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8-08 02:03:26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通过培养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 综合能力

一、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曾经有人说过:“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同类项》这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小明有2个长方形,长为a,宽为b。有3正方形,边长为c。小东有同样的长方形1个,正方形2个,求长方形的周长与正方形的面积?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1)2ab+ab或(2+1)ab;(2)3×4c+2×4c或(3+2)4c

这样,学生灵感一触即发,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学生们找到了同类项的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这样设计练习,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牢固掌握。

2、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营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能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要有意识地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我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 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尽量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统计初步”时,设计以下例子:要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10株麦苗,测得苗高如下:

甲:12 13 14 15 10 16 13 11 15 13

乙:11 16 17 14 13 19 16 18 16 10

要选择哪种小麦,必须要计算两种小麦的平均苗高。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诱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直觉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对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理解和判断。它没有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但它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它具有直接性、猜想性、和不可解释性的特点。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的创造过程中,从经验材料到提出新的思想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必须相信直觉和灵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演示,或通过对某一“数学形式”从其“形”的结构上观察发现规律,或通过直接观察几何图形,从中发现所隐含的数学关系,从而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如我在引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几何画板》动画演示铁圆圈向木棒运动过程中,直观地得出圆与直线存在相离、相切、相交三种位置关系。使学生直观看到它们位置变化的过程。从而直观地就能得出直线与圆有且只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又如我在上轴对称图形教学时,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鼻子和耳朵,使学生直观地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性,并且在课堂上让学生举出一些这些特性应用的实例,通过直觉思维,把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动手实践,引发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获取了新的知识。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

①让同学们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③ 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并进行分组讨论,派代表上讲台来说出个人观点,同学们都能积极举手发言,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A+∠B+∠C=180º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取了新的知识。

3、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因此,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比较大小:2a与8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

分析:因为a可以是正数,负数或者是零。当a是正数时,2a<8a。当a是负数时,2a>8a。当a是零时,2a=8a。答案不唯一,主要考查学生对有理数的理解。

又如:如图,已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A、B是对角线FH上的两点,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

件(不添加辅助线,不添加字母),使

EB//AG。这也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过程也不唯一,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添加不同的条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利用类比联想,诱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类比法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系统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方法。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时,通过类比又可以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中,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类比,并提出以下问题::

第一: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通过原点的直线)

第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和增减性怎样?(当 k>0, 图象过一、三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 K

第三: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和增减性又怎样?(引导学生看课本)

第四:能否把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总结一下吗?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不同?

并填表:

正比例函数图象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

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图象

性质

增减性

这样通过类比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突破常规思路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可以创造转换思维方向的良好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拓宽思路,丰富想象,是培养学

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曾经有人说过:“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同一问题的发散思维训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例:学校离家远的同学安排住宿,现有房间若干间,若每间住5人,则还有14人安排不下;若每间住7人,则有一房间还余一些床位,问学校可能有几间房间可以安排同学住宿?住宿的学生可能有多少人?

解法一:设可能有房间间,则住宿学生的人数为( ) 人,根据题意,得0,解得.

因为取正整数,所以取8,9或10.当=8时,住宿的人数为54人;当=9时,住宿的人数为59人;当=10时,住宿的人数为64人。

解法二:设可能有房间间,则住宿学生的人数为()人,根据题意,得 ,解得.

因为取正整数,所以取8,9或10.

以下同解法一。

解法三:设可能有房间间,则住宿学生的人数为人,根据题意,得

=,①

0②

将①代入② ,得,③

解③,得

因为取正整数,所以取8,9或10.

以下同解法一。

解法四:设学生人数是人,则房间有间,根据题意,得

,解得。

因为取正整数,所以取50,51,52,53,…,64,65,66.

又因为为整数,因此=54,59或64,则房间可能有8,9或10间。

答:学生人数为54,59或64人,房间有8,9或10间。

一题多解,突破常规思路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可以创造转换思维方向的良好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拓宽思路,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要使数学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背景,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具有创意、新颖、通俗、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体验情境、认知情境,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展示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和美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成为一种可能,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接班人。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

[2] 韩春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J]

[3] 刘永生.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J]

上一篇:基于“OM”模式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创新能... 下一篇:参与式教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