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苏富比春拍拍后分析

时间:2022-08-07 02:28:54

香港苏富比春拍拍后分析

2010年4月初,每年一度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大戏又准时上演了。时间安排依旧、地点选择依旧、场面盛大依旧、人头攒动依旧,可在内行人眼里,这次的大拍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与往年相比,出现了很多新的信息。这次苏富比春拍总计推出十个专场,总成交额达到175,841.03万元人民币,总成交率也达到87.19%,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从此次春拍可看出艺术品市场将持续向好,高端艺术品将成为投资收藏的必由之路。而拍场如股市,庄家的“出货”,“建仓”则决定了不同类型瓷器的不同行情。

文物艺术品抗打击能力强2叭O艺术品市场将持续向好

这次苏富比春拍总计推出“张宗宪收藏中国书画专拍”、“中国瓷器工艺品”、“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隽物凝思”、“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以及“中国书画”等共计十个专场,总成交额达到175,841.03万元人民币,总成交率也达到87.19%,是近几年来最高的。其中,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的成交额达到62,486.82万元人民币,成交率也达到73.13%,创近三年来最高纪录。从这些数据来看,目前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仍在蓬勃发展。由于中国的经济环境相对封闭,与欧美的经济状况并不相同,因此,金融海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能够重创欧美整个经济环境,却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较轻,这种状况从2008至2009年度中国经济仅轻度萎缩,而进入2009下半年以后即迅速强劲反弹是一致的。

笔者一直以来的观点就认为文物艺术品的抗打击能力是最强的,在08年金融海啸肆虐之际,笔者曾拟文表明自己观点:“文物艺术品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那就是所有的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都是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历史积淀的。从20世纪初期到21世纪初期,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欧洲经历了漫长的战后重建,亚洲新兴国家经历了金融风暴毁灭性的打击,可是文物艺术品的价值从来没有经历下滑。其实就在当下,国际上中国文物的价格仍在上升,就在2008年9月16日刚刚结束的纽约苏富比中国古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代康熙青花冰梅圆罐拍卖成交价就达15000美元,约十多万人民币,是三年前类似罐子价格的五倍以上;另一件29厘米高战国印文陶罐成交价达43750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万,是目前国内类似器物价格的十倍以上,这都说明真正专业的收藏者仍在‘入市’,仍在‘采购’,而这些行为是收藏理性的结果。这次市场的调整,所褪去的是过去几年间人为附加在文物艺术品身上的厚厚泡沫,所打破的是过去十年间人为形成的种种不平衡的市场状态,所重创的是希冀利用文物艺术品大发横财的投机资金。这种调整是必须的,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一旦调整完成,一旦市场回归正常,文物艺术品必将迎来下一个高潮。那么,是坐等?是观望?还是积极参与?那就要看个人的意识和决断!”(参阅2008年《收藏・拍卖》杂志11月刊)

今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个评述,可以发现这个结论是中肯的,艺术品市场持续向好,也将成为未来数年内不变的主旋律。艺术品投资收藏:必由之路――走向高端 必胜2-道――回归“文化”

2008年春季苏富比大拍结束,笔者也曾给《收藏・拍卖》杂志撰稿预计今后文物拍卖市场的动向,其中提到一条就是:“高端收藏品的成交相对稳定,价格将稳步攀升。”现在看来这个预测也是合适的,但是还不够大胆。看看今年苏富比春拍成交的细节,可以发现主要的数据都是由高端重头器物拉起来的。

“乾隆帝御宝题诗白玉圆玺”拍卖时,现场竞投气氛炽热,经过16口叫价后,最终由现场买家以8500万成功投得,加上买家佣金,成交价高达9586万港元,成绩彪炳,比2007年10月由香港苏富比创下之白玉世界拍卖纪录的4625万港元高逾一倍!这件器物刷新了白玉器拍卖之世界纪录,同时也刷新了御制玉玺之世界拍卖纪录。

还有件编号为1813的清十八世纪御制东珠朝珠,估价是8D0万至1200万港元,现场竞投气氛更加激烈紧凑,由第一口价5D0万港元开始,持续喊价约10分钟,经过61口叫价后,最终由一名电话投标者以6000万成功投得,加上买家佣金,成交价高达6786万港元,刷新御制珠宝之世界拍卖纪录。

过去十数年来,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主要是以短线行为为主导,由各级媒体的全力推波助澜,引发了“全民收藏”这样一股热潮。中国民间大多数的人是抱着一夜致富的心态参与到艺术品投资中来的。包括改革开放后最早走出国门去淘宝的这些企业家和商家,他们的动因是投资而不是收藏,他们的动力是商业而不是文化,而这正好与商业投资行为相对应。历来海外高端的买家是以文化行为来看待收藏的,他们的购买建立在艺术欣赏、文化认同之上,兼顾投资保值,是长线行为,而恰恰是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才能保障自己的投资。因此,从表面上看,走向高端是艺术品投资收藏的必由之路,价格稳步攀升甚至急剧拉升都是正常的,而从根本上看,回归“文化”才是艺术品投资收藏的必胜之道。

货源短缺:警惕拍卖场“触雷”事件增加

拍品的货源短缺其实已不是什么新闻,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货源短缺的结果无非两个,是价格必然上升,物以稀为贵;二是不和谐因素必然增加。价格拉升了,场面冲大了,人心挑动了,没货卖可万万不行,增加一点水分还是容易办到的。看看此次大拍,所谓的“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瓷器仅占不足半数的区区百余件,更大量的是各类杂件、玉器、漆器和景泰蓝。即使是瓷器,其中需索看品相报告的占了相当部分,更勿论一定数量云山雾罩的器件。

笔者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跟踪苏富比和佳士得,当时凡有瑕疵的器物都会在图录中给予注明,其数量也仅占总量的10%~15%左右,其后这个比例不断上升,目前已达到50%还多(由于中西方对于残损的概念不同,中国人认为有伤残的器物的比例比50%还要高出许多)。征集藏品困难是很多拍卖公司特别是未达到规模经营的二线公司目前共同的境遇,国内甚至有少数知名的拍卖公司因实在无法筹措足够的拍品而放弃举办瓷杂拍卖。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不和谐因素开始显身,首先是“以次充好”,很多原来无法进入大拍层次的器物也开始充斥其间:其次是“泥沙俱下”,一定数量的有争议的器物也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拍卖场上。而这样的状况只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未来的数年问,卖场“触雷”事件会大幅增加,这是必须提高万分警惕,严加防范的。出货与建仓:庄家玩转艺术品市场

“出货”与“建仓”是股市语言,但在艺术品投资上也一样适用。作为投资对象,艺术品与股市一样也要考虑什么时候建仓,什么时候出货,如果能够把握庄家的动向,在庄家建仓的时候建仓,在庄家出货的时候跟着出货,获胜的把握自然就大了。那么,现在的艺术市场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次拍卖预展厅的一隅,有一个并不起眼的柜子,里面陈列着几件准备晚些时候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总部上拍的瓷器,笔者特别记录下来:

过去数年间,随便进入哪个卖场看看,即使是在欧洲一些很小城市里举办的拍卖会,亚洲面孔都占了相当数量,举牌的也大多是亚裔。目前国内业界常年参与世界各拍场的“职业杀手”不少于300余人,这还不算台湾、香港等地的古董商,而在他们后面做支撑的则是几大地方古董采购集团。其结果就是世界各地卖场上中国明清瓷器不断走高,价格攀升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并屡创天价,国内很多媒体以及业内人士也追随着这个趋势不断踱进。其实,从更深的层面上去探视,可以发现这恰恰是庄家在“拉高出货”,而在出明清瓷器这个“货”的同时,庄家正在建“高古瓷器”这个仓。

过去三年内,国内高古瓷器特别是唐宋瓷器交易价格正在悄悄地攀升:12厘米的建窑兔毫盏从07年的3000至5000元拉升至09年底的1万至2万元:建窑17厘米大碗从07年的3000至5000元拉升至目前的3万至4万元;04年一只8厘米高金钧窑三足炉内外带红斑的索价是1.5万至2万元,目前已达十数万元。把这些信息与上面的列表内容相比较一下,再结合本次拍卖会上两大热门元青花竟然双双流拍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窥视冰山之一角,察觉出庄家的动向。因此,在未来数年间,如果明清瓷器不再成为大型拍卖会的主角,屡创拍价新高的标的物不再是元青花或明清官窑,而换做是唐邢窑白瓷或宋官元哥,我们可不应感到惊讶,更不可因没有及时搭上庄家这辆豪华大巴而懊恼不已。

上一篇:第14届广州艺博会多措施吸引高端客户 下一篇:银光魅影的魔幻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