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平静”格局,让学生“动”起来

时间:2022-08-09 02:13:30

打破“平静”格局,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使教学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如何打破“平静”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在此谈几点体会。

一、创情境,让学生想”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最佳的心态积极、主动,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善于创设教学情景,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气活力,并处于和谐融合,师生互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

如:教学“分数的性质”时,先出示“1∕2 、2∕4、3∕6”三个数,要求学生在这三个数的后面添上适当的单位名称,使这三个数都相等。这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疑惑!添上什么单位名称才能用“=”把这三个数都连起来呢?这时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且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后,出现了:1∕2米=2∕4米=3∕6米,1∕2元=2∕4元=3∕6元……等结果,最后老师质疑:这些数量是相等的,那么像1∕5、2∕10、3∕15这些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很乐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善指导,让学生会”动”起来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应指导学法,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时,先让学生温故“整数乘法”后,完成练习67×3(师板演竖式),接着出示6.7×0.3如何计算?老师这时并不急于讲授方法,而是结合例题出示下列这些问题:①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时怎么计算?②把两个因数扩大10倍,变成了多少?变成的数是整数吗?③计算哪两个数的积,可以求出原题的积?④怎样计算小数的乘法?⑤要把因数是小数的乘法转化成两个因数是整数的乘法,因数与积的小数数位有什么关系,又如何根据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中的小数来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这样,通过引导、点拨、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明确了思考问题的方向,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精设计,让学生全”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课标、新理念,新实践”活动中,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要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能力差异,同时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学困生完成单项的、基础的习题;中等生则要求做变式的综合的习题;优等生则可布置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的习题,对于同一个题目,也可有弹性。

又如:判断“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它的面积相等”。对于学困生,只要求判断对与错,对于中等生则要求说出对或错的理由;对于优等,则要求如何改动条件才能使结论正确。这样的练习,可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既让中下等的学生吃好,又能让优等学生吃饱,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题可做,有新知可学。

四、巧发问,让学生再”动”起来

好的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是要做到“课结束,趣犹存”。课堂临近结束的短短几分钟内,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课堂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使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效果。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进位)我引导学生这样总结:本课时你学到了什么?与上课时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相同吗?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再现回忆。结合课本和板书,甲说:“学会了它的计算法则。”乙说:“知道了它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联系与区别。”丙说:“其实它们的计算法则是相同的”。

这样的课堂小结,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使全体学生再次”动”起来,再次参与到对新知识的再现回忆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我们广大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抓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使之优化,才能使全体学生”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谈当今职业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策略 下一篇:浅谈班主任怎样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