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构建活力数学课堂

时间:2022-08-07 11:02:26

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构建活力数学课堂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活力,课堂是有生命的,只有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的迸发,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陶行知说:生活既教育。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无论是陶行知还是杜威,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课堂中有真正的生活,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着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应关注学生主体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生命的活力。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及体会简要谈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主体;生命;活力

一、尊重生命需求,变“苦”为“乐”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需求,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愉快地发展自己,快乐地学习,使他们由于思考、创造、收获而充满着快乐;使学生把学习当做一趟有趣的发现之旅,不断地发现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进行一番“打造”,要善于组合有趣味的教学信息,把它引进课堂,给学生以兴趣和吸引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笔者在教授函数的图像这一小节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图像这一抽象的知识点,本人引入了学生很熟悉的“乌鸦喝水”这一小故事,学生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立刻兴趣盎然,个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听起来。笔者首先请一学生叙述了这一故事,然后将故事情节稍加修改并且很自然地赋予时间t为自变量,瓶中的水位为因变量y,提问学生:从乌鸦看到瓶子开始,到喝水结束,这一过程中,你能将y与t的大致图像画出来吗?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个个开动脑筋,跃跃欲试,很主动地拿起笔画了起来…,将抽象的函数图像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结合起来,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课堂也焕发了活力。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深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故事化、形象化,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课堂自然活力四射。

二、营造民主氛围,持“情”教“学”

师生情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情感基础,只有拥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充满爱的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的眼神带给学生,充分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课堂上教师充分使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形成激励的氛围,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到有收获、有希望、有信心。教师要通过语言、神态、手势等方式传递情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耐心的鼓励,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收获喜悦,增强自信心;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宽容地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之处并且改正;当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观点时,教师应努力寻找出其中正确、合理的观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学生取得些许进步时,教师应给予热情的发自肺腑的赞扬。在与学生的传情感染中,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积极主动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这样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才敢于插嘴,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延展,课堂教学也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仍有一些教师自我感觉“师道尊严”,在学生面前,课堂之上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神态,学生在这样的教师面前非常小心谨慎,生怕自己犯错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很难想像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之下的课堂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联系实际生活,由“近”到“远”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备课,把理性的数学概念、规律、定理、公理、公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和学生的已有的生活常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努力展现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借助于生活实际来理解数学概念,感悟数学思想、领会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才是生动的数学,这样的数学问题才能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感觉亲切,容易产生共鸣,更易于学生接受。笔者上过一节公开课《线段、射线和直线》,直线、射线和线段是三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三个概念,笔者做了这样的由“近”到“远”的处理方式。(以下以线段为例)首先在带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具有“线段形象”的事物(近,生活中的,触手可及的具体事物);学生找了很多:铅笔、筷子、日光灯管…,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共同点:这些事物是不是都是笔直的?它们的长度可否度量?它们有几个“头”?它们有没有宽度和厚度?这样一来,学生对线段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线段的特征(远,上升到理论的抽象的数学概念):笔直的,没有宽度,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线段这一概念,还带领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这一思维过程。不仅授之“鱼”,更授之“渔”。

四、重视动态生成,以“学”定“教”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动态地综合生成的过程。一节课的精彩之处应更多地来源于其动态生成性,教师的备课仅仅是教师的一种“一厢情愿”的预设,而课堂上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往往不以教师的预设为转移,即课堂上即兴发生的非预期的“突况”不是都能在备课的时候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步步推进及发展方向更多地由师生之间的情感的双向反馈、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所决定。教师应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随时调控课堂教学,时时刻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情况”,特别珍视学生思维的亮点,因势利导,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切莫因为担心学生不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而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笔者能非常熟练地使用一些动态数学软件并也已将这些软件带进课堂,带领学生利用这些动态软件探索数学知识(如几何画板、GeoGebra)。这些软件的最大特点是在运动中能保持设定的数学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变性。很多时候,当笔者带领学生用这些软件探索出一个数学知识点以后,学生会很自然进行拓展,禁不住地追问和插嘴:如果改变一些条件,结论是否仍然成立或者出现怎样的情况?每次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笔者立刻演示,以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成立!更为可喜的是,这已成为一种常态。尽管这样的常态会耗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会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是笔者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学生的生命被点燃的这一刻,此时此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和提升,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囿于教师固有的思维模式,并且发展了探索的精神,收获了更多的精彩。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是这些鲜活生命的集合,教师要做的应是将这些生命点燃,迸发生命的活力,释放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3]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在新课改环境下初中数学作业新设想 下一篇: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