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深圳质量”视角下服务引领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8-07 12:57:03

创造“深圳质量”视角下服务引领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十二五”期间,深圳提出要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跨越。在此背景下,文章从“深圳质量”的时代内涵入手,阐述了构建服务引领型高职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并针对目前深圳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实行政校行企的协同创新,以期提高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关键词]深圳质量 高职教育 服务引领型

[作者简介]车洁(1978- ),女,江西南昌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与教学、高职教育研究。(广东 深圳 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适应‘深圳质量’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5C032,项目主持人:车洁)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26-02

一、“深圳质量”的时代内涵

“十二五”期间是深圳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深圳市政府率先在全国出台《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11―2013年)》(以下称总体方案),确立了深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提出要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创新。方案的提出标志着深圳从“速度时代”跨入了“质量时代”。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强化深圳的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对深圳而言,“深圳质量”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成为深圳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观念、制度和实践创新作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必须与作为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范畴的产业发展相适应。因此,深圳高职教育必须适应产业升级,主动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做创造“深圳质量”的支持者、推动者、服务者和引领者。

二、构建服务引领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创造“深圳质量”的必然选择

近十年,全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已向原有的劳动力输出地――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欠发达地区转移,南下深圳的人员越来越少。不少在深圳的企业连年遭受“招工难、留人难、年轻员工稳定难”的“三难”困扰。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深圳共有技能人才245万,其中高级技师44.8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的18.1%,比广东省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中级以上的技工已占到86%以上,而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深圳,中级工以上的比例还不到技工总数的20%,这严重制约了部分产业的发展。2012年第三季度,深圳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为94万人,劳动力市场需求量超过求职人数的1.35倍,原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更是超过了两倍。从深圳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职位对技术等级有明显的要求。这表明深圳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正在向人才技能化、技术应用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如何实现从吸引外来人才到培养本地人才的转化,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深圳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高职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其教学内容必须与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加之具有中专水平以上的技术工人谋求自身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建构与区域经济结构高度匹配的高职教育体系,就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目前,深圳市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仅3所,分别是市属公办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省属民办的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约3万余名。笔者以为,这样的办学规模与有1000多万常住人口、2000亿美元GDP规模的科技创新型城市极不匹配,与广州、宁波、青岛等同类城市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综合以上因素考虑,深圳要创造“深圳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打破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对深圳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必须高度重视对高技能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快构建与“深圳质量”相适应的服务引领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深圳特区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这是深圳当前和今后的战略选择。

三、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与企业协同创新,构建服务引领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构建与“深圳质量”内涵相适应、与深圳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引领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通过政府、学校、行业与企业的多方合力,共建校企合作创新管理平台。

如下图所示,在校企合作创新管理平台上,首先,政府作为创造“深圳质量”的主导者,可从宏观调控的视角,立足特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利用特区的立法优势,完善各项政策法规,改革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根本性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加快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制度建设,在机制上进一步探索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开高职教育社会办学限制,让各类高职院校在公平统一的竞争环境中迸发活力。此外,政府还应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高职教育资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比如在德国,政府的作用就是协调与立法,企业的培训行为主要由联邦一级的法律进行约束。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对培训企业的义务、培训者的资格、培训的组织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规定培训职业及其培训规则必须交由联邦各相关专业主管部门认可或撤销。职业院校的行为则在各州颁布的《学校法》内进行调整。在我国,2009年浙江省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使宁波市成为我国第一个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的城市,极大促进了当地高职教育的发展。

其次,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即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从微观主体视角,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优化专业结构、教学设计和课程布局,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高职院校在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借助行业和企业的实践优势,以来自企业实际的技术应用项目来支撑教学,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契合,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实现校企互动和科技创新,提高高职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力度。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使职业教育真正服务于人的职业发展需要,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用人的直接需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汽车与交通学院电子技术专业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与广东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结成联盟,于2011年首次对北斗车载导航终端机产品进行兼容性测试,并牵头组织浙江嘉兴佳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在北斗卫星导航芯片领域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公关。从教学效果来看,校企互动激发和推动科技创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的大样本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综合评价满意率超过95%,其中优良率达到91%。

最后,作为创造“深圳质量”的经济主体,企业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可借鉴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向学校提出人才订制的直接需求,在实习设备、实训基地、选派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接受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教师培训等方面,探索与高职院校产、学、研、岗合作的新模式。同时,企业还要积极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以技能培训、专业发展为目标的继续教育和以学历提升为目标的学历教育,并在经费、时间、待遇等各方面予以保障。

分析上述校企合作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达到了共赢。一方面,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受益者。校企合作为企业“一对一”量身定做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技能人才;学校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借助师资团队智力密集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研究和改进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使企业产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学校也从校企合作中受益。一是企业把人才培养业务外包给学校,使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提高学校的教学和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从而使教学成果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二是企业把部分科研项目委托给学校,与学校开展课题合作,促使学校参与企业和行业的问题研究,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实验室,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场域,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三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把岗位提供给在校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钻研技术、改进技术的习惯,使创新、改进和完善成为学生工作的潜在意识。反过来,校企合作形成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应用和转化,也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更新,引领了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深圳市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要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战略转变。构建服务型、引领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深圳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能够抢抓先机的、引领企业发展的高职教学和科研成果,提供一支数量充足、有创新思维、善于应用、适应性强、技术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是推动深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创造“深圳质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2]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

[3]王文槿,林仙福.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4]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J].教育研究,2012(7).

上一篇:工学结合视域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 下一篇:比较视域下对美国聋人高等艺术教育的分析和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