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招生的竞争行为亟待规范

时间:2022-08-08 02:18:34

浅谈高校招生的竞争行为亟待规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生质量的好坏,是决定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近年来,以抢夺优秀生源为目的的招生竞争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激烈的招生大战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规范高校招生中的竞争行为。

判断高校招生竞争行为正当性的基本准则

现实社会无时不充满着竞争。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中,招生环节中的竞争是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各高校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竞争。应该说,各高校在招生环节展开竞争,既是高校办学自的重要体现,也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

从理论上讲,任何领域的竞争行为都可以划分为正当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领域中的竞争行为是这样,高校招生中的竞争行为也是这样。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招生领域出现的各种竞争行为,有些是积极健康的,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而有些则扰乱了高校招生的竞争秩序,引发了诸多矛盾和社会问题。那么,如何区分高校招生中的正当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呢?我们认为,判断高校招生中的竞争行为是否正当,应该坚持以下两项准则。

形式准则:是否具有商业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外部特性。为遏制商业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由于该法针对的主体是经营者,也就是从事经营行为的主体,同时适用于流通领域和营利领域,而高校的招生行为不属于经营这个范围,因此,不能直接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判断高校的招生行为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但是,我们可以比照该法的规定,通过审视某种招生竞争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否具有外部相似性,来确定其招生竞争行为是否具有不正当性。例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虚假宣传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所以我们可以据此认定,高校招生中的虚假宣传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原因是高校招生中的虚假宣传行为与商业领域的虚假宣传行为具有相同的外部特性,都是通过虚假宣传,误导人们作出了不够正确的决定。尽管前者没有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但其非正当性是显而易见的。

实质准则:是否违反了公认的教育伦理准则。在商业领域,认定某项竞争行为是否正当的实质标准,是看该行为是否符合公认的商业道德。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从该法的立法意旨来看,“公认的商业道德”起着关键性的基石作用,因为公认的商业道德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强调并予以保护的内容,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是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

高校招生竞争行为不属于商业行为,因此,也就不能以公认的商业道德作为实质判断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思路,将公认的教育伦理准则作为判断高校招生竞争行为正当性的实质准则。公认的教育伦理准则必须是为社会所公认,同时具有相对确定的内涵:一是教育活动必须绝对地、无条件地服务于促进受教育者实现其基本权利;二是禁止从事极端的不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包括贿赂、胁迫行为、欺骗性信息和不公正、不公平的歧视等。

高校招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借助上述判断准则,我们发现,高校招生中存在的比较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虚假宣传行为。

目前高校在招生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直接导致各高校都重视招生工作,重视招生宣传,企图通过招生宣传吸引足够的高素质的生源。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在招生宣传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但也有个别高校,招生宣传包含虚假成分,主要问题包括:虚夸。在介绍学校时,使用一些虚假的数据和事实来进行美化。例如,虚夸教师队伍的水平、虚夸毕业生就业率,等等。故意隐瞒重要信息,造成学生的误解。例如,按国家的有关规定,独立二级学院毕业生应颁发专门的毕业文凭,个别开办独立二级学院的高校在招生宣传中只声称颁发该高校毕业文凭,以含糊其辞的手法误导考生。

虚假广告宣传是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中比较突出的一种,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虽然高等学校的招生行为不是商业行为,招生环节的虚假宣传行为也不同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商业性虚假宣传行为,但其危害是相同的。一方面,如同商业性虚假宣传行为误导消费者那样,招生中的虚假宣传行为对广大考生也有误导作用,使得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能得到客观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招生中的虚假宣传行为,对那些在招生宣传中奉行实事求是原则的高校是很不公平的,也严重扰乱了高校招生的竞争秩序。

2.不正当奖励行为。

为吸引优秀生源.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承诺对人校优秀新生给予适当奖励是正当的。然而,近年来,有的高校不断提高奖励标准,对各地的高考状元奖励几万元,甚至达到十万元。这种做法对正常的高校招生竞争秩序造成了很大冲击,其正当性也值得质疑。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不正当的有奖销售。对优秀新生给予奖励作为吸引优秀生源的一种竞争手段,是不能超过一定限度的。在适度的范围内,该措施是正当的,超过一定限度,就有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第一,不正当奖励行为会排挤那些经济实力较弱的高校,使它们在招生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的态势;第二,不正当奖励行为会误导考生,使部分考生在选择学校时,不是基于对高校教育水准的认可,而是基于高校出台的奖励政策;第三,不正当奖励行为不利于培养良好的教育风气,易于助长学生金钱至上的观念,从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贿赂行为。

目前,商业贿赂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扰乱了正常的经济活动秩序,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实际上,在高校招生领域,贿赂行为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不过,以前我们较为关注高校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作为受贿方的贿赂行为,而很少关注高校作为行贿方的贿赂行为。前者行为的违纪违法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应该予以禁止,但这并不属于招生高校之间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近年来,有些高校为获得更多或更优秀的生源而向中学领导、中学教师或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等,可以影响考生填报志愿的人员进行贿赂的行为已日渐增多,尤其是在社会认可度一股的高校的招生过程中,这些行为已不鲜见。贿赂的手法既包括以所谓的宣传费、中介费等名义直接支付现金,也包括发放纪念品、安排旅游和娱乐活动等。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根据上述规定的意旨,前述高校在招生中向相关人员支付利益的行为当中,有些行为也属于贿赂行为,例如,高校为招生向有关人员支付宣传费、中介费等,而且这些高校不如实入帐,或接受利益的主体不如实入帐。

同样,因为高校不是经营单位,高校负责招生的人员也不是经营者。也就是说,上述贿赂行为是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所禁止的。但毫无疑问,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当恶劣的,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严重扰乱了高校招生的竞争秩序,使得高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活动偏离了正确健康的轨道。因此,应将这些行为视为高校招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高校招生中的竞争行为应迅速予以规范

对于经营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已经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做到了有法可依。由于高校招生行为不属于经营行为,所以,高校招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能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而且至今也还没有其他相关法律来制约高校招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以,要规范高校招生中的竞争行为,首先要考虑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

第一,明确界定高校招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采用原则规定与列举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招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明确界定,从而对高校招生竞争行为进行规范。

第二,明确规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前文已述,高校招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能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所以,只能由管理高校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承担规范各高校招生竞争行为的职责。为此,必须赋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职权,包括调查权、处罚权、禁止权等等。

第三,明确提出高校招生不正当竞争行为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对于违反规定,在高校招生中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包括高校本身、高校的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包括给予行政处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等,情节严重的,还应该给予刑事处罚。同时,对于因高校招生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使利益受到损害的考生,也理应得到该高校的赔偿。

上一篇:浅析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生源质量研究 下一篇: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电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