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模式在传媒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08 08:56:47

浅谈音乐教育模式在传媒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2000年前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全国综合类大学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多年的积累经验,各个学校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模式上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但是并没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供教师参考,教学的开展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音乐教育并亲历广播电视编导发展的实际经验,以艺术共通性为基石,把音乐教育模式同广播电视编导教育模式做比对,希望能够在编导教学模式上另辟蹊径,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模式的确立提供方向。

[关键词]音乐教育模式;传媒教育;实践

一、电影是“第七艺术”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论著,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他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合于音乐之中。而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艺术是相通的,在一定程度上艺术类学科的教育模式也是相通的。在新课改中提到了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利用。

二、实践在传媒教育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实践是指人有目的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新华字典解释:“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理论和实践之间原本就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一种理论可以对多个实践有效,而一种实践则必定牵涉多种理论。

理论和实践,从历史上看几乎在所有学科都是相伴而行的。并且是同步发展的。电影理论也是如此。实践为理论提供研究对象和议论的题目;理论又为实践开辟新途径、新目标。在电影界,许多先锋的电影作品,与其说主要是为了创作,不如说是为了导演的理论思考而进行的实验。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把电影这门艺术作为其基础学科(因为电视的很多理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电影和电影语言理论),就不得不重视其实践创作的意义。

与其他艺术学科相比较,在教学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较之美术和音乐都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差距。首先,电影才有百余年历史,电视的历史更是短暂。那么相对于音乐和美术这个自有人类时便出现的艺术来讲,可以说根基很不牢固。而且电影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随着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电影理论上的飞跃甚至是颠覆。另外,当高中毕业生走入艺术类院校大门时,往往已经弹了十几年钢琴,唱了十几年歌,学了十几年画。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入学时可以说是白纸一张。因此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广泛程度显然和音乐、美术这类“童子功”教学方式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当其他艺术学科的学生带着十几年的实践功底来到象牙塔得到理论和素养双重提升的时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却不得不埋下头来,恶补落下的“实践”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实践创作应该作为本专业最为重要的课程来对待。

三、音乐教育模式对传媒教育模式的启示

笔者认为编导专业教育模式应该总结为四个阶段和一个贯穿。四个阶段即学习基础知识阶段、掌握影视语言阶段、熟练应用专业知识阶段和提高素养阶段,一个贯穿是在这四个阶段以实践创作为主要练习手段,贯穿整个大学四年。

学习基础知识阶段一般在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开展。这个时候的学生在影视艺术方面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个时候最为迫切的就是让学生马上知道这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具有什么特点,而且要马上进入实践操作过程。为此,在这个时期不建议开展太多提高学生影视文化素养以及电影理论的课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这个阶段是启蒙阶段,一般来讲,3岁开始学小提琴,6岁开始学钢琴,这时候教师的授课不可能从理论开始,而是直接从实践入手。比如从《小星星》这样简单的曲子开始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告诉学生在乐器上如何找到对应的音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识谱、打节奏等基础知识。编导专业也是如此。学生在刚刚入学的时候由于缺少基础训练,很难理解什么是电影语言。因此这时候的实践课应该以练习翻拍为主。也就是以某一个电影的一个场景或者几个场景为练习对象,让学生一个镜头都不差地翻拍下来。不改变原片中的对白、镜头长度、摄影角度等等。就像初学音乐的学生不断弹奏练习曲一样。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前期拍摄、后期剪辑等基础技术,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练习中让学生慢慢找到电影语言语境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电影创制的最基础的知识。这为以后的独立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到了大二左右,随着基础课程的结束,一些艺术课程相继开展。这个阶段称之为掌握影视语言阶段。学会用镜头说话,是编导专业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中之重。所谓掌握影视语言,狭义来讲就是会用镜头讲故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演奏技巧和基础乐理知识,教师一般会在加大曲目难度的同时,指导学生在演奏的同时赋予个人的理解和感情,让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基础上教授表达情绪的手法。在编导的教学上就是掌握镜头语言。在这个时期,编导的创作课程应该以文字转换影像为主,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作业上命题,更要确定拍摄的剧本内容、对白等等,在不允许改动的前提下,学生按照各自的理解和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自由应用所学的影视语言,并学会从文字到影像的熟练转换。

熟练应用专业知识阶段一般在大三,在经过专业技巧和影视语言的学习之后,学生应该有机地将两部分结合,熟练应用所学的知识。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当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手段时,应该针对个体特点,让学生完成大型作品的演出,锻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传媒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给出题目或者限定题材,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创作作品,极大地发挥其想象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者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肯定隐藏着深厚的艺术素养。提高素养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课程。无论在音乐还是在传媒,个人的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其艺术作品的价值。电影和电视艺术是综合艺术,编导专业的学生应该在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领域有所涉猎,在“大艺术”的环境下,把艺术通识作为自身的目标,努力学习。

当然,这四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时间划分,甚至应该相互有所交融。但无论在哪个阶段,实践创作都应该作为主要的课程来贯穿始终。把毕业联合创作(毕业设计)延伸到大学的每个阶段,以小作品积累经验,以毕业作品为最终目标。把实践创作课程在纵向上升到为整个教学计划、整个教学目标服务的层次;把实践创作课在横向上作为联结各个艺术门类学生的纽带,提高各个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与音乐教育一样,从大的意义上讲,传媒教育的普及不能仅仅着眼于高等教育阶段,更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在传媒手段触及每个视听角落的时代,在视听传媒站到主导地位的时代,传媒教育更应该从全民的角度出发,像音乐教育一样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视听语言习惯的养成,可在基础教育中加入传媒教育的系列课程,使人们从小就了解传媒的基本元素,并提升人们日常的视听欣赏水平,形成从业人员和受众均衡提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样才能给我国的传媒事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我国的传媒行业发展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目之所及悲喜生 下一篇:管窥戈尔丁式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