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价格,提,还是不提?

时间:2022-08-07 08:21:04

报纸价格,提,还是不提?

提价还是不提价,这是摆在报社面前最迫切的问题!

广东记协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南方日报》原社长范以锦说:“在新一轮的洗牌中,依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竞争力太弱的报纸无论提价与否,都有可能出局!”(《今传媒》2008年09月号)这太玄了,尤其是广东的地市报。

随着纸张价格高涨,甚至会继续涨的情况下,不少报社都在考虑提价的问题,据说北京已经带头涨价,可能会带动全国的涨价。广东地市报提出提价的已经有《韶关日报》,据其社长黄松华介绍,他们表面是提价,实质上不是提价,是恢复原价。原来,《韶关日报》的周六、周日分别出四个版,订价中每周只收五天钱,现在准备收七天的钱。而《中山商报》的老总秦志怀说,《中山日报》和《中山商报》都提价,商报提80%。看来提价大势所趋。且慢,问题更为严峻的是,位于广州地区的报纸却不打算提价,那就给广东的地市报泼了冷水。这怎么竞争啊?

《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三巨头及其子报,横扫广东报业,他们三家在激战中,把战火烧到全省各地,任何一家的虾兵蟹将对地市报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侵略”,尤其是珠三角的地方报纸,更是在炮火中寻求墙角躲避他们的明争暗夺及相互残杀带来的流弹和弹片,谁不小心就会被正面攻击或者流弹打中。几家报业巨头们凭借的是什么?除了强大的政治后盾、优质的传媒武器、高效的雄兵强将,杀伤力强的还有便宜的重磅炸药――报纸的价格。一大叠《广州日报》,卖的是一块钱,可是,读者把它当成废纸卖出去的时候,可以回收几毛钱!那么多的资讯,就仅仅几毛钱,地市报怎么能比得上?好了,他们三个和《深圳特区报》共四大集团,在关键时刻,却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高姿态神情,讨好广大读者,说我们顶着纸张涨价报纸不提价,而众多地市报只能在未来的寒风中瑟瑟自忖:提,还是不提?

提吧,人家十几版甚至二十多个版,才一块钱,你不外就是几个版,多的十二个版,少的才四个版,读者不骂死才怪。不提,纸张继续上涨,成本加重,本来就难以维持或者难以发展,纸价高扬束缚了自身的手脚,未曾上阵已经乱了手脚。

我们知道,报纸是世界上唯独可以低于成本价出售的商品。其他商品低于成本价出售就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报纸不会啊。因为报纸出售的不是报纸本身,而是报纸提供给企业的宣传版面。报纸本身就相当于报社广告经营的宣传品,就像企业自己印发的宣传单一样。报社就靠报纸质量引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来吸取广告的。也就是说,报纸办得好,发行量大,读者多,影响力强,企业就来投放广告。广告多了,报纸价格低点,完全正常。

但是,目前不少地市报的广告本来就低迷,想通过广告来养活报纸负担很重。如果纸张继续高涨,报纸成本大了,有可能广告收入无法维持报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范社长说的“出局”。

《南方周末》的发行为报业发展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宁可少要一点广告,也要从发行中赚回来,所以他们把价格提高到三块钱。据介绍,当时《南方周末》面临着的是广告的诱惑和恐吓。有企业来报社联系,自称要投放多少广告,条件是《南方周末》不要在报上批评他们。答应还是不答应?答应了,《南方周末》就失去原本的品位,广告费等于“封口费”。不答应,广告市场可能会越来越少。由于《南方周末》的读者有个固定人群,他们也承受得了一年一百多元的付出,报纸不用做广告靠发行就能赚钱了。当然,广告还是要赚的;发行上他们也有其他奇招,而价格高是一个标志。

那么地市报能否像《南方周末》那样大幅度提价来为广告收入分忧呢?有条件但要承受很大的怨声和压力。人家《南方周末》是个强势媒体,钱多、人精、力大,可以外派记者去采访,广东有多少地市报有能力派记者针对某项新闻明察暗访呢?有的地市报连下一顿的饭在哪里还不知道,怎么能养活外派记者呢?另外,《南方周末》是《南方日报》子报(现在时髦叫法是南方报业集团子报,好像报业集团比《南方日报》好听),而地市报――我们平常说的地市报一般指地市党委机关报――是机关报,办得好与办不好,老总都面临着轮岗。效益差被换掉是正常的,效益好其他行局领导垂涎也不是不正常。更让读者不满意的是地市报质量和可读性,尤其是舆论监督不到位。你想到位很难,批评某件事,一定涉及某个行局和某个分管领导。小地方,抬头不见低头见,劝阻、利诱、威胁、警告接踵而来,其后果可想而知。

某次有位地市报老总跟我说,市委要求他们办成大报一样。我就说,你就向市委提出要求,最起码是放开舆论批评。他答,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你们就无法和《南方都市报》比了。他们来你们这里这挖点那挖点,你们不敢刊登,读者当然要看他们的报纸了。尤其是你们也搞收支两条线,报社很难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报社经营收入是商业行为,而收支两条线是对行政事业指令性收费而言的,怎能相提并论呢?

有一年――好在只有一年,上级下发了一个让地市报自掌嘴巴的文件。该文件要求,除了《人民日报》《求是》《南方日报》,其他报刊均不得摊派强迫征订,所有地市报都要在同一天刊登这个文件。这不是要地市党委机关报拿把匕首往自己心里插?登,影响自己的发行量;不登,违反新闻纪律!毕竟,报社老总都是党性强的人,最终是纪律战胜了匕首。害得发行部门和县、镇宣传部门老是打电话质问报社,你分了任务给我们,又在报纸上说不能下派任务,叫我们如何去搞征订啊!加上地市报和其他行业不同,其他行业中央和省会下个红头文件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而报纸没有。什么义务教育、扫盲、危房改造、普及高中教育、改造危堤、修建公路、广播电视普及面、计划生育、医疗保险、病床等等,限时完成,资金上面拨点儿、地方筹点儿、社会集点儿,三五年就完成了。而报纸尤其是地市报,中央和省有哪个文件要求地市报到某一年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地市报有点像企业一样(某些企业还是政府要大力支持的),而新闻出版部门就像工商局一样,发张牌照给你,要死要活是你的事,但千万不能给我捅娄子,否则就吊销你的牌照。

难啊,正如范以锦说的,提也出局,不提也出局。

但是,按照目前的体制,不提,也要订,也有人订;提,也要订,也有人订。作为地市党委机关报,虽然是弱势群体,但总比印内部简报好。出局的一定不是报纸,而是党报的负责人,你当不了,别人会当。

下一年度征订已经开始,提不提,自己把握。没有人会可怜你的。

提价还是不提价,这是摆在报社面前最迫切的问题!

广东记协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南方日报》原社长范以锦说:“在新一轮的洗牌中,依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竞争力太弱的报纸无论提价与否,都有可能出局!”(《今传媒》2008年09月号)这太玄了,尤其是广东的地市报。

随着纸张价格高涨,甚至会继续涨的情况下,不少报社都在考虑提价的问题,据说北京已经带头涨价,可能会带动全国的涨价。广东地市报提出提价的已经有《韶关日报》,据其社长黄松华介绍,他们表面是提价,实质上不是提价,是恢复原价。原来,《韶关日报》的周六、周日分别出四个版,订价中每周只收五天钱,现在准备收七天的钱。而《中山商报》的老总秦志怀说,《中山日报》和《中山商报》都提价,商报提80%。看来提价大势所趋。且慢,问题更为严峻的是,位于广州地区的报纸却不打算提价,那就给广东的地市报泼了冷水。这怎么竞争啊?

《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三巨头及其子报,横扫广东报业,他们三家在激战中,把战火烧到全省各地,任何一家的虾兵蟹将对地市报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侵略”,尤其是珠三角的地方报纸,更是在炮火中寻求墙角躲避他们的明争暗夺及相互残杀带来的流弹和弹片,谁不小心就会被正面攻击或者流弹打中。几家报业巨头们凭借的是什么?除了强大的政治后盾、优质的传媒武器、高效的雄兵强将,杀伤力强的还有便宜的重磅炸药――报纸的价格。一大叠《广州日报》,卖的是一块钱,可是,读者把它当成废纸卖出去的时候,可以回收几毛钱!那么多的资讯,就仅仅几毛钱,地市报怎么能比得上?好了,他们三个和《深圳特区报》共四大集团,在关键时刻,却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高姿态神情,讨好广大读者,说我们顶着纸张涨价报纸不提价,而众多地市报只能在未来的寒风中瑟瑟自忖:提,还是不提?

提吧,人家十几版甚至二十多个版,才一块钱,你不外就是几个版,多的十二个版,少的才四个版,读者不骂死才怪。不提,纸张继续上涨,成本加重,本来就难以维持或者难以发展,纸价高扬束缚了自身的手脚,未曾上阵已经乱了手脚。

我们知道,报纸是世界上唯独可以低于成本价出售的商品。其他商品低于成本价出售就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报纸不会啊。因为报纸出售的不是报纸本身,而是报纸提供给企业的宣传版面。报纸本身就相当于报社广告经营的宣传品,就像企业自己印发的宣传单一样。报社就靠报纸质量引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来吸取广告的。也就是说,报纸办得好,发行量大,读者多,影响力强,企业就来投放广告。广告多了,报纸价格低点,完全正常。

但是,目前不少地市报的广告本来就低迷,想通过广告来养活报纸负担很重。如果纸张继续高涨,报纸成本大了,有可能广告收入无法维持报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范社长说的“出局”。

《南方周末》的发行为报业发展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宁可少要一点广告,也要从发行中赚回来,所以他们把价格提高到三块钱。据介绍,当时《南方周末》面临着的是广告的诱惑和恐吓。有企业来报社联系,自称要投放多少广告,条件是《南方周末》不要在报上批评他们。答应还是不答应?答应了,《南方周末》就失去原本的品位,广告费等于“封口费”。不答应,广告市场可能会越来越少。由于《南方周末》的读者有个固定人群,他们也承受得了一年一百多元的付出,报纸不用做广告靠发行就能赚钱了。当然,广告还是要赚的;发行上他们也有其他奇招,而价格高是一个标志。

那么地市报能否像《南方周末》那样大幅度提价来为广告收入分忧呢?有条件但要承受很大的怨声和压力。人家《南方周末》是个强势媒体,钱多、人精、力大,可以外派记者去采访,广东有多少地市报有能力派记者针对某项新闻明察暗访呢?有的地市报连下一顿的饭在哪里还不知道,怎么能养活外派记者呢?另外,《南方周末》是《南方日报》子报(现在时髦叫法是南方报业集团子报,好像报业集团比《南方日报》好听),而地市报――我们平常说的地市报一般指地市党委机关报――是机关报,办得好与办不好,老总都面临着轮岗。效益差被换掉是正常的,效益好其他行局领导垂涎也不是不正常。更让读者不满意的是地市报质量和可读性,尤其是舆论监督不到位。你想到位很难,批评某件事,一定涉及某个行局和某个分管领导。小地方,抬头不见低头见,劝阻、利诱、威胁、警告接踵而来,其后果可想而知。

某次有位地市报老总跟我说,市委要求他们办成大报一样。我就说,你就向市委提出要求,最起码是放开舆论批评。他答,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你们就无法和《南方都市报》比了。他们来你们这里这挖点那挖点,你们不敢刊登,读者当然要看他们的报纸了。尤其是你们也搞收支两条线,报社很难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报社经营收入是商业行为,而收支两条线是对行政事业指令性收费而言的,怎能相提并论呢?

有一年――好在只有一年,上级下发了一个让地市报自掌嘴巴的文件。该文件要求,除了《人民日报》《求是》《南方日报》,其他报刊均不得摊派强迫征订,所有地市报都要在同一天刊登这个文件。这不是要地市党委机关报拿把匕首往自己心里插?登,影响自己的发行量;不登,违反新闻纪律!毕竟,报社老总都是党性强的人,最终是纪律战胜了匕首。害得发行部门和县、镇宣传部门老是打电话质问报社,你分了任务给我们,又在报纸上说不能下派任务,叫我们如何去搞征订啊!加上地市报和其他行业不同,其他行业中央和省会下个红头文件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而报纸没有。什么义务教育、扫盲、危房改造、普及高中教育、改造危堤、修建公路、广播电视普及面、计划生育、医疗保险、病床等等,限时完成,资金上面拨点儿、地方筹点儿、社会集点儿,三五年就完成了。而报纸尤其是地市报,中央和省有哪个文件要求地市报到某一年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地市报有点像企业一样(某些企业还是政府要大力支持的),而新闻出版部门就像工商局一样,发张牌照给你,要死要活是你的事,但千万不能给我捅娄子,否则就吊销你的牌照。

难啊,正如范以锦说的,提也出局,不提也出局。

但是,按照目前的体制,不提,也要订,也有人订;提,也要订,也有人订。作为地市党委机关报,虽然是弱势群体,但总比印内部简报好。出局的一定不是报纸,而是党报的负责人,你当不了,别人会当。

下一年度征订已经开始,提不提,自己把握。没有人会可怜你的。

上一篇:CCTV-5的广告传播价值分析 下一篇:浅析5·12地震报道中灾区人民形象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