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书馆生生不息的有机体

时间:2022-08-08 09:17:46

阅读――图书馆生生不息的有机体

[摘要]《图书馆之恋》记录作者从识字阅读开始与图书馆结下的深厚情缘,让图书馆人深刻体会读者对图书馆的那份深情。“阅读”作为图书馆存在并得以生生不息发展的原动力,现在乃至将来仍然是图书馆赖以传承和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之恋》可以让我们从读者的角度更客观、理性地认识和理解图书馆,从而更好地面对读者,思考阅读在图书馆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图书馆之恋》

阅读 书评

[分类号]C252.17

关于图书馆的历史和想象充满了神话色彩,从巴别塔、亚历山大到普罗米修斯。法国作家让・马里・古勒莫的《图书馆之恋》是一本记载关于图书馆的随笔,记录了他从识字阅读开始与图书馆结下的深厚情缘,那种对书籍的痴迷爱恋,对图书馆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每一个爱书之人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该书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收获和体会:

1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图书馆

《图书馆之恋》作为巴黎丛书・蓝色系列图书之一,清新雅致的封面设计是笔者对该书的第一印象。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康熙教子庭训格言》“敬惜文字・天地至宝”篇,这是关于作家对图书馆情感的一本心灵随笔。它有意识地混杂了文化史和图书馆史的所有因素,即书的公共和私人收集与收藏及图书的交流史。从更狭义的方面说,它是一名忠实的图书馆读者在某种意义上的个人史。透过作者的笔触,我们了解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几次浴火重生,读到图书馆可能也会“死亡”,读到图书馆一直想逃离尘世而不可得……从凡尔赛市立图书馆到马德里国家图书馆,从法兰西国家图书馆到美国大学图书馆,图书馆阅读构成了作者生活的主要内容。在这本书里他与读者们分享了在这些大大小小图书馆的人生经历。

一座图书馆代表了什么?城市的诞生亦或政权的建立?或是书与人及建筑的多元合体?确实在此书中作者一直在努力阐述他对于书、图书馆、人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图书馆的一头系着知识与艺术,另一头系着读者,它们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获得了有机的联系,也把我们带进了漫长的西方图书馆发展史。从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到现代的法国图书馆,从传统的阅读方式到数字化的生存体验,我们看到的是个体的阅读记忆对整个人类阅读史与图书馆发展史的反映。19世纪初,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公共图书馆得到了确立和发展。它具有向所有居民免费开放,经费来源于各级行政机构的税收,设立和管理具有法律保证等特征。公共图书馆的普及,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突出成就。与此同时,近代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类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图书馆事业开始进入世界先进的行列。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瑞士、德国和俄国等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图书馆之恋》是一部个体言说的西方图书馆史,法国当代学者古勒莫的大半生可以说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熟悉包括西班牙、法国、美国等地的无数大小图书馆。在这本书里,他把读者带进了漫长的西方图书馆史的重要驿站:从古时亚历山大图书馆到法西斯占领下的法国图书查禁,从原始的图书阅读室到现代科技带来的读书革命。这本《图书馆之恋》虽只能说算是关于图书馆的随笔,但我们却能体会到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贡献。

2 从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认识图书馆

在作者看来阅读是一种最自由、最舒适的心灵体验,世上的图书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他以敬惜字纸之心来爱书、爱人,这种爱已然超越了政治与世俗。这种情感对身处丰饶阅读时代的我们,显得是那么的纯粹与高尚。在信息无限丰富的网络时代,人们却逐步远离了阅读,特别是对纸质文本的传统阅读方式,我们的阅读局限在越来越狭窄的范围中。阅读资源的丰饶与实际阅读的贫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阅读贫困的背后却是精神的贫困,这才是真正让人不安之所在。传统语言文字的阅读内容,读者无法直接通过感官来体验文本的文化内涵,必须绕过感官诉诸理智,因此传统阅读是结合对一定语句的理解、组织、选择而进行的,即先由概念的领悟转而联想到具体的情景意味,从而使传统阅读具有了鲜明的抽象性和隐含性。一个人的精神文明发育史其实就是其自由阅读史,是实现自身教育完善的基本途径。诚如该书作者所言:“这本书既不是一份读者的计划,也不是誓言”。尽管该书满是怀念与证明、批评或非批评。在图书馆的藏书范围内,阅读是自由的,也必须是自由的,基于这样自由的土壤才能让我们在阅读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令人惊喜的发现。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由于技术发展的蔓延,计算机查询成了进行阅读的前奏。数字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在作者看来也许并不美妙,当然在许多新新人类眼里这未免过于忧心忡忡。但有一点必须承认,传统阅读行为之所以被看作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是因为它是人类诸多交流方式中相对于人类书写行为之维度不可或缺的另一维。阅读创造了新思想,提升了人格、感知和思辨能力,而且使交流对话中的另一维度――书写行为和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实现,这正是传统阅读的功能价值所在。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学艺术界的学者大都具备了继往开来的特点,继往就是古典主义,开来即人文主义。从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推崇,正是基于其间充满了自由活泼的人文主义精神。伴随着人文主义精神的普及,欧洲各种公立、私立图书馆在17―18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如作者所言:“就我而言,一所公共图书馆主要是用于阅读的地方,……从少年时代开始,我就是图书馆的常客,而且在那里我一般都很幸福,很满足”。作为一个释放心灵的所在,图书馆成了人们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家园。法国作家尚塔尔・托马也曾说过:“如果我去旅行,那么参观图书馆就是一次旅行中的另外一次旅行,因为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景区,是惊讶、新发现一连串的意外之地,是幸福的神秘之旅”。可见热爱图书馆、热爱阅读之情已深深植入了法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在让・马里・古勒莫开始记事之时,对书的热爱就构建了他儿时的精神家园,诚如他所言许多时候他都“看到书里去了”。他的阅读足迹伴随着成长,从法国到西班牙再到美国,这也构成了作者的阅读成长史。欧洲人特别是瑞典、法国人对于图书馆的喜爱,并非仅仅因为图书馆是知识的汇所,更重要的是通过图书馆的阅读他们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观察图书馆的众生相,也许你就可以从其肢体表情中体会出这种惬意的自由。也可以这么说,《图书馆之恋》关于自由的故事,是另一篇《小王子》,这个小王子生活在图书馆星球,书籍是他的玫瑰。所谓世界是平的,世界变小了,其实就源于知识和信息以书刊的形式在全球空前的流通,通过阅读想象或体验那些遥远的世界,使平凡人生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性。

3 以人文关怀的精神来变革阅读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个民族延续其优秀

文化传统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文化进化创新的重要方式;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个人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进中,阅读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在该书扉页所摘引的《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一“敬惜文字・天地至宝”所云:“训曰:字乃天地之至宝,大而传古圣欲传之心法,小而记人心难记之琐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而共语,能被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敬惜文字的深层次含义更包括了平等、博爱的阅读和喜爱每一本书,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非教科书。就象该书作者古勒莫那样,阅读既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休息;随手拿起每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徜徉在图书馆自由的氛围中。作者对图书馆的情感是整个法兰西民族对图书馆情感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欧洲根深蒂固的文化烙印。

在阅读已经快要变成生存需求阅读的当下,图书馆是否要作这方面的检讨?图书馆虽然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但如果将这种所谓的“知识”绝对化、唯一化,也许就破坏了阅读本有的“生态平衡”,由此而引发人的精神失衡。除了拥有那丁点有限的生存技能外,既不懂得追求思想之美,也不会享受自由驰骋于精神世界的快乐,使自由与想象的个人发展之路终成无本之木。这种程式化了的生存性阅读,不仅会造成人的精神的僵化,以至奴化,更是阅读品位、阅读目的的扭曲与异化。阅读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只有在强调兴趣、强调情感陶冶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文化传递、审美教育的功能。图书馆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将人塑造成一个完整的人。其实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区别与其他教育机构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大理由。

神话般的图书馆是对神定秩序的挑战,因为它拒绝沟通的不可能性。早在17世纪德国的莱布尼茨就称誉图书馆是“人类灵魂的宝库”,凡历史上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思想,做出某种创造性的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利用图书馆博览群书,而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的。图书馆无论在历史、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中,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本记述作者图书馆经历的随笔,从自身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图书馆的理解和对阅读的理解。被埃及人称为灵魂的毒药和解药保管室的图书馆,确实正在有被技术化推向衰微的危险,作为未来图书馆变革的利器,作者在书中充满了对“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担心,其实这也是我们图书馆人苦苦追寻而不得解的难题。

阅读是图书馆的生命,人文关怀是图书馆的灵魂。可是在当下,不是已经没有人阅读了,而是阅读者越来越缺乏信心,缺乏对文字造就的语言游戏的信任。确实新一代人的阅读的确与传统已渐行渐远,因为阅读已经变成一种图像式的浮光掠影,在网络阅读时代人人都是写作者,那种控制阅读价值和意义走向的神经已经如断线的风筝;那种自由参与和单向度阅读,不是来源于对“深度”阅读的对抗,而是人性的无意义心智形态、人类的懒惰在科技文明时代生成的一个结果。那么是否意味着传统钟情于意义和价值的“深度”阅读本身也是不可靠的?在《图书馆之恋》中,我们无时不感到图书馆是一个理想之地,无论在和平还是战争时期,无论在物质匮乏还是丰饶之时。它不会受到世间沧桑和偶然事件的影响,是一个安宁的避风港。图书馆及图书馆人如何通过实现图书馆定位的转变,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持人文关怀理念,一切以爱书的名义,来感受图书馆的灵魂。也许有一天我们终会感觉,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作者简介]杨祖逵,男,1974年生,馆员,15篇。

上一篇:《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 下一篇:《图书情报工作》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