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流转模式 万亩无花果“开花结果”

时间:2022-08-08 10:21:06

创新流转模式 万亩无花果“开花结果”

土地流转模式的创新,为四川省威远县无花果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为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2013年之前,威远县有无花果林面积1.5万亩,这1.5万亩无花果林是用10年时间发展起来的。而2013年,威远县在1年间就新增无花果林1万亩。如此之大的变化源于威远县实施了四川省的首个林业“BOT模式”项目。

遇瓶颈 探索林业“BOT模式”

威远县历来有着种植无花果的传统,然而过去无花果属于散生状态,没人管理。“我们也曾将无花果苗免费发放给村民栽种,由于村民对无花果林木疏于管理、不懂技术,一直效益不好。”威远县林业局副局长杨启稳说:“在探索中我们发现要发展无花果必须走规模种植的道路,而规模种植,农民的力量总是有限,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找做大做强无花果产业的新途径。”

转机出现在2012年12月。威远县改变以往直接将土地流转给业主几十年的传统模式,尝试在林业项目中引入“BOT模式”。业主集中流转农民土地,成片种植无花果并统一进行管理和经营,其间所有收益归业主所有。与此同时,政府给予业主土地流转金补助:第一年补助100%,第2年80%,第3年60%,第4年进入无花果盛产期后,停止补助。这样的扶持方式减轻了业主寻找启动资金难的压力。5年后,无花果林达到丰产果园标准,业主将其移交给农民自主经营,以后收益由双方分成。

推行新模式,政府在财政补助、基础设施建设上必须“给力”。威远县仅乡村公路就修建了70千米,还整合产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等各种项目资金,用作土地流转金补贴。

收益高 农民有钱喝羊肉汤了

每逢双日赶场,朱建清就要去新店镇上喝碗羊肉汤暖胃。这位威远县石坪村村民虽然觉得这样有点奢侈,但“管他的喔,今年手头松些了,可以享受一下了。”

朱建清敢喝羊肉汤的底气源于“BOT模式”给他带来的收益。朱建清家有5亩地,过去都种着玉米、红苕,年收入只有3 500元。如今,朱建清把自家土地流转给业主种无花果,每年流转金有3 000元,他还在业主那儿谋了份差事,每月工资近600元。5年后,进入盛产期的无花果林将归还朱建清。届时,5亩无花果林的年纯收入预计可达1.75万元,朱建清与业主二八分成后,自己可得1.4万元。

为何不抛开业主自己种无花果?“不会弄嘛。”朱建清说。

威远县凤翔村曾试栽无花果,由于农民不懂行,树苗因采光不好都枯死了。杨启稳介绍,头5年是无花果的“脆弱期”,由懂技术的业主进行经营管理,解决了技术问题,保证了树苗的存活率,同时也给农民进行了技术示范,有利于农民进行无花果林的后期管理。

新模式主要是解决了产业发展前期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栽植无花果,第1年每亩要投入1 500元,此后每亩还要投入1 000元,而前两年几乎没有收益。“要农民自己投钱,很少有人愿意。”杨启稳说。

促共赢 农民与业主均受益

果林进入盛产期后移交农民自主经营,业主是否仍有利可图?

威远县金四方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游勇拿出一张收益情况表:按照1 000亩计算,5年的投入包括土地流转金、种苗费、管护费等,预计共957万元;收入包括鲜果产出收益和财政补助土地流转金,共1 540万元。5年预计得利583万元。“只要不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大波动,业主还是能赚钱的。但进入盛产期后,业主将土地交还农民,与农民分账,只能得到20%的利润。”游勇坦言,无花果盛产期有15年,后10年业主收入远低于承包模式得到的收入,1 000亩要少收入2 680万元。

为何还要推行“BOT模式”?游勇的回答很实在:“只有这样,农民才愿意流转土地。”农民得到的流转费低于种田的收入,流转意愿就不高。新模式让农民能参与盛产期的分红,使无花果产业快速规模化发展成为可能。实施新模式后,游勇手中的林地很快比以前增加好几倍。

业主在鲜果生产环节减少的利润将从无花果加工环节中找回。“规模化种植使无花果产量加大了,企业可以建立无花果加工厂,生产无花果系列产品。通过发展无花果深加工产业,企业可以快速做大做强。”获得无花果园的农民将与业主签署协议,优先给业主提供无花果鲜果。游勇建有无花果零食和保健茶加工厂,他预算进入无花果盛果期后工厂每年的产值可达8 000万元。

“BOT模式”通过政府土地流转金补贴、实行订单收购等措施,降低了业主的投资风险。“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没有被排除在外,这就减少了农民流转土地后出现反悔等情况。”四川省林业厅产业处处长童伟说,对于资金雄厚的业主,新模式的利润有所降低,吸引力不足。但对风险、资金承担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新模式或将成为首选。

(据《中国绿色时报》)

上一篇:从功能对等角度看《杨德财征婚》的字幕翻译 下一篇:《里约大冒险》的形象和场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