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思路

时间:2022-08-08 01:52:05

高考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思路

文言文段阅读理解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保留节目”,在这一块中如何稳拿分、多得分是考生、教师所共同关心、研讨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尤其是高三一年的强化训练,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句知识,具备一定的感受与理解文言文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是学生都应积极总结一些与考点与考法相应的有效的解题思路。阅读及解题思路的形成与运用既要有宏观意识,又要力求具体灵活。本文拟就此谈些粗浅体会。

第一,必须通读近年来高考文言文段,多方研究其命题思想。通常我们会选择数量不少的课外文言文段来训练,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不把近年的高考文言文段拿来训练并下一番功夫研究分析,那么其备考的收效将大打折扣。因为无论怎么说,高考的例题是较为规范并经得起推敲的,选文的特点、题量的确定、题型的设计及考点的选择等都有较大的稳定性,是必不可少的备考材料。通观近年来高考文言文段,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其一,关于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其二,关于文言句式特点与句意的理解;其三,关于文段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文义的分析评价。总的看来,高考文言文段是对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较为全面的检测。

第二,必须充分注意选文的文体及其行文特点,通读全文,整体把握。通观近年的高考文言文段,选文的文体定位主要在人物传记,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间或有作者点评议论之语。如果能够读懂下面几个问题,庶几可说对文段就有了整体把握。其一,本文围绕“传主”(被立传之人)又写了其他哪几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二,本文记写了“传主”的哪些事迹行状,从而突出表现了他(她)的志行;其三,作者对“传主”的志行持怎样的态度;其四,在叙写“传主”的事迹行状过程中时间、空间有怎样的转换,这当然要求能够抓住和读懂那些显示时空转换的词句。有些学生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过于急躁,没有静下心来沉进去,似懂非懂,急于做题,往往也就难有好的效果。

第三,要善于联系广阔的现代汉语背景,尤其是对于实词词义的理解。许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思维太过于“文言化”,不管是理解词义、句式还是文义,都未能有效打通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思维逼仄而不灵通,以致影响了阅读的效果、解题的准确度。那么,怎样联系广阔的现代汉语背景呢?下面将举例试析之。关于实词词义的理解。我们认为,某个实词在句中、文中的意义当然是由上下语境规定的,那么这个意义也就可以理解为其“古汉语义”;可是这个“古汉语义”跟其“现代汉语义”通常会有所联系。当我们不能直接由上下语境理解其“古汉语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联系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如何,尤其要联想、联系到自己的语言运用经验,从而找到有效的理解途径。

第四,要善于运用句子结构分析的语法方面的知识。不管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都存在着一个句子结构分析的语法上的问题。如高考题“吾谓汝知天下之理”的正确理解,我们必须分析为:“吾”是句子的主语,“谓”是谓语,“汝知天下之理”为宾语;而“汝知天下之理”又必须分析为:“汝”是主语,“知”是谓语,而“天下之理”为偏正结构充当宾语。又如高考题“惟恐他将之来”的翻译,就必须句法分析确定“他将之来”是充当“恐”的宾语;而“他将”为偏正结构,它跟“来”构成主谓关系,其中“之”字取消独立性,这样分析后翻译的正确率酒大大提高了。句子的结构成分分析法对于理解实词的意义也同样重要而有效。“取樵炊爨”,运用结构分析法可知“取樵”是动宾结构,“取”为动词,“樵”是“取”支配的对象,因此它就不能解释为“打柴”。当然,结构分析法的熟练运用还必须跟上下文语境分析法结合起来,才能够最终较为准确地理解词义、句意以至文义。

第五,熟记、理解虚词(主要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十八个)。在考前的复习中应该形成相关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的系统整理,等到考试解题的时候,就要善于在极短的思考中将已经整理的“知识图”调到思维的当前界面,并结合语境作出判断。如“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俅以幸臣躐跻显位”及“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两句中的“以”为介词,其意义分别为“凭”与“用”;而“得全首领以没”及“扈从以行”两句中的“以”字为连词,意义相当于“而”字。

总之,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帮助考生形成及运用相关的解题思路是相当重要的,笔者愿与同行共同探索。

上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写公益广告词 下一篇:浅谈阅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