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部常见疾病的X线分析评价

时间:2022-08-08 09:14:32

新生儿肺部常见疾病的X线分析评价

[摘 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生儿肺部常见疾病的X线特征,加深对新生儿肺部常见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肺部疾病患者100例,总结其X线片的特征,用于辅助确诊和划分新生儿肺部常见疾病的特征。结果:通过X线片的特征和临床表现,100例有肺部疾病的新生儿患者中有54例为新生儿肺炎,有26例为新生儿湿肺症,有20例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结论:X线片是诊断新生儿常见肺部疾病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在进行肺部常见疾病诊断时应结合新生儿肺部疾病的临床体征。

[关键词] 新生儿;肺部疾病;X线

肺部疾病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湿肺症以及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为新生儿呼吸困难综合征)[1-2]。为提高新生儿肺部常见疾病的诊断水平,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新生儿肺部疾病患者100例,通过X线片特征诊断和鉴别新生儿常见肺部疾病,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肺部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5h-28天。早期新生儿(≤7天)56例、占56%,晚期新生儿(8-28天)44例、占44%。就诊时均表现为肺部疾病症状。

1.2X线检查方法

1.2.1摄片要求

摄片时采用仰卧或水平侧位进行拍摄。根据病情情况选取摄片的范围。摄片时要求胸壁的软组织层次分明,心脏和横膈顶后的血管纹理及纵隔后方的胸椎能够清楚显示。

1.2.2正常胸部特征

正常的胸部特征为纵隔宽而柔软,气管分叉多位于T3-T4水平,心影丰满,肺门阴影多不显露,肺纹理可有局限性或弥漫性阴影,胸廓前后径和宽径相等,胸廓呈圆柱形。

1.3肺部常见疾病X线片分析

1.3.1新生儿肺炎分析

新生儿肺炎主要以弥漫性肺部病变为特点,临床表现不够典型。并且年龄越小的患者症状和体征表现越不明显。新生儿肺炎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两种。吸入性肺炎以早期新生儿较为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呼吸急促、颜面苍白、发绀、吐白沫、哭声弱、反应差、咳嗽、不吸奶,一般不会出现发热症状。感染性肺炎以晚期新生较为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呼吸困难、肺呼吸音较粗,能闻及湿性音【3】。X线检查表现:吸入性肺炎可呈现双肺广泛分布的粗结节或片状影。感染性肺炎呈现弥漫性的小结节或粗斑状影,有的会出现大片实影。

1.3.2新生儿湿肺症分析

新生儿湿肺又称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新生儿自限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增快(>160次/min)、皮肤发绀、等。主要包括肺泡积液、间质积液以及胸腔积液。X线检查表现:肺部可见点状,小片状、斑片状,部分可融合形成大片状的阴影,可占据一个肺叶或多个肺叶。呈现广泛或局限性分布。

1.3.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分析

肺透明膜病又称为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呼吸系统的重症疾病。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呼气性、呼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X线检查表现:肺野透亮度降低,内有细小的颗粒和网状的阴影均匀分布,支气管有充气征,肺野呈毛玻璃样,胸廓扩张良好,横膈位置正常。

2 结果

通过X线片的特征和临床表现,100例有肺部疾病的新生儿患者中有54例为新生儿肺炎,有26例为新生儿湿肺症,有20例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3 讨论

全世界每年约200万以上的新生儿死于肺部疾病。由于新生儿肺部疾病临床症状和表现不够典型,需要借助辅助检查,其中X线检查是辅助诊断新生儿肺部疾病重要的手段和方法【4】。通过X线检查的特征,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新生儿常见肺部疾病的诊断依赖于临床医师和影像放射医师的有效合作。高质量的X线拍片对诊断新生儿常见肺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而质量不佳的X线拍片往往会造成漏诊或误诊【5】。因此,在进行X线检查时,应严格按照摄片的要求和规范来进行,读片时要认真仔细,注意细节,为临床正确的诊断提供有用的线索。对于X线片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时,可行CT以及核磁共振进一步检查,以用于协助诊断。

参考文献:

[1]杨兆建,孙鹏,徐晓明,等.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诊断及固尔苏治疗后的影像学观察[J].西医学院学报,2009,5(49):118-119.

[2]毛伟良.生儿肺炎362例临床X线分析[J].国健康月刊,2010,11(29):11-12.

[3]杨清.生儿肺炎的临床与X线特征分析[J].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4):485-486.

[4]陈明忠.生儿常见肺部疾病的X线诊断[J].外健康文摘,2008,4(5):236-238.

[5]和学忠.生儿常见肺部疾病的X线诊断[J].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63(13):148.

上一篇: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及思考 下一篇:供应室灭菌记录表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