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2-08-09 07:30:45

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提要本文从市场的思想发展角度对市场理论进行论述,分析市场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并指出市场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市场;商品交换;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循环往复所构成,市场指的就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交换环节,市场理论就是解决不同市场上企业家如何确定自己的产量与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

一、市场理论的内涵

市场理论研究的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运行本身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市场理论研究包括市场结构理论、市场机能、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分析以及市场的管理等几部分。

1、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是揭示和说明市场体系内部结构,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市场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运动着的庞大系统,本身的构造既存在着横向结构系统,又存在着纵向结构体系,其结构内部多固有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经济关系,是市场体系形成的基础。

2、市场机能理论。市场机能是市场理论中最基本的经济范畴之一,包含市场机制、市场功能和市场作用等经济范畴的内涵,市场功能是市场机制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客观职能,与市场机制有着内在联系,市场作用是市场机制和市场功能的外在表现,它决定于市场机制和市场功能,作用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层面。

市场机制主要有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首要机制,市场供求是市场经济中一个突出问题,经济失衡导致供求失衡,供求失衡又引致经济失衡,二者互为因果。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增强市场机制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就要充分发挥价格的各种职能,市场价格是市场协调机制中传递供求变化最灵敏的信号。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动力机制,竞争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是市场的天然性格和活力的源泉,竞争在外部给市场主体以压力,在内部给市场主体以动力,市场竞争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3、市场管理理论。市场管理是国家依据经济管理职能对市场运行目标、运行方式、运行主体及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协调、指导与监督,以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有效进行。深入开展市场管理理论与运作的研究,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又是培育和推动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使市场管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需要。

二、市场理论的思想演进

市场作为经济范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1、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已有漫长的历史,社会分工是产生市场交换的物质条件。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在原始公社边界上出现了最初偶然的产品交换以及剩余产品的产生,市场便开始萌芽。当偶然的、个别的和少量的产品交换发展成为经常的、普遍的、大量的并且有相对固定地点的交换活动时,市场便逐渐形成了。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展,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便逐步冲破了自然经济、封建国家管制经济的重要阻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当代社会,市场已成为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制度安排。

2、市场理论思想演进的过程。在市场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市场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就曾讨论过交换的问题,重商主义对教会、封建势力对市场活动范围的限制进行的深刻抨击,为市场范围的扩大提供了理论依据。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阐明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实质。并建立了一整套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亚当・斯密坚持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在对外贸易方面主张贸易自由,国家之间相互提供机会均等的市场。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构成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那个阶段商品经济的运行原则。

1803年萨伊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形成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求自动创造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相等。与此同时,马歇尔和他的追随者形成了新古典学派的资本主义自动调节的教条,认为供给和需求是两条相交的曲线,在交点上,供给等于需求,该点为均衡点,这时达到了市场均衡,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调节下,会慢慢地向均衡点移动,最终实现供求均衡。

西斯蒙第最早对市场制度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察觉到自由市场制度存在两个方面的障碍:分配不均衡和孕育着生产过剩的危险。他反对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认为造成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经济比例失调的原因之一就是市场力量运动的盲目性和自动调节的困难。

继西斯蒙第之后,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1820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自由市场制度显示出了某种担心,认为国家应创建适当的政策,对于财富增长有关的一些因素的作用和各种比例关系加以引导。

斯蒂格勒曾描述,一直到19世纪中叶,虽然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理论辩论中对市场经济制度存在戒备之心,但总的说来,市场经济制度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到了19世纪中叶,经济学家们对自由放任的竞争性市场制度的运转结果开始大胆怀疑,改良主义思想开始萌芽,穆勒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竞争市场机制的局限提出了五点:第一,竞争的根本缺点是它不选取事物的本质,而是采取事物的外在属性;第二,在竞争中,人们不禁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获刑,而且也由于别人工作的失败而取胜;第三,竞争市场制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商业危机的商品市场状况”;第四,大多数产品落到完全不劳动者手里;第五,他认为“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绝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所求的不是颠覆私有制,只是改良它。

西方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创立了凯恩斯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能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自动均衡,需要国家通过财政性政策实行国家干预,推行需求管理。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在就业和供求关系上,他抛弃了新古典的充分就业的假设以及总供求均衡必然是充分就业的观点,区分了失业下的均衡和充分就业下的均衡,认为存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他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把经济理论用货币理论,也即把市场理论、就业理论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对总产量和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行了分析研究,创立了以国民收入和就业理论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

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发展中,出现了两个相对立的主流学派:一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托宾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他们把凯恩斯的理论同新古典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需求决定论”的宏观经济理论;二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卡尔多等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的主旨不是需求决定论而是分配论,强调凯恩斯理论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之间的对立,反对把两者调和起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就业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调节,相互适应的双向运动过程,正是在价格与供求关系中间相互调节、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在不断的波动中大体地维持着平衡。马克思认为市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抽象规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运动规律是市场调节的内在机制。

邓小平对市场理论的普遍适用性问题作了科学论述,指出市场和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也就是说,他具有了市场和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基本配置方式的思想,邓小平的市场力量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市场理论的突破和发展。

市场经济经过两个世纪的演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它的实质和基本原则变化不大,市场经济虽然存在各种流派,各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的具体经济运行模式也各不相同,但依靠市场调节资源配置,这一根本前提是普遍存在的。

历史上,所有对市场进行过理论探讨的学者对有关理论的思考,都为市场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及资料,都为市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市场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市场理论不仅有利于促进政治经济学和市场理论的学科建设,还可以为市场运行实践和人们的市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起主要调节作用,通过对市场配置资源,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配置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只有用市场理论提供的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去指导发展经济的实践,企业才能主动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进行生产经营,从而增强经济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政府也会根据市场规律的需求,实施自己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应有的职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各个市场主体都会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市场活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单位:1.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2.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市场理论及其应用[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2]当代西方经济学说[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3]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TBT效用分析及其影响 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