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8-07 02:35:06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相关的数学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只是技术性工作,而提出问题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思维活动的更高境界。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其形成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培养与引导。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我认为:

一、 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

通过课改,教师们已经认识到以往的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与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师问生答,很少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我们往往是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事先都考虑到了,在上课时,我们总是一人说、问,全班学生听、答,这样做虽然也能促进学生思考,但学生的思维总是被动的思维,效果远不如学生自己主动提出的好。如低年级数学教学分类时,教材中明显的分类 是男的、女的,跳绳的、打球的。但在教学时,我并不是由我一人说了算,而是把权力下放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所以有的学生还发现了短头发的、长头发的,穿短衣的、穿长衣的……等分类方法,老师没想到的分类方法,而我们的孩子却发现了。看来,只有真正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要指导教学活动,但这是很多老师难以做到的。一方面是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单靠一个人的努力难度比较大。因此,学校应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坚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理念。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提问题的欲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老师既迷信又崇拜,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其思维活动总跳不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表白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开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提问题的情境。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出示“有一个长方体,用三种不同的切法,分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第一种切法切后表面积增加了70平方厘米;第二种切法切后表面积增加了56平方厘米;第三种切法切后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厘米。请 你算一算,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发,先想法求出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5厘米、7厘米,再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时学生都长出了一口气,终于解出来了。

就在这时,教师说话了:就这样结束了,没别的想法了!一句话把学生的思维又拉回来了,学生纷纷议论,释疑的心情迫不及待。此时,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三种切法增加的面积之和就是原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问”的欲望,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给学生的“问”创造良好的机会,便于学生质疑。

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学生的一点进步我们要及时的鼓励,提高他们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除了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问,如何问。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肤浅,难以涉及到有价值的内容,或提很多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也是一目了然,无须任何计算,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有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数出来,还有很多问题的答案不确定,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常问:“树上有多少树叶?”。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 教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生产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用到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了解、认识生活、生产,并从中提出问题,如“做某一物体的用料最省问题,造价问题”等等。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生从解题过程中提出问题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多思考、多从题目中提出问题,如在审题时可提出: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还少什么条件?要用哪些方面的知识或定理、公式来解?在解题时可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如何?根据条件可得出哪些式子?应该怎样解等问题。做完题后可提出:我检查结果了吗?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等问题。在教学伊始,学生可能没有这样提问的习惯,教师可先让学生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3、 教学生从对比中提出问题

对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可以加深印象,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问题”产生于“疑问”,“疑问”产生于“差异”,“差异”产生于“对比”。

数学的很多知识都具有相似性,可以用于对比,但对比效果的好坏也因人而异,它取决于提出的问题,只有善于从对比中寻找问题,抓住关键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等比数列性质时,先复习提问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再让学生对照等差数列的性质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从对比中,学生提出了“等比数列中奇数项或偶数项提出来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吗?”,“等比数列中等长的连续片段的和也是等比数列吗?”等问题,这位老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提问的信心,还使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来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励和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其次我们要精心设计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一见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就想参与,就想探究,从而为学生质疑问难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上一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