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少煲“电话粥”

时间:2022-08-08 02:22:25

老人少煲“电话粥”

长时间“煲”起“电话粥”、“手机粥”,这些通讯设备所产生的电磁波可使内耳的毛细胞产生变性,对听力的积累性伤害是很大的。

天冷老人易突发耳疾

进入气温渐低的秋季,患有高血压的老人都感到多少有些“吃不消”。一向按时服药的周老师血压又升高了。但令儿孙们更担心的是,近来跟老人家说话,他有时似乎听不太清,不是没反应就是答非所问,而且说话嗓门越来越大,早晚听收音机看电视音量也调得老高,好像生怕听不见。老伴开始有点烦,但最近也越想越不对劲:“他的耳朵是不是出事了?”

其实,从夏天用空调受了点凉之后,周老师就开始断断续续受耳鸣的困扰,不过这种情形以前也曾出现过,后来又没事了,所以他并不太着急。“我耳朵里好像有只小虫子一直在吵,很烦人!”心血管科的医生听完老人的诉说后,给他调整了降压药。结合家属的说法,医生认为进入秋季后的几次低温,不但影响到老人的血压,而且可能已对他的听力造成了影响,建议他去耳鼻喉科查查听力下降的原因。

有高血压、高血脂的老人动脉硬化的风险本来就较大。气温一低,血管一收缩,更容易导致微循环的障碍,供应给内耳毛细胞的血液量也有所减少。毛细胞团的营养状况不良。如果受凉感冒,因呼吸道感染令内耳也受到病毒侵袭、发炎,听力就更明显下降了,这就是为什么天气骤冷时老年人会突发耳疾的原因。

出现耳鸣不必过度紧张

上了年纪的人,当听力出现下降现象时,太过慌张盲目“自治”,或者不以为然“随它去”,是临床较常见的两个极端误区。

其实,在长寿的老人中,有不少耳朵并不聋的。老年性耳聋虽不可逆,但年龄性老化并不是致聋的主要因素,积极采取治疗甚至还有康复希望。

也有不少老人一出现耳鸣就开始紧张,甚至担心会变耳聋。其实在出现听力下降的症状后过度担忧,可导致内分泌失调,血管紧张素增多、血压升高,可加重内耳病变。因此,有点耳鸣就过度紧张也是不正常的。

更需特别提醒的是,有些老人怕听不清别人说话造成误会易遭人嫌,又图省事想省钱,未经验配就随便在街上买个助听器戴,这样做很危险。每只耳朵的听力曲线一般要满足4~6个频率甚至更多,助听器就是一个音频放大器,要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听力补偿,不能以为助听器就像老花镜一样,随便买一个都能听得清。其实,只有各个频率补偿合理了,耳朵才能听得清,否则可能会更伤耳。

预防耳聋的注意事项

很多老人都不知道,刚出现明显听力下降是可以积极治疗的。造成老年人听力骤降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因血液供给受影响;另一种是因病毒感染所致。如果是在出现症状一个星期内就医,前者可用药物做抗凝和扩血管的治疗;后者可做抗病毒治疗。当然,并不是随便找点消炎药或抗病毒药物吃了就行,这类人用药还需尽量注意保护内耳血管以免二次受损。因此,必须找懂得相关知识的专业医生做正规治疗才保险。但临床上,真正能在出现症状的一个星期内就医者确实较少。在一个月时间内,多少还有得治,但若超过一个月,就很难恢复了。而拖过三个月以后,要想听得清,就只能去配助听器了。

预防耳聋早缠身,要做好以下几点:

噪音需远离,心情要舒畅。

远离噪音污染一向被奉为保护听力的“金科玉律”,无论是在哪个年龄阶段都适用。因为噪声可使内耳微细血管处于痉挛状态,由于导致供血减少,使听力急剧减退。需要提醒的是,不少退休后有了大把空闲时间的戏迷和音乐迷、相声迷,常日“丝竹不绝于耳”,甚至连坐车、干家务都戴着MP3继续听,还隔三差五地约上一帮老友一起上卡拉OK飙歌。玩到兴致高时,音响和自己的声音混杂在一起,不知不觉分贝就越来越高。也有老人喜欢戴着耳机听收音,并好将音量调到能“屏蔽”掉周围声音为止,以为这样做不影响他人,也成全了自己。

其实,正如古话所说的 “五音使人耳匮”。五音再悦耳,长时间过于沉迷其中,即使音量过大了自己也浑然不觉,待到感觉不适时,往往已情况不妙。因此,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坐车不要老听耳机,更不要将音量调到盖过周围声音的程度。最好是控制在60分贝左右,即以戴着耳机时不妨碍与周围的人交流为准。这个习惯应从年轻时就开始培养并常保持。另外,保持心情舒畅,不“上火”、不急躁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因为心情一波动,人就难平静下来,可导致植物神经失调,功能失常,也易使听力锐减甚至突聋。

多见面聊天,少煲电话粥。

现在不少老人自己住,跟亲友联系多用电话和手机。特别是随着通信资费下调,不少老人也开始爱“煲”起“电话粥”、“手机粥”来,一天“煲”上个把小时是常有的事,直“煲”得耳朵发热甚至嗡嗡作响才罢休。

内耳是人体的娇贵部位,长时间“煲”起“电话粥”、“手机粥”,这些通讯设备所产生的电磁波可使内耳的毛细胞产生变性,对听力的积累性伤害是很大的。因此,平时比较清闲的老年人,若要跟亲友联络感情,还是多见面聊天为妙。

上一篇:肾结石为何逼近女白领? 下一篇:应对“溃疡兽”的饮食“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