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潍坊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其当代启示

时间:2022-08-09 02:50:39

新常态下潍坊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其当代启示

【摘 要】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的宏观背景下,潍坊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总体上看,潍坊市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产业提升改造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另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老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结合潍坊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与对策,我国应当全面深化改革,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的乘法。

【关键词】新常态;潍坊市;传统产业;当代启示

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的宏观背景下,潍坊市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空前压力,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优势传统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当家产业,既是以往工业制造、技术运用、要素聚集、实力积累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今后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基础和重要着力点。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会提升我市整体转型升级工作的效率,是加快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务实选择。

一、潍坊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近年来,在有序的规划领导和稳步推进中,我市的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很大进展,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1.加大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规范和推动作用,制定了涵盖我市七大优势传统产业在内的九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的《实施工业提升计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等较为完善的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工作推进体系,为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营造了良好氛围。

2.初步进行了“三化”和“五项建设”,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的高端化。

通过近两年的 “三化” 推动和“五项”建设,提高了高新技术在我市传统产业中的比重,我市优势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其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

3.以重点项目作支撑,带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十百千”工程,1500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2%;以链条式思维引导资金向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流动,大项目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支点;创建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等使创新载体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4.通过点线面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

政府编制和出台《潍坊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潍坊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加强了针对性指导;率先在全省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通过试点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两化融合“2321”工程,提升区域传统产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光网城市”建设。

二、推进潍坊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加快潍坊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我市优势传统产业走向发展新阶段、形成发展新动力、塑造发展新支撑、保持发展新态势的一次重大产业变革。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潍坊市应当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优势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关系,增强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以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为潍坊由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由潍坊制造变为潍坊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在经济转型发展中,优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仍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严重影响着转型升级的推进步伐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对应的政策,以实现传统产业转型的战略目的。

1.强化政策推动,增强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性。

政府应在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全市传统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一是应科学策划,研究和制定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扶持政策。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现有各级扶持政策。二是进一步整合各类财政资金,对有规模、有效益的企业在财政、用地、金融等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三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支持转型升级政策。

二是综合分类,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制定全市技术改造产业指导目录,选择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加强行业共性通用技术平台建设;拓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融资渠道,引导全社会传统产业投资导向;进一步落实企业研究开发优惠政策,加大新产品开发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传统产业试点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等。

三是不断充实传统产业发展规划。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支柱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规划实施方案等,都应在今后明确目标定位、进行总体布局和规划发展导向以及及时配备相应措施。

2.加大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

一是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融合高新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按照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的要求,加强信息技术研发运用,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数字化改造示范优秀企业。

二是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计划,坚持以机械、电子、化工等支柱传统产业为重点,积极做好企业与新产品计划、重点科研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国家、省科技项目的衔接,继续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联姻,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三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企业应充分研究和运用政府有关优惠政策,立足产业发展现状和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态势,进一步提高企业装备、工艺和技术水平,提升优势产品竞争力。加强产学研联合,完善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人才、成果的转化机制,积极搭建企业科技合作平台。

3.以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发展。

要积极打造传统产业基地和园区,创建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内传统产业链条的完善和企业间的协作,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一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以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关键和抓手,加快打造“1321”优势产业集群。二是通过扶持龙头来带动。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依托,多元化拓展,打造自主品牌大公司集团、企业。三是通过延伸链条来拉动。围绕“专、精、特、新”的培育目标,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提高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市内配套率;大力发展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推进潍坊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代启示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老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结合潍坊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与对策,我国应当全面深化改革,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的乘法。政府继续简政放权,塑造适合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宽松、宽容的社会氛围,探索更加有效的适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制度和办法。同时还要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等。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缓解资源要素压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是实施传统产业自主创新工程。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鼓励传统产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技术中心研发、设计、试验和检验、检测、产业化等建设,使其成为传统产业突破和解决关键技术的平台。

二是加快推进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建设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科技公共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鼓励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管理运营,提高研发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和支撑。

三是深化管理创新。以优势传统产业中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工业企业为重点,分类指导,进行试点,努力提升传统企业科学管理水平。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跟踪国际先进技术能力的学术带头人、一批产业化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和一支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努力营造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完善企业家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2.转变思维,提升品牌战略效能。

一是实施“品质+品位+品牌”战略,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品牌价值。赋予品牌鲜明诉求和理念,并融入到产品研发、外观设计、质量控制、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丰富和提高品牌的时代信息和文化内涵,增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创立自主品牌,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是引导优势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要切实把设计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强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的对接融合,从产业规划、产品设计、商品营销等环节,最大限度地增加文化元素,提高优势传统产业的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三是树立“大数据、互联网”思维,增强优势传统产业市场环节的话语权。优势传统产业可以通过逐步引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电商渠道”等新思维、新模式,提升企业研发、生产控制、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创新商业模式,以此提高生产精度和销售广度及市场应变能力,实现供应链的全球一体化,将产业链与价值链整合为全球价值网络。

3.以制造服务业为方向,发展新业态,加快产业融合。

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制造企业服务业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26%,其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前10%的企业,这一指标均超过50%。我国要把制造服务化作为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争取到2015年,全国大型骨干企业制造服务业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5%以上,建成一批以制造服务业务为主的专门服务企业。要围绕整体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再制造等,研究出台推进计划,重点在国内500强企业开展试点。

鼓励引导企业加快剥离研发设计、增值服务等业务,成立专门实体公司、专业化运作。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制造服务类企业,带动我国制造服务业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陈雨露,货币与财政政策后续效应评估:40次银行危机样本[J]改革2012(5).

[2]刘世锦,争取较快转入经济增长新常态[J]中国改革2014(1).

[3]S益平,市场化:最大的如果[J]中国改革2014(1).

[4]陈永杰,我国多重所有制经济的份额与比重[J]经济研究参考2012(55).

[5]刘伟、苏剑,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07(2).

[6]刘伟、苏剑,供给管理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7]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

[8]苏剑,金融危机下中美经济形势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9(9).

作者简介:

孙冰,女,潍坊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产业经济、外贸、金融、西方经济学、资本论。多年来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为单位主体班次讲授十多个专题,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撰写了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和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调研报告。

上一篇:商务部部署今年全面深改工作 下一篇: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该怎样“自我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