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定义与元素简论

时间:2022-08-07 04:04:43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定义与元素简论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媒介环境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形态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程序软件”的性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本文认为,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也即由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

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或曰编码构成了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从理论上说,有多少种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或编码方式,就会有多少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从元素的角度来分析,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方式一样,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创新方式亦有三种:“第一种是新元素,旧组合、旧编码;第二种是旧元素,新组合、新编码;第三种是新元素,新组合、新编码。”[1]不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元素相互交叉,互为文本,这又成为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展和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潮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正从“内容为王”的时代进入“元素为王”的时代。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媒体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在作为传播者的电视新闻媒体希望传播的信息和作为接受者的电视观众愿意接受的信息中寻找到的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规律的可复制的“程序软件”或设计模版,进而把某些电视新闻节目元素固化到某种结构之中,使得任何其他电视媒体都可以据此复制出相同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设计者能否根据节目的形态特色,利用核心元素搭建整体节目结构,再用其他相关元素对节目结构进行微调和润色,是影响节目形态品质的重要因素。

人们形象地把节目形态解释为一份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而开具的处方,这份处方中包含了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所有的概念和创意,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在世界各地使用。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往往包含制作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所需涉及的所有元素,这样,全球各地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就可以基于本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将这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本土化,作为本地新闻节目播出。在国外,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意要经过多次测试、试播环节并在商业播出中取得成功之后,才能最终成为可以在电视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精神产品。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具有可复制性、限定性和流动性三个基本特质。

一般说来,在经过一系列测试和实际播出之后,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异地复制之后往往也能够获得成功。对成功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购买和移植已经成为普遍的市场操作行为。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限定性是形成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重要前提,没有限定性就没有电视新闻节目相对固定的形态特征。从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形态的限定性在逐渐增强,这是电视新闻节目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是媒体在激烈竞争时代的选择。

虽然具有可复制性和限定性,但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既有形态在改变着,亚形态在衍生着,新的形态在形成着。“在某些时候那些看起来‘标准的’、‘可接受的’和‘常规的’东西,几年以后就会变得陈腐、过时,不再能被接受。”[2]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可复制性、限定性和流动性是通过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电视新闻节目元素的选择等手段具体实现的。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具有形态意义。有些电视新闻节目刚一诞生可能就意味着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的诞生;而那些模仿复制的电视新闻节目只是增加了同形态节目的数量而已;至于那些粗制滥造的电视新闻节目,则对同形态节目的良性发展构成严重危害。先进的形态设计本身就是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经验和创意的精华所在。

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在各种与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和研讨相关的场合中出现率越来越高。这是合乎逻辑的现象,因为电视新闻节目是一种高度形态化的电视节目,只有极少数一次性节目会偶尔不在已确立的一般形态族群之内。而每一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既有其优长,亦有其不足,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通常要对多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综合使用。譬如,电视民生新闻做得较好的《南京零距离》栏目就综合运用了各种节目形态:有长消息、短消息,也有小型新闻调查、小型新闻专题、小型新闻访谈、微型新闻纪录片和微型新闻现场直播,还有形式简洁但切实有用的服务性新闻信息。正是因为形态多样,所以各个领域的事件,各个体裁的新闻,各种性质的资讯,都可以作为新闻进行传播,为观众提供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信息,将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形象性、贴近性、服务性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

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元素

电视新闻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基本单元,是承载电视新闻信息的载体。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元素包括题材元素、叙事元素、新闻元素和视听元素四大类。

1.题材元素

电视新闻节目的题材既是指报道的具体题目范围,又是指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电视新闻节目的题材元素可细化为经济题材、政治题材、文化题材、社会题材、生态题材等子元素。

在具体操作上,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选择题材上应遵循有用的信息、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个性三个标准:有用的信息是指信息作为不确定性程度减少的量,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应力求传播观众欲知又未知的信息,或他们虽已知道一些,但对事物真正的质的认识又不确知的信息;丰富的情感是指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不只是单纯叙述事实,其魅力也在于以报道中的浓郁的情感来激发观众的情感,从而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视性,尤其在有一定长度的专题类新闻节目中,情感尤为可贵;鲜明的个性是指人是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元素,要通过人格化传播以人的气质、魅力等情感元素,使电视新闻节目以特有的魅力获得观众青睐,当摄像机镜头对准人的时候,要以人格化采访展示采访对象和采访者自身的个性、人格魅力,从而激发观众的思想参与。

2.叙事元素

叙事与人类历史共同产生,而且从一开始就是新闻与传播意义上的,即通过事件的叙述传递信息,求得生存和发展。“就新闻传播来说,‘叙事’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和各种体裁新闻的共同元素。”[3]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是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与此同时,新闻叙事还有助于预测未来。每一个新闻事件本身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是现实故事的一个部分,新闻叙事不仅仅告诉人们现实的情况,还有助于人们预测未来的发展。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元素包括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意义等七种子元素。在以受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这七种叙事元素的组合愈来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逻辑关系。具体表现在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主题事件化就是精心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所报道主题的载体,来勾勒、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事件故事化就是用故事来结构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故事人物化就指让新闻故事的主人公的形象立体起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为新闻的主题服务;人物个性化是指在新闻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用细节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

3.新闻元素

电视新闻元素包括以下时效性、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形象性、贴近性、互动性、综合性等八个子元素:时效性元素是指电视新闻节目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即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新闻节目才有传播效果,才有价值,具体体现在时新性和时宜性两个方面;真实性元素主要体现在事实真实、本质真实和表现真实等三个方面;新鲜性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第一首创、特色特点、奇趣反常等三个方面;重要性元素主要体现在重大时政活动、热门话题和焦点问题等三个方面;形象性元素主要体现在真实再现、典型细节和剪辑顺畅等三个方面;贴近性元素主要体现在利益上的贴近、地理上的贴近和心理上的贴近三个方面;互动性元素主要体现在接受认可、信息反馈、提供素材等三个方面;综合性元素主要体现在制作过程方面,即电视新闻节目需要采、摄、编、后期制作等多工种的相互配合。

上面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新闻元素分类剖析是为了叙述方便,实际工作中,这些要素都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要综合运用。

4.视听元素

电视是一种后来居上的集大成的大众新闻传播媒介,其新闻传播几乎采用了人类目前拥有的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载体。归纳起来,人们接收电视新闻节目主要依赖于听觉和视觉神经的结合,由此,本文将电视新闻节目的视听元素细分为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两大类。

视觉元素主要包括图像、动画、图画、字幕等子元素:图像是最重要的视觉元素,具有运动和连续的特点;动画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特殊的表现力,对于新闻节目中一些看不见、语言有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特别是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普知识方面的问题,用动画来表达,能收到清楚易懂的效果;图画,包括地图、图表等,是电视新闻节目常用的视觉元素,图画的适当运用,既能增强观众的感性认识,又能补充视觉形象的不足,加深对新闻内容的了解;字幕常用来弥补形象和声音语言的不足,主要分为标题字幕、提示字幕、满屏字幕、插播字幕等四种类型。

听觉元素主要包括解说词、同期声、音响、音乐等子元素:解说词一般指电视新闻节目播音或记者、主持人的现场报道,其新闻元素较齐全,文字结构也较完整,所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具有完整地传播新闻内容、拓展报道层次的作用;同期声是电视听觉元素中有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声画一体的角度来看,同期声是画面和人物语言同时出现,是一种复合形态,具有图像和声音的双重功能;音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到声音和响声,声源来自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地方,可进一步细以分成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枪炮音响、特制音响、模拟音响等;音乐是一种长于抒发感情,并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元素,虽然在主流电视新闻节目中,揭示主题大多是靠有声语言阐述完成,但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如果运用得当,确实能起到揭示并深化主题的作用。

注释:

[1] 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 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3] 方毅华:《关于构建广播电视新闻叙事学的设想》,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9期。

(作者系吉林省北方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编辑,博士)

上一篇:全民媒介教育:我们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互动――儿童节目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