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08 05:01:47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新知中、质疑中、概括中提升创造能力,并在实践中优化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动手实践

新课程改革后本省中考化学试题特点之一是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体现在对学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环保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考查,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对命题导向的必然结果。而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从可能性看,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即不具有现实的创造力。创造能力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要进行开采和挖掘。化学是初三的新课,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适应中考的要求和现代社会的需要?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 创设多样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和不断创新是创新精神的内涵所在。创新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努力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有责任心的创新人格。

1、 明确主体,激励创新精神

学生作为主体,应是知识的探究者;而教师是导航者,应起到点拨、引导、深化的作用,因此,课堂上先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主导”与“主体”相互作用得到很好发挥。其次,教学不是知识的机械传输,而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而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多向交流,这样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创新精神。

2、 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人造仙境、熔化而不滴下来的铝片、雨落红花开等实验,将学生带人无比美妙神奇的化学迷宫,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变化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

3、 重化学史,培养创新人格

现代教学论认为:全面的化学教育必须知识与能力并重,既要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化学史是一部化学科学研究方法和化学指挥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文明的演化史,其中蕴藏着化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增强学生为人类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二、 着眼学生会学,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中学学科的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即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所以老师要通过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会学和善思,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

1、 让学生发现新知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使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例如:讲燃烧条件时,让学生回忆家中生炉火或用土(或浇水)灭火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燃烧和熄灭的条件,然后老师演示课本的【实验7-1】,经过比较、概括,学生自己会发现:可燃物燃烧要有空气(或氧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正是燃烧的条件。进一步论证,当燃烧的条件缺一时,可燃物就不能燃烧,这就是灭火的条件。通过一轮的观察生活分析探究总结理论,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就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2、 让学生学会质疑

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大胆质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恰当、个别甚至是荒唐错误而影响讲课的时间。其实学生能否提出问题需教师的启发、引导、示范,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不恰当或错误的一面,但只要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是动脑思考过的,而且“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更何况学生提的问题不可能都是错的。

三、重视动手实践,优化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是形成化学概念、原理和认识化学规律的基础,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参与时间,让学生进行自身的实践活动。

1、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以往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做法。教学中,演示实验应尽可能变为学生自己做,其他同学观察、评论,教师指导评讲。另外,演示实验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可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行设计二氧化碳的发生、收集并检验的装置,让学生亲自操作。这样,有利于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温室下盐的溶解度测定”,经过老师引导,可初步得出测定室温下KNO3的溶解度必须解决:(1)保持室温;(2)测100克H2O最多能溶解多少克KNO3晶体。本实验操作设计,关键是提出“怎样测得100克H2O最多能溶解KNO3多少克?”的方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更为深刻、操作技能得到训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化学课中进行创造教育,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对创造教育论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就一定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培养出许许多多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略谈如何激发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下一篇:对“平面镜成像”实验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