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村(社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

时间:2022-08-07 11:02:43

积极探索村(社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

摘 要 村(社区)干部作为中国政治体制谱系的“神经末梢”,起着稳定一方、致富一方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其带领群众、组织群众的领导能力,处理群众纠纷的能力以及社会管理的能力不可小觑。为此,我县不断加强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探索村(社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

关键词 村(社区)干部 培训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主要做法

1.1坚持按需施教

按照县委组织部和党校对村(社区)干部培训需求调研情况,结合村(社区)干部培训工作的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针对当前我县部分村(社区)干部执政理念薄弱、执政能力不强等问题坚持按需施教,真正实现让学员“带着需求来,带着收获走”的目的。一是针对县委关于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部署进行调研,明确培训目标和任务,按组织意图施教;二是针对社(社区)干部思想、心态、工作和学习情况进行调研,深入基层了解村(社区)干部的培训需求,按村(社区)干部现实状况施教;三是针对地区改革发展形势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县委、县政府的重点任务及重大政策,按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施教。

1.2实施分类培训

在村(社区)干部培训中,组织部、牵头部门和党校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充分调动和利用资源,科学实施分类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一是针对不同对象,根据工作实际属性(工作区别和工作类别等)设置培训班次;二是在对学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类设置培训内容,完善“理论武装、党性修养、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四大培训板块,且在培训过程征求学员意见;三是根据班次和课程设置,认真选聘授课教师,并召开教师备课会,明确培训目的,掌握培训对象,及时调整授课内容。

1.3开展多层互动

在村(社区)干部培训中,党校着力改革培训方式,积极运用互动式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融入案例式、问答式、讨论式、讲评式等多种互动教学方式,使教学从单向灌输转变为互动交流。一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实施“教师讲授+学员问答”的“1+1”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二是分组讨论时的学员互动。设置学员分组讨论或开展学员论坛,让学员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与同行分享。三是学员与领导互动。按照《党校工作条例》要求,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上讲台常态化,聘请县级和部门领导来校与学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把领导艺术和行业知识的互动推向了深度,让学员所学所思有启迪,岗位工作推进有参照,从而实现由单一的知识灌输向启迪思想、提升能力的培训方式转变。

1.4强化学风建设

在村(社区)干部培训中,党校认真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和《重庆市干部教育培训学风建设“十不准”》的相关文件精神,从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程序和强化干部培训学风建设入手,在多个工作层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积极构筑齐抓共管的培训新格局。一是请假制度。要求学员请假不超过培训时间的1/7,且履行书面手续,请假超过1/7的全部补课。二是课堂纪律。要求做到“三不”,不抽烟、不接听电话、不随意走动。三是考勤制度。实行学员定位、全程考勤、电子屏公示。四是考试制度。进行以授课内容为主的结业考试,促使学员认真听讲,认真自做笔记。五是双反馈制度。将学员考勤情况和考试成绩及在校表现情况向组织人事部门及学员单位进行反馈,便于单位考评和使用。

2初步成效

2.1学员素质不断增强

一是理论指引深入头脑。通过培训,大多数村(社区)干部改变了原来对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状态,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回访中我们发现,一些村(社区)干部养成了理论学习习惯,如每周二在村办公室集中办公后再抽出一个小时,组织两委成员学习当前的理论热点,把理论学习变成常态,真正达到理论武装干部头脑的目的。二是执政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培训,实现了主管部门领导“手把手”地教村(社区)干部干实事,切实增强村(社区)干部的执政能力。如县发改委领导通过对当前政策的深度解读,增强了村(社区)干部们运用政策的能力;县办领导通过对群工系统的使用培训,增强了干部们的业务技能;县纪委领导通过对相关党纪法规的学习,增强了村(社区)干部们依法行政的能力。三是党性修养得到提升。通过培训,村(社区)干部提升了党性修养,让“精神之钙”得到了充分补充,并将这种修养体现到了工作实践中。如在开县“8・11”和“9・1”洪灾中,村(社区)干部带领群众全力抗洪抢险,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头作用,让党性培训效果得到充分展示。四是知识框架得以拓展。通过培训,特别对一些基本常识的学习,拓展了村(社区)干部的知识范围。培训结束后,许多村(社区)干部将学到的一些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2.2工作作风更加务实

村(社区)干部是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具体执行者,在群众心里代表的是共产党的形象。近些年来,一些村(社区)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培训中,我们以加强作风建设为重点,针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结合县委“基层干部办事不公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宣传和要求。培训后,在回访中我们发现,村(社区)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义和镇为促进村(社区)干部公正办事,在村(社区)设置LED公示栏,将项目资金等情况及时全时公示,并用相机存照,做到了真公开、真公平,让群众心明气顺;南门镇各村(社区)通过重点办事流程上墙公示等做法,让群众少跑路,办事更快捷。

3启示

3.1培训分类是前提

分类培训主要基于村(社区)干部的实际:一是村(社区)干部量大规模大,我县有519个村(社区),干部2700多人;二是村(社区)干部层次复杂,文化层次有小学到大专,年龄结构有20岁到60多岁,农村工作经历有刚起步到30多年的老村干,各方面的差距都比较大;三是村(社区)干部的岗位工作届期内相对“专业”,对应的县级部门相对固定,如计生专干对应人口与计生委,综治专干对应政法委等等,各分管部门都需要做“专业”培训,因此让这些部门来牵头,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四是牵头部门也就是县级分管部门可以增进了解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状况和业务水平,便于有针对性地完善业务知识培训、工作方法的改进,提高其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培训分类给我们的启示是,便于村(社区)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有利于其工作的开展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分管部门的责任落实。

3.2设置内容是关键

提升村(社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要突出村(社区)干部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工作思路,结合干部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一是要体现党校特色来设置内容,围绕“理论武装、党性修养、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四个方面来设置内容。二是要体现干部培养目的来设置内容,积极提升村(社区)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组织领导素质和能力素质。三是要针对干部自身实际设置内容,强调按需施教,力求培训方法有效果、培训方式有吸引力,切实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的设置给我们的启示是,党校培训的特色不能丢,干部进党校的目的不能忘,内容设置有针对性则培训效果就有实效性。

3.3坚守制度是保证

提升村(社区)培训的针对性,需要构建和完善一整套制度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应涵盖三个层次:一是训前坚持学员需求调研制度,做到凡培训前必须有对学员的需求进行调研,且成为常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组织培训意图是什么、学员学习为什么、教员施教怎么做、培训方式方法用什么等系列问题;二是训中坚持严格的考核考勤制度,做到学情公开、过得硬,解决学员自觉学、自觉考的问题,杜绝学员进党校就是交朋结友、就是休息等错误思想;三是训后坚持将学情、学绩纳入村(社区)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制度,做到勤学有奖、有任用,解决学不学一个样、学得好坏一个样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制度的坚守,来保证培训效果真正落到实处。坚守制度给我们的启示是,训前需求调研成常态培训就有针对性,训中严格考核成常态培训就有严肃性,训后效果运用成常态培训就有激励性。

上一篇:让细节慢慢飞 下一篇:提升网店美工人才培养质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