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时间:2022-08-09 03:36:28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出勤奋,出智慧,出成绩,出人才。兴趣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和个性特点。它能使学习由难变易,由苦变乐,由低效变高效。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强烈的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这种动力是他人督促、教诲难以达到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进行了探讨。语文教学情感因素学习兴趣当今,学生厌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也是家庭教育中棘手的问题之一。如何帮助学生排除厌学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学校、家长、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或苦口婆心,或循循善诱,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大都是忽视了在教学中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协调师生情感,调动学生兴趣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有浓厚的情感,高度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爱教师,对其所说的话,所任的课便都能爱起来。这时,教师若再能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责任感、成功欲和自尊心等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非智力因素,那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要求便具备了。反之,如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不和谐,学生就容易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对立情绪必然使人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一个人如果长期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必定难以形成个人的可靠的情感基础,没有可靠的感情基础,不仅不会有成功的学习,甚至连一般的学习也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兴趣的产生。所以,在教学别是后进生,教师尤其应该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使学生解除压抑感,兴趣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设计开篇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始,须设计优美精彩的描述性导语,作启发谈话,一开始就像小提琴家弓上弦,第一个音就非常悦耳的吸引住学生。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我把作者的创作想象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设计了如下的开篇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街市吗?街市,人人都很熟悉。那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是,天上的街市有谁见过吗?那里生活着一些什么人?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的这些想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感受、体味美的语言的同时,必定直接地感知教师的谈话动机,激起情绪共鸣,形成学习欲望。欲望一旦产生,就会成为鼓舞人行动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对学习的热爱,甚至迷恋,这是激活脑细胞,有效发挥心智潜能的基本心理条件。 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上课前,他们总是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情感的酝酿。从上课一开始,他们就注意渲染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可以说,"情感为纽带"是在上课之始,在教师的主导下就拉纤启动了。在语文课本中,有各种题材各种文体的课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各自的特点,让学生在初接触课文时就入情,所谓“披文而入情”。 三、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美的因素中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容量最大的是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书面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标志着特定的意义,而且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课文,既要明义,又应知情。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着的,一方面,情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认识活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认识活动的发展而深化;另一方面,情感也对认识活动存在反作用,能推动或阻碍认识活动的发展。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促成学生与作者(以课文为媒介)进行情感交流,这是提高阅读质量有效的环节。比如,当一个人面临意义重大的事情,突然发生的意外变化或受他人他事的强烈打动时,都容易触发激情。这种激情表现在文章中,便是深挚热烈的直接抒情。在阅读时,学生对此容易直观地从字面上认识这种情感,而较难切实地接受这种情感。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时又是藏而不露,蕴蓄深意的。对于这种情况,教学中更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在认知课文叙述,描写所内隐的深意中激起情感体验。如在揭示中心思想中探究内隐之情,在理解言外旨中探究内隐之情,在理解景物描写中探究内隐之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那种为了应试而很少发挥课文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以及活跃思想的因素的语文教学,必将会一去不复返。 四、让学生在感悟、抒发中巩固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因此,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置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猎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孔子一生大力提倡“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并尖锐的批评只让学生死记些知识要点和满足于应付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不能启迪学生思维的做法。从《论语》关于教学实录一类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孔子并不把对经典文章的架空分析当作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是十分重视与学生讨论《诗》《书》中的某个问题或阅读感受。在讨论中,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言其所感所悟,然后也并不直接去作或然或否的评判,而是在适当精要的点拨中启迪学生去进一步品味感情。 在古代许多先贤们看来,这种全心身的感悟自身,不仅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唯一有效途径。 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这样呢?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和魏书生等倡导并实践的学生自学,实质上都悟到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感悟性特点,并悟到了“感悟”的巨大效能,倘若我们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的调动一切感觉去切身感悟,不断获得心理愉悦,那么,颜回所谓“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也就不难实现了。进而言之,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类知识总量迅猛增加的现代社会里,又有什么能比“欲罢不能”的良好习惯与心理素质更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呢? 当学生的感受日益丰富、情感体验逐渐加深之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想说、想抒发的愿望。及时引导他们抒发内心的情感,并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而且也是落实情感教育目标,教学生“学做人”的需要。 总之,由兴趣所产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知识的迫切心理,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内部动力,它可以弥补智力上的某些弱点和不足,又能推动人的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我们要挣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攀登素质教育的高峰。

上一篇:情趣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作文指导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