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争得一席之地

时间:2022-08-08 02:44:43

中国应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争得一席之地

随着“棱镜门”事件的发酵,以及美国宣布放弃对有“全球互联网中枢”、“全球互联网的母巢”之称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主要管理权,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未来及走向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今年4月23日,由巴西政府倡议发起的“全球多利益相关方大会”在圣保罗举行。来自97个国家的1229名代表围绕着国际互联网治理框架、各利益相关方在治理中的作用与职责等议题展开了激烈争吵。俄罗斯、古巴、沙特阿拉伯等国坚持传统的多边治理模式,即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框架下,发挥各国政府在网络治理方面的义务。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代表还明确表态支持政府对某些互联网内容进行封堵。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多数欧洲国家代表则反对由联合国来治理互联网,坚持互联网管理责任应由非政府组织来主导。此前,美国政府在ICANN主要职能移交决定的同时,也预设了严格的移交条件,即移交给“多边利益相关方”,不会接受“由政府或政府间机构主导的解决方案”。

东道国巴西则积极推动在多利益相关方框架下对国际互联网进行治理。在巴西力推签署的大会成果文件,即《全球互联网多利益相关方圣保罗声明》中,对多利益相关方治理进行了阐述:即互联网治理应建立在民主、多方利益相关的基础上,需要确保包括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技术界、学术界和用户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且这种参与应当有意义、并且是负责任的。鉴于在互联网治理框架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中国、印度、俄罗斯、伊朗、古巴、印度尼西亚、沙特、厄瓜多尔等国家没有签署大会最终声明。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积极评价。中国代表团在会上表达了中国政府对全球互联网治理的看法和立场,即“互联网治理应该遵循联合国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承认和尊重各国在网络空间的,包括根据本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语言文化,按照本国广大民众的意愿,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管理本国信息设施及本国领土上的网络活动,依法保护本国信息资源免受威胁,保障公民合法利益”。有国外舆论评论认为,中国支持的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多边主义,不认可会上提出的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互联网治理方式。

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模式正在影响着一些国家,尤其是部分新兴国家。在中国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背景下,各国都好奇中国是如何管理数量如此庞大的网民,也在议论中国会如何改革目前的网络管理。中国改革的成败或许对它们而言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在会上,有欧盟委员会官员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治理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也承担着日益重要的社会责任;澳大利亚甚至主动提议下届大会应在中国召开。另外,在整个大会召开过程中,以主办国巴西等国为一方,以俄罗斯等国为另一方,都通过各种方式游说中国支持他们。

当前美国的网络霸权正遭遇合法性、战略、策略和伦理等四重困境,欧盟、俄罗斯等正积极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的革新。在此背景下,我国应秉持开放与合作的态度,主动提出治理需求,积极抛出观点,参与相关治理规则的制定和讨论,从确定基本原则、法律基础、组织架构等各个方面入手,从ICANN改革开始,逐步推动国际互联网治理新秩序的重构。应该认识到,不管是俄罗斯倡导的传统多边治理模式,还是巴西力推的多利益相关方框架,抑或是美国坚持的非政府多边模式,多少都有利于打破当前美国对全球互联网资源的垄断。以我国在网络空间领域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有希望在未来的全球互联网治理领域及新秩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作者陈侠为外交学院助理研究员,郝晓伟为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研究员)

上一篇:近洋解“渴” 下一篇:头啖汤里骨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