多次调整课程进度和教学计划。

4我校金融专业“校中厂”建设下一步实施期望

以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金融教研室下一步在实施“校中厂”中努力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4.1实现多方共赢

建立校企合作利益保障机制,一方面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和激励制度弥补企业教学过程中带来的损失,从而使企业进驻学校生产经营的利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保障“校中厂”的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学校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和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保证校企双方的充分配合,才能真正发挥“校中厂”的人才培养功能。

4.2设立“校中厂”运营管理办法

首先,设立“校中厂”的专项管理措施和制度,对走进校园企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计划进行统筹安排,与校内实训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区分,不搞一刀切。其次,通过办法规定学校、企业、教师的责任和权力,并通过对参与的老师给予工作量认可和绩效考核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校中厂”建设中去。

4.3明确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的分工

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注意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教学的分工与合作,互相弥补各自的缺点的不足。“校中厂”模式下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交给企业教师,而是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一起在“校中厂”实施教学。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任务,而企业教师通过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对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4.4开发新的课程设计

在“校中厂”的课程设计安排上,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标准。通过以企业工作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工作环境作为课堂实施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实际操作(制作)等方法,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导入技能点与知识点,以知识点支撑技能,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并实施课业化全程考核。

注释

① 为保护隐私,文中保险公司和经理名称均用代名词.

② 谭海林.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8):125-127.

参考文献

[1] 蔡永昶.面向行业“校中厂”校企合作的探究与实践――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58-62.

[2] 保慧,梁海峰.“校中厂”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探索[J].内江科技,2015(01):111-112.

[3] 宫峰,唐春华.“校中厂”多功能平台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1):56-59.

[4] 孙诚.高职教育“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4(18):22-26.

[5] 谭海林.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8):125-127.

上一篇: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如何提高县级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