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度的适用

时间:2022-08-08 01:25:39

浅析我国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度的适用

摘要:2011年8月13日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其一经出台,便引发社会的热切关注,并对人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从夫妻共同的财产的界定及范围选择出发,分析中国现阶段应有的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并对现行婚姻法解释三进行利弊及影响分析。以其能对现在的婚姻生活有所裨益。

关键词:婚姻法解释三 夫妻共同财产 产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78-02

随着现在自由恋爱对包办婚姻的取代,婚姻家庭纠纷和离婚诉讼却日趋增加,全国离婚人数逐年上升,近五年来年平均增幅为7%,2010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267.8万对,而全国法院一审受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也逐年上升,2010年达1374136件,案件中相对集中反映出婚前贷款买房,父母为子女买房等问题。为了解决现在离婚案件中的各种问题,2011年8月13日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其一经出台,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公众讨论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纵观我国婚姻法及解释一,解释二,解释三中有关财产制度和分配的条款之多,不难看出在婚姻存续期间以及婚姻结束时,财产制度及各项资产分配对夫妻的重要性。本文基于现行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度进行分析,说明其利弊。

一、新婚姻法第一案:女方分房被驳案分析

(一)案件经过:

1、原告陈述

原告要求房屋共用,荆女士回忆说,她与李先生于2006年8月16日登记结婚,婚后双方于2007年1月按揭购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总价40万元。买房时,她没有北京户口,丈夫李先生有北京户口。由于涉案房屋只能由有北京户口的人购买,他们在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时,只记载了李先生的名字,荆女士的名字未能记载。

荆女士称,买房时她和李先生共同支付了首付款,共同贷款,后来,两人以家庭的共同收入偿还贷款本息至今。如今,李先生提出种种理由想和她离婚,且拒绝在房产证上署上她的名字,具有独占房产的意思。为了维护自己权益,她请求法院确认自己对涉案房屋的共有产权。

2、被告陈述

被告李先生不同意荆女士的说法,李先生说涉案房屋首付款是自己的父母出资的,该房屋登记在其本人名下,是对他个人的赠与,他从未多次提出离婚。李先生认为,根据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有关规定,涉案房屋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他要求驳回荆女士的诉求。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李先生请来自己的母亲出庭作证。作为证人,李先生的母亲说,是她主动要求给儿子李先生买房,她和老伴陪着儿子儿媳一起去看的房,她总共给了儿子17万多元用于购房。荆女士不认可证人李母的说法,她表示婚后购房其父母也出资了,购房款中还有夫妻共同的存款。

(二)法院判决:房产归丈夫个人所有

丰台法院认为,涉案房屋是荆女士和李先生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的,但购房首付款系李先生的母亲支付,房屋产权登记在李先生名下,根据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有关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涉案房屋应当属于李先生的个人财产,原告荆女士要求确认为夫妻共同财产,法院不予支持。

(三)案件分析

上述案件是《解释(三)》颁布后的北京首例离婚案件,由于解释三中第六条,第七条及第十条的相关规定,法院最后的判决时房产归丈夫个人所有。其中的法理在于,对于贷款买房的情况,现一般认为房屋在签订贷款协议时,房屋产权已经发生转移,贷款者获得房屋产权,以后的还贷情况,只是其对银行的借款债务。因此房屋的产权是贷款方在婚前即取得,属于婚前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范畴。同时对于另一方的参与还款情况予以肯定,在离婚时予以适当补偿。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只是达到了形式上的公平,忽略了婚姻的伦理本质,现今房屋的价值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最具有投资价值的产业。如果仅仅对于参与还贷方给予一定补偿,而不是对于房屋的增值部分进行分配,显失公平。

二、夫妻财产制度的概述

(一)夫妻财产制度的主要类型

夫妻财产制是关于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清算的根据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1、分别财产制概述

分别财产制式是夫妻双方婚前财产及婚后所得财产均归各自所有,单独行使管理权、用益权和处分权,但不排斥妻以契约形式将其个人财产的管理权交付于夫,也不排斥双方拥有一部分共同财产。分别财产制度虽然肯定了已婚妇女的个人财产权利,就反对夫权而言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分别财产制度仅仅实现了男女在法律上的形式平等,并没有实现事实平等。这种财产制度只有在夫妻双方都拥有可观的财产时,才比较适应。但是这种情况现在还是比较少见的,主要还是收入大部分来源于丈夫的情况。

2、剩余共同财产制概述

剩余财产制是夫妻对自己的婚前财产及婚后所得财产,各自保留其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收益及有限制的处分权,夫妻财产终止时,以夫妻双方增值财产(夫妻各自最终财产多于原有财产的增值部分)的差额为剩余财产,归夫妻双方共享。该财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分部财产制和共同财产制的优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尊重夫妻双方的独立的经济地位,在婚姻关系终止时又体现了夫妻协力、家务劳动价值的肯定,保护了弱势一方(主要是家庭主妇)的利益。但是,对于婚姻存续期间的家务劳动妇女的权益保护不够,只能对其进行事后救济。剩余财产制对于男女平等原则的贯彻还是不彻底的。

3、共同财产制概述

夫妻共同财产制式夫妻双方财产的一部或全部依法合并为共有财产,按共同共有原原则使权力,承担义务,婚姻关系终止时加以分割。

(二)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优势

1、共同财产制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肯定夫妻协力。

共同财产制的特点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将其一定范围的财产组成共同财产,按照共同共有原则共享权利,共担义务,在婚姻关系终止时进行分割,原则上夫妻各得财产的半数。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配偶身份分享共同财产,这样收入较低的一方,特别是专门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主妇,同样可以分享对方的财产和收入。共同财产制更关注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权利,对女性的保护更全面、更彻底。

2、共同财产制最符合婚姻的伦理本质。

结婚是男女创设夫妻的身份关系,而发生同居、、扶养抚养义务及日常家务权等关系。其结果不仅使夫妻在精神上结为一体,而且在经济上发生密切关系。夫妻共同财产制的本质就是使夫妻的经济生活与身份生活趋于一致,而表现在其内部,并对外为一体,即使家成为社会的单一体,而符合婚姻的伦理机制。

3、共同财产制符合我国文化传统。

从本质上说,婚姻家庭是伦理实体,有关婚姻家庭制度的立法应当尊重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我国历史上,父子祖夫妻同财,是古代行之很久的习俗。“同居同财是我国古代家庭财产所有权的一项普遍的原则。

(三)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内在缺陷

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制的不足首先是共同财产制不利于保障夫妻的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这会否认女性人格的独立,助长女性幻想式的安全感,而妨碍女性走向社会。第二共同财产制不利于保障安全交易,比如对外债务方面,会使第三人穷于应付,此对交易安全,自有不利影响。第三是共同财产制容易导致财产管理权纠纷。第四就是共同财产制在婚姻关系终止分割共同财产时,有不公平之嫌。可能会使得有些人把婚姻当成一种投机活动,有违男女终止共同生活的本质。最后是共同财产制缺乏内部调节机制。

三、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类型的选择

(一)确定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参考因素

在确定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类型时,首先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状况,因为生产力水平越高,人们的收入越多,越要求扩大个人财产范围,应该采用共同财产制范围相对较小的财产制类型,而生产力水平越低,人们收入越少,越要求扩大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应采用共同财产范围大的财产制类型。第二要考虑家庭职能,因为家庭承担的经济职能越重,越要求夫妻财产中共同财产的范围越广。其次是考虑妇女的经济地位,在妇女经济地位低于男性的情况下,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越广泛对妇女财产利益保障越充分。最后是文化传统。在我国是很难接受“感情归感情,财产归财产”,“恩爱夫妻明算账”的观念,夫妻感情与财产时一体的。在这种民族心理作用下,夫妻财产制只能是共同财产制。

(二)确定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基本原则

确定夫妻共同财产制度首要原则便是男女平等原则,我国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因此,男女平等是一项宪法原则,是各部门法立法首先要遵循的原则。第二条是保护弱者原则。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进行特别保护是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势,唯有如此才符合“实质正义”的理念。在男女两性关系上,总体上女性处于弱者地位,因此,在男女平等原则中人们更强调男女地位的实质平等。其次是体现家务劳动价值的原则。就夫妻共同财产制而言,在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共同财产制意味着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将一定范围的财产组成共同财产,专门从事家务劳动的一方配偶从共同财产中分享了对方配偶的财产收入,从对方财产收入中体现了家务劳动的价值。最后的原则就是要兼顾个人利益与婚姻利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资格参与社会生活,其独立人格受法律保护。同时家庭承载者养老育幼、组织家庭生活、保障弱势成员利益等一系列社会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的物质基础就是共同财产。

(三)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类型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一直采用共同财产制,但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婚姻法及解释一,解释二和解释三载共同财产的范围上有所不同。1950年的婚姻法对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规定是非常广泛,完全没有个人财产存在的余地。而1980年的婚姻法第13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这相比1950年婚姻法,缩小了共同财产的范围。而在后续的解释中,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在不断缩小,到了最近新出台的解释三,将夫妻共同财产限制在更小的范围内,将各种不动产如房产都归入个人财产范围。

四、新婚姻法中关于财产方面规定的利弊分析

(一)婚姻法解释三有关财产方面规定的有利分析

1、对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规定更加具体明确。

在婚姻法及解释一和解释二中对夫妻财产没有明确的划分,对财产的规定相对的简单,然而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家庭财产的数量的增长和多元化,使得财产问题自然成为离婚诉讼中焦点所在,此次新的司法解释的出台,明确并完善了原有的法律,产权明晰,对夫妻财产的认定做了明确的解释,明确规定了由夫妻一方个人所有的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也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新司法解释对夫妻财产问题进行了补充规定,弥补了原有婚姻法的不足。

2、父母出资为子女所购房产的权属问题明确化。

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在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且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这一条是充分考虑了父母为自己子女购房的初衷和意愿,保护了出资购房父母的利益,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也不违背社会常理,有利于纠纷的解决。当双方父母出资购买不动产的,如果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应当按照双方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更为符合实际情况。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的规定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将产权登记的主体与实际购买主体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达到主客观相统一,也能达到形式与实体的完美结合,便于司法认定及统一裁量尺度,也有利于保护婚姻双方及其父母的权益。

(二)婚姻法解释三有关财产方面规定的弊端分析

1、有些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

在婚姻法解释三中第四条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如果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行为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请求分割。其规定对于原来法律规定,虽然允许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进行分配,有利于保护受害方的利益,但是针对这一款立案是问题,举证更是问题。

2、有些规定与社会伦理道德有触动。

婚姻法解释三中第五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从《物权法》从物随主物的原则的角度考虑,解释三的规定与物权法原理是符合的,然而违背伦理道德,会对婚姻产生重大影响,从社会伦理道德出发,把个人财产通过双方劳动产生的收益应该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该条规定对婚姻关系的中弱者及专职从事家务劳动者实在是不公平。

上一篇:低温排蜡工艺制备堇青石多孔陶瓷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