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和创新展望

时间:2022-08-07 11:50:31

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和创新展望

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迅速

自2009年7月我国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一年半以来,尤其是2010年6月22日央行等六部委《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逐渐步入快车道,业务规模加速扩张、业务种类不断丰富、由经常项下的贸易结算到资本项下的投融资等业务类型不断拓展,体现出了市场需求驱动、政策顺势推动的特点。

跨境结算量加速增长。2010年6月的试点扩大,促使了全国各试点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加速增长。试点以来直至2010年年底,全国的出口试点企业从初期的365家扩大到67724家,全国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4 亿元,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6月底仅为706亿元。其中,货物贸易进口结算金额占比约为80%;货物贸易出口结算金额、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的占比相对较小。

跨境人民币业务类型不断丰富。一方面,围绕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商业银行积极推出对境外参加行的人民币账户融资、人民币购售业务,以及对境外贸易企业的人民币贸易融资等配套业务,初步形成了服务于跨境贸易企业的一篮子全流程的业务链条。另一方面,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支持人民币走出国门发挥国际货币职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以个案方式开展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试点。商业银行也积极探索开展资本项目下相关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包括境外人民币项目融资、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人民币担保等。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办理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386笔,涉及金额共计701.7亿元。

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面临良好机遇

试点扩大将使人民币结算业务空前扩展。2010年6月的试点扩大,最直接的影响是境内试点范围,由原来的沪广四市的“点”,扩大到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以2009年贸易量计,扩大后试点地区的进出口量占全国的95.2%。这些省份不仅经济规模大,而且外向性特征明显,发展贸易结算等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需求巨大。因而,试点扩大后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将能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享受出口退(免)税的优惠和海关报关等的便利,潜在的结算需求得以释放,逐步形成人民币结算的规模效应。

人民币升值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提供良好时间窗口。我国央行于2010年6月19日宣布重启人民币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重新进入双边波动的通道,波幅明显扩大。汇改重启至2011年1月底,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达3.49%。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将会形成更具弹性的走势,在持续的双边波动中保持每年3%~5%的温和升值。中长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更容易促进贸易结算及其他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因为升值预期有助于激发境外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的潜在需求,人民币更容易被接受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以人民币计价的融资产品、理财产品等,也会具有升值预期而被境外机构和个人所乐于持有。

跨境人民币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大都制定了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而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参与者,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过程中,面临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的多方面历史机遇。通过发挥本币优势提供贸易结算等跨境人民币业务,商业银行可实现国际业务多元化,开辟新的盈利空间,并改进对国际业务客户的服务能力,提升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银行间市场的活跃和开放等,从而可以借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契机,全面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资本与金融项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前景广阔。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境内机构因境外投资企业的增资、减资、转股、清算等引发的人民币收支,经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都可以在相关银行直接办理人民币资金的汇出入手续。境内机构也可以将所得的境外直接投资利润以人民币汇回境内,同时商业银行也可向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这为商业银行支持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形式进行境外直接投资,以及境外人民币的回流开辟了全新的渠道,是继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试点之后,资本与金融项目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突破。

商业银行进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建议

继续巩固和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规模。传统的货物进出口结算是人民币结算的业务基础,占到了结算量的绝大部分。进一步在继续扩大进口贸易结算规模的同时,还应主动提升出口贸易结算的规模和比例。此外,还要继续扩大服务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规模,主动开辟跨境的旅游、电信、运输、金融等服务贸易的结算项目,拓宽人民币对服务贸易的结算范围,提高人民币在服务贸易结算中的占比。所以商业银行要继续拓展境内外客户基础,完善全球结算网络,从多方面扩大人民币结算规模。

积极拓展与贸易结算相关的人民币跨境业务。当前应围绕服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扩大推进,开展相关的人民币业务创新,包括:一是跨境人民币账户融资。为境外企业开立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吸收人民币存款,境内银行可以根据央行规定的额度,为境外参加银行提供人民币账户融资。二是人民币贸易融资。在跨境贸易合同的金额范围之内,境内结算行可以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具体可灵活采用信用证等工具。三是人民币购售。根据试点管理办法,境内银行可以在人民银行规定的额度内,为境外参加银行提供人民币购售及兑换服务。四是人民币同业拆借。通过境内或境外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可为境外参加行提供人民币铺底资金,支持其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五是人民币担保。商业银行为贸易企业提供人民币担保业务,也可支持企业的贸易融资,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扩展。

以上这些与贸易结算相关的业务,能够发挥我国商业银行的本币优势,提供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性、培育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需求,是支持贸易结算等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配套性业务。

加快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投融资业务创新。未来商业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将从经常项目下的贸易结算,扩展到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例如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也即允许境内银行提供海外项目人民币融资,并可采用适当灵活的融资利率。2009年11月以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相继开展境外人民币项目融资试点。再如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对经批准的跨境直接投资项目,境内银行可提供人民币投资的出资和结算服务。这不仅可以拓宽中资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渠道,更可使人民币随着中资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而“走出去”,提升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规模和层次。目前我国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已经开始了个案试点,在2010年6月开工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中,中石油就获准试点以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此外,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可境外机构运用人民币进行境内投资,代境外机构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设计和发行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市场的金融产品等。而且监管当局运行人民币直接境外投资试点之后,境内银行机构运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直接投资将走向规模化和正规渠道,商业银行参与资本与金融项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将迎来空前的发展空间。

适时推出人民币汇率避险产品。尽管目前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长期持有人民币资产不会有贬值损失,但人民币汇率在汇改重启后弹性增大,短期内的双向波动幅度加大不可避免。因此市场亟需人民币汇率远期等金融衍生产品,来对冲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未来我国需要发挥本币市场优势,加快人民币汇率远期、期货、掉期等衍生产品的创新,扩大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并提高境内外企业和机构参与衍生品市场的程度。商业银行参与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的发行和交易,在为企业客户提供更为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的同时,还可获得自身在外汇市场上的自营投资和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

主动开发境外人民币理财产品。随着境外人民币存量和流量的增加,商业银行需要对非居民提供更多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和服务,以活跃境外人民币市场,增加人民币对境外持有人的吸引力。以香港地区为例,香港银行体系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已经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时的559亿元,增至2010年底的约3149亿元,一年内剧增四倍多,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具备良好的市场基础。自2010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订了《补充合作备忘录》之后,原有的监管障碍也已清除。此后香港各大银行纷纷宣布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理财产品,如渣打银行推出的与利率、股指等挂钩的结构性投资产品,产生的利息以人民币支付;中银人寿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保单;交通银行也与中国人寿合作推出人民币的储蓄寿险产品等等。

总之,商业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经过一年半以来的试点,业务种类和业务规模已经从无到有、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未来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扩大、人民币中长期升值预期明显、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等的合力推动下,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还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创新空间。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上一篇:微小贷款领域的信贷工厂模式探析 下一篇:银行同一债务人的授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