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回顾性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8 12:56:23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回顾性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分析,对本院诊治的20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析。选择同期无产后出血2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5.6%,发生在2h内86%;产后出血原因:子宫收缩无力130例,占68%,胎盘因素35例,占17.5%,软产道裂伤20例,占10.0%,其他15例,占7.5%。结论: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原因有关;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同时提倡早接触早吸吮等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出血的原因; 预防; 回顾性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07-02

分娩时,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之内,出血达400毫升以上时,叫做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之内。如果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产妇很快就会出现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危及生命。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4月收治产后出血200例,观察产后出血的原因,并探讨预防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产后出血20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19―40岁,平均29.5岁;选择同期无产后出血2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停经天数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产后出血的诊断[1]:胎儿娩出2h内阴道出血达到或超过400 ml,或胎儿娩出24 h内阴道出血达到或超过500 ml,其中出血量≥1000 ml者称为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的计算:阴道分娩者胎儿娩后,立即放聚血器于产妇臀部,读取2h数据;剖宫产者计算吸引器负压瓶内的血量、估计手术浸染纱布、敷料的血量的总和。产妇回病房后24 h内出血由两个专科医生共同估算。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病历,统计产后出血发生率、出血时间;引起出血的原因;观察孕期保健、妊娠并发症、孕产史(经产妇、有流产史者)、分娩方式、产程延长、巨大儿:早接触及早吸吮等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1.3统计学处理: 组间发病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5.6%,发生在2h内86%;产后出血原因:子宫收缩无力130例,占68%,胎盘因素35例,占17.5%,软产道裂伤20例,占10.0%,其他15例,占7.5%。相关性因素: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无早接触及吸吮,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文献报道发病率4.47%[3],本研究为5.1%,与文献一致。以往研究产后出血原因多聚焦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本文结果也证实产后出血的直接原因与此有关,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存在或在产时才发生,多种影响因素大多产前就存在,并与这4种原因有关联。通过分析发现产前影响产后出也血发生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比较明显的相关性因素: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巨大儿、剖宫产、产程延长、无早接触及早吸吮。①未通过产前检查不能及时发现有产后出血可能的产妇并进行早期干预,对不宜妊娠者没有适时在早孕期终止妊娠。②有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血液浓缩,导致组织缺氧、水肿、微血管病变及血管脆性增加,同时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易发生产后出血[4]。③有孕产史者存在不同程度子宫内膜损伤及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的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胎盘黏连、植入、残留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发生产后出血的机率也会大大地增加。④剖宫产分娩时本身存在着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巨大儿、双胎、妊高征等,另外由于手术的创伤或止血不彻底加之操作时间的延长,均可额外增加出血量,从而产后出血增多。与文献一致[5]。⑤新生儿体重偏大,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可能是胎儿较大使子宫过度膨胀,而膨胀的子宫不能有效地收缩及缩复,导致产后出血。⑥产程延长使产妇过度疲劳、体力消耗致使产后宫缩乏力,不利于胎盘剥离和娩出,另一方面宫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缩复,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子宫壁血窦,而导致产后出血。⑦早接触、早吸吮是一种保护因素,因为它能促进子宫收缩,对于预防产后出血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根据上述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性因素可采取下列针对性预防措施:①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宣教,强调育龄妇女落实好避孕措施,减少意外妊娠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流产、引产预防多孕、多产及多次宫腔操作,以减少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②加强孕期管理,合理的营养指导,控制婴儿体重,通过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纠正并发症,对不宜妊娠者在早孕期终止妊娠。③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强调剖官产的合理性,创造合理分娩的社会环境。④对临产后的产妇实施人文关怀,产时陪产服务,进行有效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减轻产妇的恐惧和焦虑,保持充沛精力以缩短产程,促进子宫收缩。⑤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预防性使用缩宫素,正确处理第3产程,适时会阴切开,提高剖宫产手术技巧,规范手术操作,合理选择子宫切口等。⑥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高峰期[6],发生在2h内87.2%,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 h;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产妇回病房前应排空膀胱,鼓励母亲让新生儿及早吸吮,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

[2] 杜秀英,高世芳,张立岩,等,忽略性因素致产后出血48例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1):76.

[3] 陆庆荣,王春光,冷馨.186例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6):2324.

[4] 金秀花.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43 - 1344.

[5] 林建华,产后出血的重新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2):89 -91.

[6] 周淑媛,杨秋儿.产后出血136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2):2019 - 2020.

上一篇:数学课堂的创新与有效性教学 下一篇:联合检测缺血修饰性白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