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剧――吉林省第一道文化大餐

时间:2022-08-08 07:26:20

吉剧――吉林省第一道文化大餐

东北人常道:“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宁缺一桌席,也做吉剧迷。”如今二人转的发展是有目共睹,随着电视剧《马大帅》、《乡村爱情》的迅速窜红,赵本山先生将极具东北特色的二人转艺术推向了巅峰,一时间红极大江南北。小沈阳、毛毛等一大批二人转演员成为当红的笑星、影星,《本山快乐营》、《刘老根大剧场》在全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二人转红遍全国各地,作为从二人转母体里分娩出来的吉剧近况如何呢?吉林省原省长洪虎曾说:“吉剧、吉菜是吉林文化餐饮的特色。”而这道文化大餐设计者之一,吉林省吉剧团团长罗成金说:“吉剧的振兴与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将其完成,无论过程有多么艰辛与漫长,我们都将义无反顾、执著到底!”

成 长 的 印 记

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吉林省,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历来是一个戏曲文化落后的省份。1958年,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以《高玉宝》、《错中错》为代表的探索性实验新剧种的剧目,恰逢此时,敬爱的作出了“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地方剧种”的指示。同年12月,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的宋振庭,在吉林省戏曲表现现代生活节目汇演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本着“有源可寻,群众喜欢,独具一格”的要求,号召大家创建有吉林地方色彩的新剧种。

吉剧是以二人转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二人转采用的是曲牌连缀的歌谣体,发展到戏曲形式的时候吉剧已成为以板腔为主导,兼用曲牌专调的综合体。

清嘉庆年间,二人转流传到吉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二人转有着丰富的演艺资源、独特的演艺形态、平民的演艺精神。除具备载歌载舞、说唱故事这一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较多的戏曲因素,最有条件发展成为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因而,中共吉林省委确定以二人转为基础创建吉林省的新剧种。实践证明,吉剧这朵在二人转母体中孕育出来的艺术之花,她和吉林省人民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知己的感情,她应时代和人民的呼唤而诞生!

从1959年诞生至今,仅吉林省吉剧团就创作改编和排练了近200个大、中、小剧目,《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桃李梅》等代表作,已成为吉剧这道文化大餐中的标识性套餐。

日益成熟的吉剧,不仅在行当上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在声乐唱腔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曲牌专调。吉剧音乐以二人转的主要曲牌(文咳咳、武咳咳、红柳子、三节板、哭糜子、穷生调等)为原始基调,吉剧的伴奏乐器以二人转的板胡、唢呐为主,并在东北管乐的基础上,创造了善于抒情的吉剧喉管,还把古筝引进吉剧的伴奏。

吉剧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的五功,即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儿)的基础上,采撷其它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吉剧中长水袖的甩法是吸取了川剧、赣剧水袖技巧并融合了二人转的手绢和长绸子舞的技巧。吉剧虽来源于二人转,但比二人转大气舒展。

1959年9月7日,新剧种实验剧目《蓝河怨》采用的板腔体唱腔为吉剧音乐奠定了基础。《蓝河怨》在长春连续演出了15场,受到广大观众和省市文艺界的好评。1959年9月7日这一天被认定为吉剧的诞生日,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蓝河怨》结束了吉林省没有自己戏曲剧种的历史,将永远载入吉剧史册。

1960年1月21日,由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领衔创作的大型吉剧喜剧《桃李梅》问世,为新剧种命名吉剧铺平了道路。吉剧这个新剧种随着《桃李梅》3个字而传遍吉林省的城镇乡村,传遍了全国,轰动了香江!

著名吉剧艺术家那炳晨说:“《桃李梅》自问世以来,数十年间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个剧种在移植,各个剧团在上演,经久不衰。1979年被拍成电影,1987年在香港演出大受欢迎。《桃李梅》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它真正地继承了母体二人转艺术的精髓──喜剧精神。这也是吉剧总体的气质和风貌,是笼罩在文学、音乐、表演等形象之上的风格与神韵。喜剧精神作为吉剧的风格定位,顺应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以及欣赏趣味和审美取向,是剧种的生命力所在。《桃李梅》是吉剧这道文化套餐中的主菜单,其东北风格的喜剧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桃李梅》的成功问世,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吉剧,以其喜剧风格和丑角艺术自立于中华民族戏曲之林!而吉剧正是伴随着《桃李梅》的演出而被广大观众所承认、所瞩目、所喜爱!

吉林省文化厅原厅长吴景春说:“总结吉剧成功的经验,有一条十分重要,那就是‘上靠好领导,下靠一帮人。’它贯穿在吉剧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是相当难得的!”记得50年前,对于《桃李梅》演出后,剧团下一步如何走,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时任省委书记的富振声及时地指出:“下一阶段的任务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排几出好戏,从剧本到唱腔到表演,都大大地提高一格。”

1960年初,时任吉林省宣传部部长的宋振庭果断地调入闻名全省的编剧王肯和导演金玉霞。年底,又冲破重重阻力,把由全省评剧尖子演员组成的吉林省青年评剧团正式合并到吉林省吉剧团,剧团阵容迅速扩大。

随着吉剧团的建设和发展,在短期内创作出了《搬窖》、《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三出小戏,这不仅是那一时期优秀的艺术成果,而且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成为最受观众欢迎、最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吉剧代表性剧目,已成为吉剧的精品。

1961年4月9日,中共吉林省委在省宾馆召开了吉剧工作会议。会上,时任吉林省文教书记郑季翘总结各级领导及专家对吉剧发展的建议后提出了“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16字方针。16字方针中的“不离基地”,是指唱法上不离北方唱法的奔放,要吸收、借鉴东北民歌、东北大鼓、二人转的唱法,让演员学唱二人转,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觉得吉剧是从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其主旨是不离开东北民间音乐的旋律、唱法、感觉、技巧。“采撷众华”,意指把别的剧种优秀的东西采来化他为我,形成吉剧独特的表演风格。这16字方针,在理论上指明了吉剧建设中的继承与发展、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指明了如何按照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建设新的地方戏曲剧种的问题,促进了吉剧的健康发展。

1963年初,吉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已初具规模,并且在东北大地上站稳脚跟之时,便开始了编演大型吉剧现代戏的实验阶段。至1966年“”前的3年多时间里,全省4个吉剧团共创作、改编、移植现代戏多达23个。

在这批现代戏中,最成功、最受观众喜爱、最有艺术生命力的当首选《江姐》。自1965年1月公演至4月,连续演出118场,创造了观众超过15.7万人次的最高记录。

实验剧目大放异彩

谈到吉剧发展时,罗成金团长说:“吉剧要能古、能今、能文、能武”。吉剧从创建之初就是一种表现形式很丰富的剧种,尤其粉碎“”之后,吉剧在吉林省茁壮成长。那时候,吉林省广播电台经常用吉剧的音乐做节目,所采取的方式是做节目前演播一段吉剧唱腔,而后才开始正式播音,可见那时的吉剧是多么深入人心。

为贯彻1981年全省吉剧工作例会决定,检阅《1982~1984年吉剧剧种建设三年规划》落实成果,省文化厅于1983年5月12日至20日,在长春市举行了吉林省第一届吉剧汇演大会。这次汇演大会是吉剧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充分显示了吉剧在剧种建设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展。共评出创作奖、导演奖、编曲奖、表演奖等240项奖项。就剧目建设而言,也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现代戏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例如,乾安县吉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吉剧《桃李逢春》,农村生活气息浓郁,语言质朴生动、富于喜剧色彩,颇有观赏性,在乾安县当地连续演出213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白城地区吉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吉剧《西瓜今日甜》格调婉转,洋溢着浓郁的农村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和崭新的时代风貌;四平地区吉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吉剧《美容师招亲》是一部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挖掘得比较深的力作,这些都是这次汇演涌现出的吉剧特色较浓的现代戏。

除了这些大型现代剧目,这次还有一些在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演出形式上都勇于创新的剧目,其中吉林省吉剧团的《三放参姑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放参姑娘》给人以美的享受,观众如同置身在美丽的长白山密林和那些纯朴的山民中间,心灵受到美的陶冶,为吉剧这道传统的文艺大餐增色,成为一道非常亮丽的佳肴。《三放参姑娘》荣获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在1985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剧本创作一等奖、音乐设计二等奖,主演获表演二等奖。《三放参姑娘》已经成为吉剧第二批长演不衰的代表性剧目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它的成功创作经验,对吉剧剧种建设具有普遍意义。

1985年“纪念吉剧创建25周年实验剧目调演”共有7台22个剧目,每个剧目都有重点攻关的实验内容,自觉地做到了剧目建设与剧种建设的协调统一。因而,从剧目创编到舞台综合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果,并有不少新的探索、新的突破,生动显示了吉剧队伍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巨大的艺术创造力。这次参加调演的实验剧目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适于演出,便于推广。就剧本创作而言,也不乏优秀之作,如《骂鸭》、《乌拉婚礼》等,就是以其取材、立意和艺术手法的新颖别致而引人瞩目。

《骂鸭》是剧作家段昆仑根据《聊斋》同名小说编写而成的,小说仅有百余字,很简单,不易编成剧本。然而,作者却别具慧眼,抓住偷鸭人讨骂这一戏,予以巧妙构思,成功地将其改编成一出捧腹不止的讽刺喜剧,取得了十分显著成绩。

吉剧扬名天下

1978年,吉林省吉剧团应文化部之邀北京演出,轰动了首都剧坛。中国著名作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曹禺、王相闻、张庚、郭汉城、吴雪、张东川、吴祖光等纷纷为之撰写文章,盛赞这个新兴剧种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吉剧《一夜皇妃》、《关东雪》进京评奖演出时,也受到戏剧评论家曲六乙等人的再次赞誉。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吉林省吉剧团还频繁地应邀参加各地电视台戏曲节目演出,仅在中央电视台就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29次,其中担任春节戏曲晚会的压轴演出8次,还曾担任《世妇会》晚会、《回归颂》等大型晚会的压轴节目演出。

1987年10月,吉林省吉剧团应邀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地方戏曲展”,一炮打响,轰动香港。在吉剧演出的短短几天中,香港17家媒体发表了64篇专门评价吉剧的文章,刊登了50多张照片。令主办单位感叹:“这种受欢迎的程度是空前的,很出乎预料!”吉剧带去了保留剧目《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三请樊梨花》、《三放参姑娘》等,共演出5场,场场爆满。香港电视台利用最佳的收视时间,在几个专题节目里,三次介绍吉剧,中华文化促进中心还专门举办了一场“吉剧讲座”。

1991年6月,吉剧团赴日本公演大型神话剧《火焰山》,在日本掀起吉剧热,前后演出20多场,场场座无虚席。在东京国立剧场连续演出10场,门票高达7000日元一张,仍有许多人买不到票。吉剧《火焰山》以其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和精湛的地方戏曲绝技,使日本广大观众及艺术专家为之倾倒,每到一地都受到热情友好的款待。邀请吉林省吉剧团访日的日本文化财团常务理事山胁龟夫先生说:“《火焰山》的演出十分成功,反响极为强烈,这在我一生中,确是一件令人感到光荣的事。”日本文化财团事务局长佐佐木修看《火焰山》着了迷,在东京演出场场不离,在此之前他曾接待过10次中国剧团的演出,他有感而发:“这次演出是最成功的一次,也是令人最高兴的一次。”

1998年10月,应韩国文化观光部邀请,受文化部指派,吉林省吉剧团对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汉城、全州、济州3城共演出5场,观众近万人,吉剧再次以精湛的戏曲绝活赢得了广大韩国观众喜爱。此后,在2004年又两次赴韩国演出,皆受到热烈的欢迎。

1999年9月,吉剧团赴东南亚4国进行巡回文化交流演出,带去剧目除在韩国引起轰动的《虹桥赠珠》、《盗贴》、《档马》等经典剧目外,还排演出了《闹龙宫》、《盗仙草》两个精彩的武戏折子戏。此次访演受到各国的最高礼遇,在缅甸的首场演出盛况空前,首都仰光的几百里之内的华侨纷纷驱车前往观看,对艺术团高水平的表演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在柬埔寨的演出尤其感人,西哈努克国王及莫尼克王后演出前上台看望演员,演出结束后,上台与演员合影并赠送礼物。随后在越南、老挝的演出也受到热烈欢迎,当吉剧团演员的手绢在空中抛去飘回时,全场观众兴奋不已,武戏演员的精彩翻打更令异域观众叹为观止,每次谢幕后,许多观众都依依不舍、不愿离去,吉林省吉剧团再次为弘扬民族文化做了出贡献。

2003年4月5日,吉剧团应邀参加在朝鲜举办的“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选送的吉剧保留剧目《虹桥赠珠》荣获艺术节金奖。

困境中的吉剧

1996年以后,吉剧发展进入停滞状态,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电影、电视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观众不进剧场,演出就赔钱,那时候剧团人员工资减到70%,最低的时候仅有50%,许多演员为求生存,纷纷转行拍电影、电视剧,还有的靠一技之长教学生。编剧、作曲、作词的人才严重流失。吉剧兴盛时,创作队伍有一种说法叫“三本五十六”,即有356人从事吉剧艺术创作,现在连35人都没有,和记者谈到此时,罗成金团长一脸的无奈。而话锋一转,罗团长按捺不住对吉剧的热爱,毕竟他是学吉剧的科班生,当年又是教吉剧的老师,现在吉剧团的大部分演员都是他的学生,对吉剧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罗团长目光炯炯,言辞凿凿:“虽然如此,但更多的老吉剧艺术家选择了困境中的坚守。”

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戏曲普遍不景气的岁月里,吉剧艺术家们依然不弃不舍、顽强拼搏,努力将吉剧这一文化大餐做好,让它真正达到原汁原味,纯香可口,在这一时期他们创造出题材各异的好作品,譬如《枭雄梦》、《一夜皇妃》和《关东雪》等。

《一夜皇妃》堪称这一时期吉剧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优秀创作剧目,它取得的成绩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深刻的思想内涵。《一夜皇妃》是一部满族民间故事剧,其素材既简单又平常,难得的是剧作家的独特思考,丰富的想象,赋予这个戏以十分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全剧通过皇帝与民间女满苏之间的爱情矛盾冲突,反映了宫廷意识与平民意识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不可调和。第二,鲜明的艺术特色。《一夜皇妃》表现的是关东的人与事,突出吉剧的艺术特色,站在吉剧始终倡导的“熔民间、古典、现代艺术于一炉,集地方、民族、时代特色于一身”的高度,努力将满族的生活习俗与东北的民间艺术和中国戏曲的传统表现技法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全剧充满了浓郁的关东情趣,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改革开放为吉剧工作者提供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2004年,吉林省吉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吉剧、音乐剧《额娘梦》,从剧本、音乐、表演到服装、道具、灯光、舞台美术等,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冲击力,将吉剧艺术发展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吉林省委春节团拜会做了专场演出,让洪虎省长看到了他喜爱的吉剧新作。

吉剧的复兴

2007年,吉剧开始了它的复兴征途,打基础成为当务之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多年没有练了,表演技艺生疏了,恢复需要很长的过程。但谁也没有想到,2007年春节赴山西巡演,拉开了吉剧复兴的序幕。

近年来,戏曲市场一直不景气,尤其是“春节档期”更是成了一些剧团的休息日,而吉林省吉剧团在2007年春节期间却格外的忙碌,从大年初二开始,剧团里的50多名演员顾不上与家人团聚,便投入到赴山西巡演的紧张行程中,他们将在20余天里演出23场。此次山西之行,吉剧团带去的是一台综合性文艺晚会,演出一亮相,就轰动了山西。

这台综合性文艺晚会是一台经过“深加工”的节目,演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极具东北风情,其中既有歌舞,也有小戏、武戏,还有原汁原味的东北二人转。这些极具东北特色的节目在山西巡演时非常受欢迎。演出场场爆满,那盛大的场面,让人感到欣慰。要知道能在春节期间,进行大规模的跨省演出,这在近年来吉林省的戏曲界是不多见的。此次山西之行,对吉林省吉剧团来说是一次尝试和挑战,因为没有市场就没有品牌,只有通过不断的演出才能打造“吉剧”这一品牌。

吉林省吉剧团走南闯北创品牌,也是市场“逼”出来的,剧团闯市场不容易,尤其对戏曲剧团来说在市场中赢得主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吉林省吉剧团从本世纪初就开始深入挖掘剧团自身潜力,尝试着在演出中培育品牌。因为他们深知,只有通过市场培育出的品牌才更有生命力。

舞龙舞狮是中华民族的习俗,吉林省吉剧团从2001年开始编排了《人龙舞》、《群狮献宝》等节目,将舞龙舞狮这一民俗带入表演中,并增添了戏剧情节,还将吉剧中的手绢等绝活穿插其中,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艺术性,让观众在欢乐中领略到吉剧独特的艺术魅力。鲜明的吉剧特色,让吉林省吉剧团不仅赢得了国内观众,而且也寻觅到国外知音,由该团表演的舞龙舞狮节目在日本、韩国也极受欢迎。

为满足市场需求,省吉剧团还编排了一系列具有戏曲特点的歌舞节目,如展现满族风情舞蹈的《祈太平》,体现东北老人快乐生活的《欢乐的老蒯》,将武术巧妙融合其中的《男儿当自强》和《龙的传人》等节目。

品牌是一个剧院的生命,有了市场才有品牌,有了品牌才会有更大的市场。2007年,吉剧团积极排演《满族婚礼》、《龙凤呈祥》、《鹰舞》等民族风情浓郁的戏曲舞蹈,以民族、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进一步开拓市场。省吉剧团还放下专业院团的架子,主动向民间艺术剧团学习,吸取艺术养分,更为其闯市场增添了羽翼。

2008~2009年,罗团长陆续请老艺术家、老前辈回团给年青演员上课、排戏,恢复传统剧目。并由主管厅长牵线搭桥,与吉林省艺术学院签定联合办学的协议,在招生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成功地招收到符合要求的40名学员,并投入了30多万元,把原来的旧车库和洗车棚改造成学生宿舍和食堂等配套设施,一个正规的以团带校的格局形成了。现已正常运转一年多,这些学员正在成为吉剧的新兴力量。

2008年大年初二,吉林省吉剧团下乡又将吉剧的复兴推向了一个高潮,送戏下乡,不仅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将绿色健康的文化生活注入到百姓的精神世界里,这对提高和谐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11月3日,吉林省吉剧团在吉林省歌剧团东北大剧院举行5场大型现代吉剧《希望的田野》的公益性演出,观众主要面向社区群众、进城务工者等群体。这次吉剧新剧目的公益性演出,标志着吉林省吉剧复兴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希望的田野》是吉剧复兴后的真正品牌菜单。

此次公演的大型现代农村题材吉剧《希望的田野》取材改编自曾在央视热播的同名电视剧,该剧表现了一位基层乡党委书记“徐大地”心系土地、情系于民的质朴情怀。从2009年8月初开始,省吉剧团就着手进行了该剧的排演,并由吉林省著名导演李斌执导。以好看为基点,全剧从情节、人物、唱腔和音乐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吉剧艺术原有的沃土上力求推陈出新,在舞台表现手段上更是融舞蹈、武术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在唱腔中着重增加了二人转的特色,使其更贴近群众的审美需求,增强亲切感。

2009年9月29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临之际,该剧在长春市南关区幸福乡八一村举行了首场演出。反映农民生活的题材,农民喜闻乐见的东北风格唱腔以及紧张的剧情使该剧受到当地农民朋友的追捧,首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部现代吉剧的演出也是吉剧艺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沉寂之后,重新得以复兴、发展的标志性里程碑。

吉剧是根植于东北民间的艺术,它的艺术情趣、艺术追求反映了东北人特有的性格、心理、语言特征。吉剧的音乐红火、炽热、开朗,与东北人那种豪爽、热情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吉剧的艺术风格与黑土地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只要锣鼓一敲,小喇叭一响,那浓烈的乡土气息就会散发出来,这是吉剧生命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吉剧作为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方兴未艾,前程似锦,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愿这朵艺术之葩在这片生他养他的黑土地常开不败,历久弥香!

上一篇:“同鑫热力”与民同心 下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长春老年教育跨越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