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08-07 11:02:34

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自己的生活情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教材的相应内容,赋予教材“生命”,同时也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写作者因情而发,读文章的人往往因情而动。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其接受,也是暂时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渗透情感教育。

一、深刻领悟课本内涵,彰显课本内容情感

语文课的最大优点就是以文会面,汉语赋予的每一节课中都会渗入各种各样的情感思想,作为教师只能深刻理解了各课的内容思想,才会正确表达每节课的真正内涵,将不会表达的无声课本转换成同学们脑海中一幅鲜活的图像内容,在这种思想寄托下,如果声情并茂,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在原有内容上,使学生们展开各种创新,将原有内容在各个同学们的不同理解中变得丰富多彩,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共收录了诗词四首,有1925年创作的《沁园春·长沙》、1929年创作的《采桑子·重阳》、1936年创作的《沁园春·雪》,以及1954年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无疑,这些诗词作品都是同志的代表作。同历史上其他的著名诗人相比,同志倾其一生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诗词创作的数量并不多,但存留下来的有限的诗词作品却件件是精品,奠定了他作为现代伟大诗人的历史地位。反复吟诵同志的诗词,笔者始终强烈地感受到,诗词堪称诗词美学集大成者。毛诗具有阳刚美、阴柔美,而最具震撼力的是贯穿他词作始终的崇高美。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作者以自然界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到人类社会的“谁主沉浮”,由景物到情理,由自然到社会,不仅让读者领略到诗情画意,而且将读者带入哲学思考的境界。霜秋的严酷肃杀与万类生命的活跃自由,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一种辩证对立的关系,即客观环境越险恶,主观竞争意识越强烈。自然界尚且如此,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呢!于是作者才有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寻思,“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回答,这里“用诗学和科学完全结合”的方法,将诗情和哲理达到和谐统一。

二、在课文内容思想上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是“文学”,更是“人学”。而“人学”必应注重情感的渲染与熏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一铁律。

教学心理学强调:只有被本真、丰厚的情感所渲染、包裹、渗透、熏陶时,课堂教学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注意和思考,才能使学生在久久的感动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得更多的力量,实现更多的生命灵动。而要在课堂上感动学生,教师必先感动自己。作为一个性情中人,我曾为文本中十里长街上万众送别总理时的情景而悲怆;曾帮文本中黄土高原上捶鼓的后生们而呐喊;曾被文本中娄山雄关“霜晨月”、红军指战员“从头越”的凄厉、壮烈场面而震撼;曾让文本中桂林山水间展现出的迷人风光而陶醉。这所有的悲怆、呐喊、震撼、陶醉等一经化为真情流露,并使之洋溢于课堂,学生受到的情绪感染、心灵感应及全程感动等也就不难如愿而行、如期而至。事实证明,语文课堂上这种种“情感”的挥洒与积淀,是语文教学中理当持守的紧要一环。当如此情感的挥洒、积淀与学生、文本、教学实现三合一的自然对接时,必能使课堂上显现出一种科学的厚度及艺术的张力。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大凡语文课,作为教师更要体验人生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排序越往后,课的痕迹越淡,境界越高。要步入“课无痕”,直至“无课”的最高境界,其有效的办法就是以情感酝酿预设、滋润生成,让情感成为串联起整堂课的一根红线。一旦这根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并能持续维系住全班同学,教师就能举重若轻驾驭课堂,恰如其分地推进教学;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低耗高效获得长进。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预设时,我会酝酿应有的情感,与文本唱和;课堂生成时,我会倾注应有的情感,使师生达到共鸣。唱和、共鸣中达成“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是我矢志推动“情感教学”风格不断向前走的主轴之一。把握内核、饱含情感的语言,往往只需几句话,就能把学生带进所要学习的语文境界;往往只用个把问题,就能让学生思绪万千、心潮翻涌;往往只需一番扼要点拨,就能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在课堂上演绎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天空,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情感因素,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单纯知识的教育变为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并能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激励,真正达到文与意的融合。

上一篇:企业微博内容书写实战 下一篇:小米营销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