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09 02:38:27

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1]。

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各地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1]。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突破点在于解决均衡问题和应用问题,成都市武侯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构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直以来,武侯区教育信息化坚持以“学有良教”为指引,推进校园现代化进程;以应用驱动为导向,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以服务教学为宗旨,着力使教育信息化过程“溶解”到教师教学模式转变的点点滴滴,让教育信息化成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实现区域教育资源融合的已有基础

1.首批通过教育现代化检查验收

武侯区逐年加大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力度,特别是针对城郊薄弱学校的投入。我们进行硬件装备的原则是“基于应用、加大投入、整体提高、扶持薄弱”,近年来共投入1.68亿元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使全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全区学校电脑总数达7 955台,生机比9:1,师机比1.5:1,多媒体到班率1:1。全部城郊学校都实现了大屏幕投影或背投进教室,基本形成了“班班通”“堂堂用”的格局。全区校园网建设率达100%。2008年在全市率先建成“武侯区教育城域网”,为“捆绑”学校间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2010年,武侯区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评估检查,成为成都市首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区县。

2.互动教室远程教育的实现、班班多媒体的区域内全覆盖

(1)通过远程互动教学平台,让“捆绑”学校师生同上一堂课

为了让城郊学生享受城区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利用教育城域网在“捆绑”学校间开展互动教学,优秀的课堂教学在城乡“捆绑”学校间流动。从2007年开始,先后经历了三代互动教学平台的建设,建设了数十个远程互动教室,远程互动教学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2]。

(2)通过多种远程互动教研平台,扩展教研的时间与空间

在“捆绑”学校间创建教学论坛,在论坛上两校教师集体备课,互看录像课,互相议课和进行课后反思,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各学科教师提交的教学资料、案例等各种教学资源,由两校网站管理人员定期上传,并统计点击量和交流的时间、次数、内容,评选出“共享平台杰出贡献者”和“优秀使用者”。同时,将两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网上共享,尤其是城区学校教师制作的优质课件,可由城郊学校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后,形成适合本人和本班实情的课件,更好地保证了“捆绑”学校孩子享有同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建立“捆绑”学校教师QQ群,实现两校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信息资源的“超时空交换”。

(3)借助“校际联盟”平台,“捆绑”学校零距离接触

“校际联盟”是区内一些“捆绑”学校自发形成的发展共同体,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各种研修活动,形成了校际间网络研修的基本框架。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轮值学校教师每周在“校际联盟”网上平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联盟中各所学校的教师以发帖的形式讨论、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校际联盟”每学期还要举办一次现场会,总结本学期的工作,安排下一步的网络研修工作。

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依据

建设教育资源库、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城乡互动平台的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秀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现代教育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因而,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依据如下:

(1)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2)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和“双主性”的教育理念。

(3)传播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的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活动。

(4)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者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学习者未来的能力和倾向,而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为教学提供工具支持,因而资源建设必须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5)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资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6)系统理论。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和受传者构成教育教学系统,信息内容和信息通道建设不能独立于系统之外,必须以系统理论为基础。

(7)圈层结构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孤国论》中提出的,“圈”实际上意味着向心性,“层”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在圈层结构中,城市是圈层构造的主体,各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状态[3]。圈层结构反映了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呈现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的特点。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城市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对区域有吸引功能和辐射功能,但城市对区域各个地方的吸引和辐射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率”法则的制约,必然形成以中心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我国城市所呈现的经济圈层特性与优质学校分布特性有类似的特点。

(8)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4]。依据合作型互动理论,社会上的群体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才能优化资源,实现共享,使合作双方呈现“1+1>2”的互动效应。

三、区域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

1.完善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

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承担着为教师获取和交流教育资源提供稳定、方便、快捷的操作环境的使命。完善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是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是促进教师有效应用的支撑。优化参与教师的组织体系,促进管理平台的布局、栏目设置更趋科学合理,更便于教师应用,操作更为简易,是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融合的有力举措[6]。

(1)立足校本共建

武侯区教育资源库设置学校管理员、学科管理员,着力构建“区―校―教研组”三级管理体系,以电教馆为中心,以学校为基地,以各个教研组为资源审核和教育资源生成的“车间”。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学校的校本专题教研、与教研组的学科教研密切结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利用现有教师组织体系吸收尽可能多的教师,获取尽可能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校本共建的目标。

(2)引领资源共享

武侯区教育资源库通过增强管理平台的信息检索功能,并对教育资源库内的大量优质教学资源按照学科优化管理,方便教师准确快速获取目标资源。对教师上传的教育资源进行质、量两方面的统计和审核,全面评价,设置教育资源审核员,确保教育资源的实用价值,鼓励多种形式的教师原创和微型科研成果上传,并在评比活动中有所体现,实现教育资源库汇集优质教育资源的定位。

(3)服务教学终端

管理平台不断完善统计分析功能,以资源上传、下载的双向统计,科学定位资源库对教学产生的效用,并持续扩大资源库优质教育资源对教师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积极影响。通过对教育资源的追踪,对下载频率较高的资源进行重点关注,并通过审核,确定质量较高之后,设置“推荐”标志,提高教师下载资源的指向性;设置“热门资源下载排名”“学科资源下载排名”,并在年度评比中对分享优质教学资源较多的教师个人和学校进行奖励。

2.丰富教育资源内容

自武侯区教育资源库启用以来,因其教学资源高度集中并且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以及教学外部环境及学情相对一致的优势,不断吸引教师们通过资源库获取和分享教育资源,在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占据日益重要的角色。到目前为止,武侯区教育资源库共拥有各类资源155 341件,参与资源库建设、使用的各级管理人员、学科教师的总人数达到3 978人,实现了中小学各学科的全覆盖。

3.确立教育资源管理制度

随着武侯区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的参与人数、教育资源的不断增多,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亟须加强。课题立项以来,武侯区教育资源库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整个管理体系日渐成熟。

主要的管理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资源审核制度、积分排名制度和年度评选制度。这些管理制度将资源库管理校级层面和教研组层面的教师组织结构利用起来,推进资源库无形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具体教师;限制利用教育资源库传播无关教学信息,上传无意义资源的行为,引导教师养成科学合理应用资源库的习惯;并通过积分排名和年度评选调动教师应用积极性。

四、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

在区域教育资源库得到极大充实并得到教师广泛认可和应用的基础上,在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及各项管理制度经历实践检验和逐步修订日趋完善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丰富资源,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逐步启动资源库对学生的开放,逐步辐射城乡对口支援学校、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学校,不断增强武侯区教育资源库自身的内容建设和制度建设,持续扩大武侯区教育资源库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

自武侯区与新津县结成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以来,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立足实际、关注实用、务求实效,为武侯、新津两地结盟学校开展各项远程互动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扎实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教育资源融合的活动和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学生的远程合作学习、教师的网络互动教研、学校的德育远程互动和常规互动教学共同组成的多维度、多层面、多类别的立体互动格局。

1.立足实际,强化“硬件”支撑

城乡教育互动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远程互动教学的开展,这两项工作对于硬件装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在网络平台建设、教育资源库建设和互动教室装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我们结合区域实际,坚持以“立足城乡一体,推动装备现代化”为统揽,遵循“基于应用、加大投入、整体提高、扶持薄弱”的原则,通过学校报告计划、区上提前介入、科学理性论证、统筹分步实施的步骤,对全区学校进行信息技术硬件装备。2013年年底,全区实现多媒体设备到班率100%,方便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师机比实现5:4,方便教师数字化备课。目前,全区共在15所学校装备建设了远程互动教学教室,并制定了远程互动教室系统课程计划表的相关规划,推动远程互动教学向着常态化迈进。

对武侯区教育城域网进行升级,与成都教育城域网进行对接,将现在的校际网络带宽由2 M提升至100 M,将校园网升级到骨干1 000 M,全区互联网出口带宽提高到220 M,让网络高速畅通,真正形成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互动教学信息的大容量、高速度、即时传输、及时反馈的实现。

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开通运行“武侯区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建设“区―校―教研组”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库,设置学校教育资源库管理员和学科管理员,鼓励开展学校层面和教研组层面的教学资源城乡共享,开展各级教育资源库优秀学科管理员和资源共享优秀教研组、先进个人的评比活动,形成资源共享和评价激励机制,为城乡学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优质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2.务求实效,丰富“互动”内容

在教育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挖掘城乡学校互动结盟的潜力,不断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融合,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和工作,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在推动教育资源融合,实现城乡学校在同一网络平台上的资源共享方面,以课件和课件素材的共享和城乡学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为主。目前,通过学校层面的教学资源库交流,共有涵盖各学科、各学段的数千份课件和大量的课件制作相关素材实现与新津县的共享。其中,龙江路小学在校园网上建立了互动联盟专区,川大附小实现联盟学校间网站资源的互相开放和上传下载权限的全面对接。

城乡远程网络直播课已经向着常态化迈进,同一位教师,同一门课程,城乡学子在不同的教室里,全年共实施1 000余节。棕北中学、川大附小等学校累计完成了近1 000节网络直播课和网络互动课,实现了优质课堂共享的常态化。

城乡学生网络互动学习日趋频繁,利用多种网络互动工具和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城乡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众多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012年4月17日,成都市机投小学“萌豆”社团的学生们来到新津,和安西小学种植社团的学生参加种植活动。学生前期通过QQ、电话对种植项目进行了协商,并在后期利用QQ及时记录、反馈作物生长情况。

为了进一步以点带面形成优势,城乡两地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组织相关学科进行联合教研活动,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主要学科。2012年1月,成都市玉林小学“远程信息录课室”正式启用。城乡学校双方通过QQ、电子邮件及实地查看等方式,就远程课堂观摩研讨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并确定由玉林小学教导处提供2012学年度下期校内研讨课及“骨干教师行动计划”中课堂开放计划表,将课堂教学研讨地点移至“远程信息录课室”,做到了同步观摩,同步研讨。截至目前,用此方式和途径共进行了52节次的课例研讨,学科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和思想品德。

五、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成效及展望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足开好国家课标规定课程,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依托于武侯区教育信息网,利用教育现代化设备建立数字化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区域内已有的教育资源,武侯区教育初步形成区域内共建共享,实现不同学校间教育均衡,充分发挥名优学校的引领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区域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育资源建设中,我们要坚持 “统筹规划、整合共建、资源共享、重在应用、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使武侯区教育资源库成为推动武侯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韩骏,李中华.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武侯区学校督导评估汇报材料汇编[Z].2011.

[3]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徐祥运,刘杰.社会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5] 何雪峰.试析优质教育资源的特征[J].基础教育研究,2010(2):3-5.

[6]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201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注:此文获得第三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征文鼓励奖。

(阳涌,硕士,中教高级,应用室主任。梁建朋,本科,中教二级。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电教馆,610000)

上一篇:深化探究加成反应,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下一篇:基团化合价标定法配平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