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如何步调一致是大问题

时间:2022-08-10 02:40:22

金融监管如何步调一致是大问题

近来有关金融领域的政策接连不断,但是似乎总感觉各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让投资者和经营者缺少必要的准备

周正毅事件带来的震动肯定超出了监管层的意料:商业银行开始大幅收紧房地产贷款,检查违规入市资金,一时风声鹤唳;证券市场这边是引起几只著名股票高台跳水,几十亿市值瞬间消失,富友证券被宣布托管,传言又导致某著名券商重仓股票大幅下跌。

几乎同时,央行规范房地产贷款的121号文件出炉,房地产界对此反映激烈,过去几年来重要的经济增长亮点渐失光芒;证监会要求券商自查国债回购的消息也在坊间流传,而作为扶持政策的券商发债却迟迟不见下文;保监会则始终坚持呼吁拓宽保险资金使用渠道,在6月下旬的保险监管会议上,保监会提出了10万亿存款中保险资金至少分流40%的宏大目标。

新一届金融监管高层已经陆续亮相,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驾马车”,加上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的央行构建出中国未来金融监管体制雏形。从过去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到现在转轨为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进一步推进银行、保险、证券三大行业的市场化也成为“三驾马车”的天然使命,可以说体制的改革框架已基本完成,真正考验监管能力和水平还仅仅只是开始。

众多金融专家在年初就认定今年将是中国金融改革极其重要的一年,也关乎未来20年中国经济高增长能否持续。而金融改革又是风险很大的事业,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经济全局。远的有金融坏账和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10多年一蹶不振,近的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大退步。海内外研究金融问题的专家都坦陈中国的金融问题不能丝毫掉以轻心,尤其是体制框架正在搭建之时。

正因如此,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22%,这种快速增长立刻引起了中央银行的高度重视,提出要适度放慢贷款速度,防止经济可能出现的过热。海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是另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一旦升值,中国出口将受到沉重打击,就业压力将会更趋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已经有数百亿计的美元热钱流进国内等待人民币升值进行套利。

面临的新情况,如上述两例就可以感觉出金融运行的如履薄冰。而解决起历史问题就更需要时间和大智慧,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是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领域,巨额银行不良资产、国有股减持和流通、保险高息资金是各自难以解开的顽疾。

就举银行巨额不良资产一例,周正毅事件似乎只是全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冰山一角。几年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出1.4万亿不良资产,国际几大著名投资银行也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但是准备处置的资产始终找不出有效的定价方法,再加之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不良资产处置推进缓慢。与此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又出现了新的巨额不良资产,讨论各大商业银行的坏帐比例有多高并没有什么意义,是不是已经形成技术上的破产也不值得讨论,必须承认的是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的低运行效率,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有商业银行只有进行体制改革才可能走出困境。

不良贷款问题不能久拖不决,日本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曾创造出全球经济奇迹,后来的经济衰退持续至今,主要原因就是在高增长期间没有很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又由于几次日元升值,造成竞争力下降。时至而今,我们似乎又面临同样的问题和选择。

前面有不断出现新变化的金融和经济形势,后面有历史遗留的众多难题,这就是我们金融改革所处的真实环境,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封闭进行,必将会触动其他利益集团。每一项措施或政策的出台,后果都会出现多种可能性,也有可能出乎政策制定者的本意,引起2001年、2002年两年证券市场大跌,不就是一种政策的意外吗?

近来有关金融领域的政策接连不断,但是似乎总感觉各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让投资者和经营者缺少必要的准备。毕竟,要用市场化的办法管理市场才会更有效。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搭建完毕,新的金融监管高层已经就任,如果大家都能够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大局出发,统筹安排,舍弃部门之间的利益得失,协调一致,谨慎操作,不仅能一举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在金融体制改革上也会有巨大的成功。

(作者单位: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投资总部)

上一篇:北京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吗? 下一篇:银监会“第一拳”为何要打“非信贷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