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翻译问题与策略

时间:2022-08-09 02:40:26

饮食文化翻译问题与策略

内容摘要:在武汉中部崛起、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武汉饮食文化翻译传播被提上了日程。本文以一些常见的武汉小吃名菜、烹饪方法、厨房用具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命名模式、制作材料等特点,收集整理各种网络文献、国家对外宣传媒体等实例,归纳出武汉饮食文化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提出一点改进方法,呼吁广大翻译界重视武汉饮食文化翻译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武汉饮食文化;翻译问题;研究与策略

一.前言

1.1研究背景武汉,位于华夏中部,非南非北。武汉饮食文化,包罗万象,融汇南北。人人都说,武汉饮食:杂而有味。确实,武汉人,什么都尝,什么都学着做。但是做出来又总带着一股子武汉味。因此,武汉饮食文化也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且独具特色的一部分。然而,武汉饮食文化的翻译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以下是几类较突出的问题。

二.武汉饮食文化的翻译问题

1.1小吃名菜的翻译问题1.1.1翻译版本多样化,缺少统一性有的武汉食物有很多种不同的翻译,有的翻译甚至相差甚远。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翻译。以武汉热干面为例,热干面有将近9种翻译。如:WuhanNoodles(武汉面条);Han-CooNoodle(汉口面条);Chinesestyledrymixface(中国风格的混合面);HankouStyleNoodle(意思是汉口风味面),是武汉大汉口食品公司生产的方便装热干面出口欧美包装上的英文翻译;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意思是加芝麻酱的武汉热面),这是上海世博会对热干面的官方翻译;HotDryNoodles(热-干-面),是日常生活中用的翻译;SoCoolNoodle(非常酷的面条);Hot-CoolNoodle(谐音“好酷面条”);以及ReganMian(热干面的汉语拼音)。为了促销进口,所以采用了HankouStyleNoodle(意思是汉口风味面)这种意译,这种翻译表明了热干面的所属地,但忽略了热干面的原材料,人们只能想到是一种面,具体如何,则无法得知。因此,出现了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意思是加芝麻酱的武汉热面)这种译出了热干面的主料以及调料的翻译,此种译法则是为了介绍热干面而服务的;而作为一个武汉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是采用HotDryNoodles(热-干-面)这种字对字的直译,这种翻译使用起来更为简洁方便,但外国人看见此译后可能会误解为一种辣的干的面。而SoCoolNoodle(非常酷的面条)和Hot-CoolNoodle(谐音“好酷面条”)这种翻译则和热干面相差较远,而且此译很容易误认为又热又凉的面条。而最新提出的由台湾东吴大学的曾泰源教授提出的ReganMian(热干面的汉语拼音)这种翻译又重新掀起了热干面翻译的争议高潮。曾教授主张为了将热干面推广出去,热干面的翻译应采用音译法,并专有名词化。再以豆皮的翻译为例。豆皮有Threefreshbeanskin、Threedelicacieswrappedintofuskin、Tri-delicacydoupi(ChangjiangWeekly上的翻译)、Seafoodtofu(舌尖上的中国的翻译)、Freshbeancurd、Friedtofuskin、Beancurdsandwish、Beancurdsheets等多种翻译。豆皮是由面皮和熟糯米两部分组成一种食物。表层是脱皮绿豆和大米磨成的糊做成的金黄色的脆皮,底层则放置夹有豆干,肉干,脆笋块等食物的熟糯米。Threefreshbeanskin这种翻译是字对字的翻译,虽不见的能表明豆皮的特征,但好在简洁。Threedelicacieswrappedintofuskin这种翻译主要是通过形容豆皮的外形来翻译豆皮,但tofuskin对应的食物应该是豆腐皮,而不是豆皮。Curd是指牛奶凝结后的胶状物,虽然可以形容豆皮表皮那种嫩嫩软软的口感,但是完全忽略了豆皮底层的熟糯米。Sandwich虽然和豆皮有点像,都是一层叠一层,但是原料不同,借用起来有些勉强。以上种种翻译都各有其特点,每种翻译的产生都是有其使用价值的。但是,大部分翻译未经过深思熟虑,简单套用,往往忽视了原物的特征,原材料等重要因素。另外这种翻译不统一的现象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国际上,这种不统一的翻译,不利于武汉饮食的宣传和推广。国内,这种现象会使本就尚未成熟的翻译市场愈加混乱。1.1.2中翻英忽略地方性,套用不当有些食物可能存在于全国各地,因选材、制作、外表等的差异而形成了地方特色。这种称呼相同,但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最容易引起错误套用。如:武汉烧麦就和北方烧麦以及广式烧麦不同,虽同叫烧麦,但北方烧麦和广式烧麦重肉馅,北方烧麦多以牛肉、羊肉为馅,加以大葱,萝卜等东西,而广式烧麦多以鲜虾为主,武汉人却喜欢以糯米为主,掺以肉丁的重油烧麦。但是烧麦的翻译多以以下形式出现:steamedopendumplings、steamedporkdumplings、steamedcrabdumplings、shelledshrimpsravioli、steameddumplingwiththedoughgatheredatthetop等形式出现,可以发现,以上翻译多对应北方烧麦或广式烧麦,并不适应于武汉烧麦的翻译。武汉豆皮和恩施、孝感的豆皮就有所不同,虽然各地日常都称其为豆皮。恩施和孝感的豆皮是用米粉和淀粉经过烙制出的一种粉,成品色泽乳白,有淡淡香味。因此上文所说的Freshbeancurd、Beancurdsheets更多的可能是指的恩施或孝感的豆皮,而非武汉豆皮。但是,当你在网上搜索豆皮翻译时,多会出现这类翻译,大家也图方便,未经考究就使用此种翻译,最终使用错误,贻笑大方。还有同是糍粑、年糕一类的“糯食”,苏州糕团就习惯重油厚味,武汉却使用少量的糖和油,在淡淡的甜味中引出本味来。糍粑的翻译多以以下形式出现:cíbā,cookedglutinousricepound-edintopaste、glutinousricecake,年糕的翻译多以以下形式为主:ChineseNewYear'scake、ricecake。很显然这种翻译只翻译出了事物的原材料却无法翻译出糍粑和年糕作为一道菜时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吃法上。1.1.3没有可靠翻译,文化领域有较大空白总所周知,武汉人把吃早饭叫做“过早”,将早饭的食物称作“早点”。武汉早点种类丰富,多以米食为主;过早的地方一般是分布在街边小巷的早点摊。清晨,你可以看见,武汉人穿行于各街各巷,或随手买一些饼子边走边吃,或坐在街边小摊上吃早点。因此,过早也成了武汉的一大饮食文化特色。“过早”一词在百度百科上的翻译时havebreakfast,这种翻译虽然能让大家知道过早的主要意思,但是完全丢失了武汉“过早”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甚至,在查找“过早”的翻译时,找到了大部分单词是对应过早(即提前)的意思。“煨汤待客”是武汉的又种特色饮食文化,是指吃饭之前,先给客人盛一大碗汤。武汉人讲究煨排骨汤待客。如果贵客来了没有排骨汤,那是很失礼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规格,对客人不够热诚,大方。作客的也会觉得没有受到盛情的招待。因此,每逢客人将至,武汉人都会用沙吊子煨一大罐汤招待客人。但是这种本应人人知晓的武汉饮食文化却难以找到稍好的英文翻译。只是在百度等翻译软件上查到一些机器翻译:Simmersouphospitality。2.烹饪方法的翻译问题烹饪方法的翻译存在随意应用的现象,缺少可辨性。有的翻译直接借用了非英语的外来词汇,如“熘”有sautéed这种翻译,很显然sautéed是一个非英语词汇,它可能对应该语言中的“熘”的单词,但不一定和中文中“熘”的烹饪方法完全对应。有的英文翻译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专业的网站,书籍或者字典等其他媒体的宣传,普及度不够,人们很难简单的接触或寻找到这类翻译。如煎:fry、炒:stir-fry、爆:quick-fry、炸:deep-fry、扒:fryandsimmer的英文译文都以”fry”(本意是Tobecookedinapanoverdirectheatinhotoilorfa)这个单词为基础,然后配以一定的单词,从而来区分这些烹饪方法的不同。再比如说最具武汉特色的“煨”这种烹饪方法,英文解释为simmer:tobecookedgentlyorremainjustatorbelowthebolingpoint.中文解释煨:用温火烧熟或加热。两者释义非常贴近,着实是一个很贴切的翻译。但是,煲、炖、焖、煮的英文翻译也是simmer,那外国读者应该怎样区分这几种烹饪方法呢?而且你看见simmer时能首先联想到武汉烹饪方法“煨”吗?因此,这种翻译缺少可辨性,也不能体现武汉特色,缺少地方性。3.厨房用具的翻译问题厨具的翻译存在忽略实物差异性,用词不贴切的问题。就拿最有武汉特色的沙吊子为例。沙吊子是武汉的方言称呼,在普通话中称为砂锅。砂锅有以下几种翻译:earthenwarecookingpot、casse-role、earthenpot、marmite、belliedstewpan。earthenwarecookingpot这种翻译,译出了沙吊子的材料以及用途,但pot既可以指壶也可以指罐,一般是指那种口大较浅带盖子的罐子,而沙吊子属于那种容器肚子较两头粗,比较深的一种砂锅。因此此译仍需改进。casserole,指的是法式的砂锅,一般用陶瓷或者玻璃制成,可以放入烤炉的一种厨房用具;和中式的用石英、黏土等烧制而成的砂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Marmite比较符合沙吊子的形象,但有时这种砂锅是用金属做的,这又和砂锅的材料产生了矛盾。belliedstewpan,bellied带有肚大的意思,stew有炖肉的意思,但是pan则指的平底锅,和沙吊子较深的形象不符,另外,此译也无法表明砂锅的制作材料。煨汤时和砂锅搭配在一起的还有煤炉子,一般翻译为Coalfurnace或Coalstove。第一种翻译中furnace指那种在内部加热的熔炉,和武汉这种外部加热的煤炉子不太相符。第二种翻译中stove:Anapparatusinwhichelectricityorafuelisusedtofurnishheat,asforcookingorwarmth.这个词搭配coal很简单的就表明了煤炉子的用法以及使用材料,而且stove一般是指在表层接触加热的炉子,这种翻译就要优于第一种翻译,但是中西方炉子外形有较大差异,西方一般是壁炉,或者是金属的长方体型的炉子,而武汉的煤炉子则是圆形的。因此,此译仍不完全准确。

三.武汉饮食文化翻译的研究与策略

针对以上武汉饮食文化翻译的几类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一些饮食文化翻译研究者的方法,加以个人观点,总结出了如下三种较有针对性的翻译方法。3.1巧用小吃名菜原材料,确定菜名中心词任何翻译都讲究一个“信”。对于食物更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将食物介绍给译者,在翻译时借用食物的原材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道食物,一般都由主料,配料和调料组成,因此,可以将主料作为中心词,将配料,调料以分词或形容词的形式放在中心词前后作定语,有时也可以将烹饪方法译入其中,如以上的热干面的翻译,写者个人就比较欣赏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这种翻译。这种翻译以HotNoodles为中心词,以地名作为前置定语,再加上with连接的酱料作为后置定语,没有见过这种面条的读者也基本可以猜想到是怎样的一种食物。有人可能会说,热干面是一种碱面,和noodle大不相同,但是为了使翻译更加简洁,有时可以省去一切不太重要的成分,如果确实要翻译出来,也可以在加上备注,注明该面条的成分,以示和noodle的区别。以后碰见这类食物的翻译,都可以借用“地名+中心词+调料”或其他搭配中心词的方法。3.2小吃厨具重视地方性,与具体实物相对照针对那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厨房用具或食物的翻译,我们要多方查找,求证实物,明确其外形,原材料等差别,不要因为在汉语中的称呼相同就直接借用。多找找其相同点,确定不同点,着力修改不同点。用英语的形似来替换汉语的音似。如上文中武汉烧麦的翻译,由于各地烧麦外形基本相同,都是顶部有一个花型开口的“包子”,但是使用馅料不同,并且是以重油为主。因此,我们可以在馅上做文章。试译武汉烧麦为steamedoiledstickydumplings。以后碰见这类食物的翻译,是采用三步走模式:一去掉相同点、二确定不同点、三换掉不同点。3.3关注风俗文化,试创其翻译很多饮食相关的武汉文化现象都难以找到对应翻译,写者觉得对于情感性较弱的特色饮食文化,我们可以用汉语拼音翻译这些文化风俗,然后加以简短的备注。如过早可试译为:GuoZa-o(thesamemeaningaseatingbreakfastinWuhandialect);如“靠杯酒“这种武汉人之间相互表义气,增感情的文化现象可试译为:KaoBeiJiu(anspecialWuhanactivitythatgoodfriendsusuallymengetheredtodrinkshowsfriendshipbetweenthem)。”煨汤待客”这种表现武汉人对待客人热情友好的文化现象,可以试译为:WeiTangDaiKe(aspecialWuhancustomforshowinghoster’shospitalitybytreatingguestssomedelicioussoup)。而对于蕴含某种特定的情感因素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借用英语中一些对应的典故或单词,加以中心词的翻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此类饮食文化现象都能在英语找到对应的典故,因此这类翻译同样也可以使用汉语拼音加备注的方法,今后,这类翻译可以试采用:汉语拼音(备注)的方法;或者是接典的方法。

四.小结

一直以来,武汉特色饮食文化的佳译寥如星辰,本文参考借鉴各种文献资料以及《舌尖上的中国》等翻译,对武汉的饮食文化的翻译现状进行了宽泛的搜集和整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翻译案例,旨在简洁明了的指出武汉饮食文化翻译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以望能引起广大翻译界人士的关注,并提出了一点个人观点,为促进武汉饮食文化翻译的规范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晓航.老小吃、老味道.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熊正安.武汉饮食文化地域.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6(9).

【3】付巧玲.从武汉饮食观武汉文化.

【4】刘清波.中国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中国科技翻译.2003(11).

【5】李芳.热干面英译应统一为Ren-ganMian.长江日报2014(3).

【6】汉口里.在这里,像汉口人那样过早.

作者:董春枝 杜晓晗

上一篇:中职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分析 下一篇: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