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成功教学

时间:2022-08-08 01:05:44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成功教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师生共同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爱心为主题,以情境为前奏,以知识运用为主旋律,以快乐为基调,以成功为终点。

【关建词】爱心;知识运用;快乐;成功

1 爱心对学生的调节作用

我们知道,用爱心来感化比教育惩戒更有效,教育的本质是要有一颗爱心。对学生的热爱,是老师在履行职责时对教育对象产生的一种强烈的高尚无私的道德情感,它在现实中具体渗透到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可见爱的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用爱心教育调节学生,使优等生全面发展,后进生全面转化。

1.1 用爱心调节优等生的心理变化。

“优等生”就是要强、听话、成绩好、安份守纪、工作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优点多、表现突出,因而教师往往比较喜欢,甚至有偏爱的倾向,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照、课上课外的表扬,教师都很容易做到。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优等生”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 “优等生”的心理非常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就像一株从未经历风雨的小植株。是她的“闪光点”多,掩盖了人格方面的缺陷,他们在群体中长期处于命令、领导位置,可能会形成专横、任性、以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易患有骄气和经不起挫折等毛病。要想早发现并克服“优等生”可能出现毛病和价格缺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就应该多注重爱心教育,用心去关爱他们。首先要克服偏爱。评价学生要具体、不能笼统,更不能以一好代“三好”,而要评价他哪一点做得好,这样可避免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其次,要与学生多谈心多沟通,有意识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传达平等、服务、奉献、献爱心等观念。三要克服溺爱,要创造机会让“优等生”体会挫折,培养敢于面对现实和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四要以身作则,让他们学会合作,形成健全的人格。

1.2 爱心是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

对于后进生更应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后进生并不意味着永远后进,某一方面的后进也并不意味着样样后进,在他们身上也可找到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用真诚的爱去点燃,去加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只有把母亲般温暖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爱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用爱促进它们转化;使爱成为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才能洗涤他们心底的沉淀与污秽。

2 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上好一节成功的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比如,作为数学教师,你就应该是解题的能手,并且要能够具有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能力, 否则,你就很难在学生中建立威信, 也很难在课堂上应付自如。如果要上好每一节课,那么它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材就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弄清这部分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它与已学内容的联系、区别,以及与以后要学习的知识的关系等等。然后就是要考虑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一定要把握重点、难点。一个教师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他能否驾驭课堂。成熟的教师在课堂上,考虑更多的是学生怎样“学”。他不仅能熟练地组织教学,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而且能恰当地调控课堂的情绪,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是要注重知识自身的特点,对数学知识加以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知识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原有知识点上构建的,那就需要教师充分地把握教材,对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整合。

3 创设情景,快乐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4 创造成功激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学生都希望周围人对自己的尊重,向往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实际出发设计问题,以激起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功,使其在各自已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相反,如果学生经常地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进而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应当是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客观分析,充分肯定其智慧的火花,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成功时的兴奋、喜悦,可以成为学生继续创新的加速器,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跳一跳”去探究新知识,可增加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再不是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过程。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是主导者,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只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友好、合作、竞争的情景、一种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气氛加上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开启、鼓励、辅助,不断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着眼学生心灵的愉悦和满足,师生就会一起完成一堂成功的数学教学,同时老师以爱心为主题,爱心为主题,以情境前奏,以知识运用为主旋律,以快乐为基调,以成功为终点,和学生一起奏响出和谐的美妙旋律。

参考文献:

[1]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谈如何开展初中英语语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