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的历史观

时间:2022-08-07 01:46:45

浅析康德的历史观

【摘 要】康德认为大自然是上帝的作品,而历史是人的作品。历史演变是有规律可行的,历史是大自然一幕隐蔽计划的实现。通过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历史将达致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并最终要达到永久和平状态。

【关键词】康德;历史观;隐蔽计划;对抗性;永久和平

在康德看来,自然是上帝的作品,历史是人的作品。历史是由具备主体性和目的性的人自由地创造的。历史演变是有规律可寻的,历史是大自然一幕隐蔽计划的实现。在历史的深处,存在着一种超历史的力量——天意,历史的规律性就是天意的呈现。作为哲学家的康德对具体的、个别的历史事实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普遍的历史观念”。个别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只是经验事实,而经验事实只有与普遍观念结合起来,历史的整体意义才能得到认识。

一、历史演进的目的

康德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隐蔽在历史背后的自然意图所支配,历史的发展演变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过程。表面看来,历史作为个人意志的表现的行为活动似乎是杂乱无章的,但实际上却为普遍的规律

所支配,是根据自然所预定的一种先验计划而进行的。人们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总是不知不觉地被历史规律所左右而引向一个他们自己所不知道所不认识的目标。这个计划就是历史演进有其自身的目的,其理性目标是实现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永久和平状态。

公民社会是一个人人享有高度自由的社会。只有在公民社会里,人类才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人类的自然禀赋才能得到全部发展。创立完美的宪法、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并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还必须依赖于国际联盟的建立。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国家,虽然在国内建立起了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但它在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上仍处于无政府状态。如果不在国与国之间建立起合法的对外关系,不建立旨在和平的国际联盟,国家之间就会各行其是,进而给彼此带来一系列冲突、战争和灾难,正因此,促使人们从中汲取了深刻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从而有了在彼此之间建立国际和平联盟的自觉意识。

康德相信历史进步论,认为人类历史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曲折后最终会达到和谐相处、幸福美满的永久和平的“千年福祉王国”。不少人认为康德的历史观过于乐观甚至是天真,黑格尔就批判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并反对建立康德式的国际联盟,但永久和平的目标在康德眼里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乌托邦。康德认为大自然的智慧,即“天意”,是某种冥冥之中起作用的最高智慧,通过人世间的恶和不幸,通过对人类粗暴无情的强制,使人受到严峻的改造,从而逐渐产生出善来。天意安排人类去努力追求一个既立足于自由原则,又立足于合法强制原则的社会状态。这种状态虽然实现起来困难重重,而且很遥远,但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历史活动正在一步步地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

二、历史演进的动力

18世纪欧洲的不少思想家都把理性视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康德没有否认这一点,但康德的独到之处是他着重强调了“非理性”在历史演进中的关键作用,把“非理性”因素看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动力。

卢梭因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导致人类道德的堕落而对历史持悲观的态度,历史在卢梭眼里是由善变恶的过程。与卢梭一样,康德对人性也比较悲观。但是,康德并不因为人性存在恶、历史从人性恶开始就把整个人类历史看着一个不断恶化的过程,他认为历史是“由恶变善”的过程。

人的善良本质不是像卢梭所想的那样是某种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只是一种发展的可能性,是在与人性的恶作斗争中,在无限的进步过程中才逐渐体现出来的。不是人性的善,恰恰是人性中的邪恶、傲慢、野心和贪婪这些非理性和不道德的因素,使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状态”走出来,进入了“社会状态”,从而开始了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康德把在历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非理性因素”,叫做人类的“对抗性”或“非社会性的社会性”,它推动着历史不断前进。人要发展自己的禀赋、超越自己,只有把自己置于社会中、使自己社会化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人又有逃离社会、是自己孤立于社会的倾向。人不希望受到社会的束缚,他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摆布一切,如此一来就与社会产生了冲突,并使自己成了他人自我发展的障碍和阻力。这种阻力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他去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力欲或贪婪心的驱使而促使他与同胞进行竞争,以为自己的存在争得一席之位。人类的这种非社会的社会性,给人从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提供了可能,倘若人性缺乏这种对抗性的恶,都像驯服的羊群那么温驯,人类就会永远生活在虽然能够彼此和睦相处、互亲互爱,但文明却未开化的田园牧歌状态中,人类的才智就会被埋没在其坯胎里。“个体的恶促进总体的善”是康德的一个著名观点。康德对单个的人性持悲观态度,但对人类的人性持乐观态度。从人类为了实现总体的善的角度看,单个人的恶恰恰是通向人类集体的善的必经之路。

康德主张的“个体的恶促进总体的善”的观点,是思想史上最深刻的历史观点之一,体现了他的深刻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这个观点是黑格尔“理性的狡计”的理论的直接来源,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的观点的来源。

三、总结

如果说康德在自然领域是在用先验哲学为自然立法的话,那么到了历史领域他就是在用先验哲学为历史立法。

康德的历史观不是通过研究具体的史实“论从史出”,而是用自己的先验观念去范导历史的发展。这种以先验哲学研究历史的做法,影响了黑格尔。黑格尔比康德走得更远,其研究更加远离具体丰富的历史事实,取而代之用自己构造的“理念”、“理性”和“自由”等主观概念去裁剪、架空客观历史了。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有深刻的批判,他们指出思辨历史哲学家的结论不是源自历史事实,而是把自己的概念强加于历史,带有强烈的先验唯心论色彩。

不过,历史哲学家比起专业史学家来说又有后者不可具备的优势。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主要是为了“求真”,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他们所从事的主要是历史的认识论问题,他们一般不会从整体的哲学视角去探讨历史是否存在规律、是否存在意义等历史本体论问题,后一问题就恰好留给历史哲学家去做了。康德认为历史是大自然一幕隐蔽的计划的实现,相信历史是进步的,让每个人觉得自己的积极有为不是像西绪福斯那样是在毫无结果地重复推石头,而是在以个人的活动逐渐促进人类总体善的实现,这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历史在总体上是有意义的,从而给创造历史的人以希望和催人奋进的力量。

康德丰富深邃的历史哲学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不朽地位。他的独特见解深刻地影响了后人的历史观念。尽管康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存在一些瑕疵,但这些是次要的、无关宏旨的,更无损于康德的伟大。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尔别出心裁地把康德的历史哲学著作誉之为他的“第四大批判”,是恰如其分的。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德)E·卡西尔.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J].吴国源,译.世界哲学,2006(3).

[3]杜仕菊.从自然目的到“人是目的”[J].浙江学刊,2011(2).

[4]廖芳玲.理想主义:难以超越的历史[J].浙江社会科学,2010(11).

[5]夏巍,傅永军.论康德的“普遍历史的理念”[J].理论学刊,2005(8).

上一篇:巧娘: 寺人亦动心佳丽否 下一篇: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