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合理确定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时间:2022-08-25 01:28:44

谈如何合理确定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设计的开端,又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统领指挥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其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效率。

1 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其中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当然不会理想;目标要求过低,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 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为了能让学生学得更多,使得教学设计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再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重点不突出,教师的想法是好的,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要么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 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一节语文课上的活动形式多样热热闹闹,却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就是不像语文课。用一句话概括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要提高语文成绩,应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作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较明显进步。具体有一下几点:

1 确定教学目标,要抓住内容和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切实可行的落实。教学中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首先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并用一堂课加以分析理解。上课时,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然后分组探究“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这一问题。尽管人物形象逼真,内涵丰富,但学生起初的回答却很简单、直接,大多以“好人”、“坏人”评价,经过提示和反复引导,一个倍受封建主义毒害的既懒惰又自负以至堕落到偷窃致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对人物形象的评论不能简单的以“好人”或“坏人”作结,孔乙己悲剧的发生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制定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优秀生能吃饱、中等生能跟上、学困生蹦一蹦能够着。例如对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一些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难度较大的篇目,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不做过多要求。同时,在目标设计语言上,不使用含糊不清、难以把握的词语,如 “了解”“培养”“理解”“欣赏”。而是使用让学生容易把握、下手的,如“解释”“说出”“ 叙述”等恰当的动词。

2 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陋室铭》一课,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表现手法上,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语言上,含蓄精炼,短小精悍,骈散结合,琅琅上口;构思方面,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文言知识上,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很多,教师一味求全,惟恐遗漏了其中之一,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

3 确定教学目标,要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我们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文,更要备生,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教《故乡》一文时,训练重点有二点:一是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二是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其中的第二条就是难点,而本文则要求学生理解记叙中的议论的作用,许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窍不通,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讲得透彻。而文章的末尾三段正是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之处,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弄明白。

4 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不纠缠不清,可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向相关学科老师请教或查资料解决。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可确定其教学目标: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就体现出了语文本体性。如果过分于对天河、牛郎星、织女星等知识作以介绍,就上成了天文学课。教学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课,教学目标可以确立在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感情上,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体会台湾同胞浓厚的思乡情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多关注两岸关系、党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台湾的重要地位、台湾的现状,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让学生了解更多固然好,但势必会冲淡语文的本体性。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筛选教学内容,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本体性,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语文的味道,才会体现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上一篇:浅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下英语备课技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