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农业的“中耕保墒”

时间:2022-08-07 08:55:03

中国古典农业的“中耕保墒”

在中国北方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作物年需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年降水量却只有600毫米以下,甚至200毫米以下,而且降水的季节分布极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在社会尚不具备能力组织大规模灌溉的古代中国,为解决这种十分尖锐的供水、需水矛盾,劳动人民发明了以“保墒”为核心的耕作体制。

“墒”,指的是土壤水分,即瑞典国际水研究中心专家马林・福尔肯马克提出的“绿水”概念。福尔肯马克说,“绿水”对干旱地区的水安全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需要重视“绿水”管理,致力于土壤保持以及更有效地保护干旱期的农作物,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福尔肯马克说,世界上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蓄水层中的“蓝水”只占世界淡水资源的40%,在干旱地区就更少。要解决干旱地区的水危机就要管理好“绿水”:使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去并能被植物根吸收,从而使土壤保持充足的水分。

保墒,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称为“务泽”,就是“经营水分”。所谓经营水分,就是通过深耕、细耙、勤锄等手段来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让水分尽可能多地来满足作物有效蒸腾。

“锄禾日当午”这句话童孺皆知,为什么农民要冒着炎炎烈日一遍又一遍地锄禾不止?通俗的回答是“除草”。

事实上,除草只是较为浅显的原因之一,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齐民要术》中就特别强调:“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辍”;就是说,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下去。近代土壤学揭示,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从而“保墒”。

松土保墒,一般在雨后或者浇水后土壤表面干燥到不泥泞时进行,用锄头在土壤表面松出10厘米左右厚的“暄土”。暄土不会开裂,暄土层与下层之间的毛细管也被切断了,不能再从下层获得水分,因此会迅速干燥成无水分可供蒸发的“被子”,把下层水分牢牢地“捂”在土壤中。中国最早的农学论文《吕氏春秋・任地》论述道:“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意思是:锄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土壤干旱,具体做法是把土壤弄脂腻、疏松。农谚“锄板底下有水”“锄头自有三寸泽”就是对松土保墒功能的总结。

松土保墒,又被现代农业学称作“暄土覆盖法”。覆盖,也是防止一切水分无效蒸发的最有效途径。分布在中国甘肃、青海等地区的“砂田”就使用卵石覆盖地表来保墒蓄水,竟然也能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中生产出西瓜、蔬菜等高耗水产品。正宗“白兰瓜”,就出产于砂田。毫无疑问,和石片覆盖、秸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相比,“暄土覆盖”具有“同质覆盖”的无比优越性。

松土保墒的原理又和枪支等精密钢铁制件的“发蓝”工艺有点类似。发蓝就是“以氧制氧”:让金属表面迅速氧化成致密的四氧化三铁薄膜,保护下层不再被继续氧化 。松土保墒则是以“表层干燥化”来防止“深层干燥化”。“深耕”,就是逐年加深耕作层厚度,打破常年耕作踩踏形成的坚实“犁底层”。可以减小作物根系下扎阻力,扩大作物的水、肥空间。同时,深耕可将下层“死土”翻起,熟化其结构,风化其养分,提高土壤的耕作性能、保水性能和肥力。而且深耕还可加强雨季吸纳降水,以供作物旱季消耗,可称为“深耕蓄墒”。松土除了保墒、刈草外,还可提高地温;因为蒸发消耗热量,减少蒸发就积累热量。农谚说的“多锄地发暖,勤锄地不板”就是这个道理。

北魏时贾思勰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进一步把耕作体系发展为“耕-耙-耱-压-锄”,标志着中国以“保水”为核心的古典耕作体制的成熟和完善。“耙”是用铁齿将犁耕翻起的土块切碎,兼有减小播种阻力和松土保墒的目的;“耱”是无齿耙,着重于将地表拖细碎、平整;“压”是通过碾压或拍打的方式将耕、播、锄造成的坷垃支翘压实。在《齐民要术》体系中,“耱”“压”“锄”都以保墒为直接目的。

直至今日,耙耱振压保墒技术仍然是中国干旱缺水地区春季最重要的防旱抗旱措施。结合春季翻耕,采用圆盘耙、振压器、钉齿耙耱等机具,通过耙、耱、压等一整套有效措施,改善耕层结构,更好地纳蓄雨水,减少水分蒸发,为作物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一个水、肥、气、热相协调的土壤环境。

耙耱保墒主要在早春解冻土壤返浆期间进行。一般在土壤解冻达3~4厘米深,昼消夜冻时,顶凌耙地。也可在播种前进行耙耱作业,以破除板结,使表层疏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通透性,提高地温,有利于农作物适时播种和出苗。

振压最佳时期为压后表层出现一层很薄的碎干细土时为宜,土壤过干或过湿都不宜采用。通过耙耱振压使地块达到齐、松、平、墒、净、碎等要求,土层形成上虚下实,虚土层厚5厘米的“汤土”为宜。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古典农业又被称为“中耕农业”。中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独有特征;特别是锄头,作为中国古典农业的标志,是镰刀和犁铧不可超越的。锄头,保住了水分,还抑制了盐碱化。盐碱源于水的无效蒸发,杜绝水的无效蒸发,也就杜绝了盐碱化。

“中耕保墒”体制之所以单独在中国形成,除了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的气候背景迫使华夏先农去探索、实践这条道路外,还得益于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普及的条播(耧播)技术――整齐、有间隔的分行栽培,使得中耕成为可能。而欧洲在17世纪前都还是手工撒播,杂乱无序的植株间根本就没有人的立足之地和下锄空间;到18世纪欧洲才普遍采用条播技术。直到1731年,农技推广家杰思罗・塔尔还在努力劝说欧洲农民采用他的“马拉锄地法”。当宋代中国已经成功地将北方古典农耕技术移植于南方改革为江南“稻作体系”,取得平均亩产量343斤的成就时,欧洲作物的亩产才约合76斤。

中国古典农业对水采取“保”的态度,其实是落后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社会形态面对干旱环境的被迫选择。“保”,只可能减少水的损失,却不能根本解决降水过少带来的问题。

上一篇:塞上的一颗珍珠 下一篇:我成了孔西西的保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