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总经济价值的农用地影子价格测算

时间:2022-08-07 09:53:40

基于总经济价值的农用地影子价格测算

摘要:农用地影子价格应该包括机会成本和新增资源消耗两部分。文章通过分析现有农用地影子价格计算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资源价值论角度考虑的农用地机会成本确定法。基于总经济价值(Total Economic Value,TEV)的农用地机会成本应该包括边际产出、边际外部效益、边际社会效益、期权价值以及资源折耗价值。

关键词:农用地;影子价格;机会成本;总经济价值

一、引言

我国人口众多,农用地相对短缺,人均可耕地更少。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另外,随着城市化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农用地的现状更为严峻。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的安全要求,18亿亩的耕地面积不能突破是一种刚性的约束。因此,提高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势在必行。而在项目评价中正确地计算农用地的影子价格,正是农用地得到最优利用的前提和保证。但是我国目前的农用地影子价格计算方法一方面与市场化地价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没有全面考虑农用地的特性,从而难以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而准确的依据。因此,本文在研究了目前农用地影子价格计算的应用现状后,根据农用地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和耗竭性,提出了不同于现有方法的农用地总经济价值机会成本确定法。

二、我国农用地影子价格计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农用地的影子价格是指全面合理地反映农用地资源得到最优利用的价格,它反映了建设项目使用农用地资源而使社会付出的代价。我国农用地影子价格的计算主要依据的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书中规定:项目征用农村用地,应按土地征用费调整计算其影子价格。其中耕地补偿费及青苗补偿费视为土地机会成本,地上建筑物补偿费及安置补偿费视为新增资源消耗。这些费用如果与农民进行了充分协商并获得认可,可直接按财务成本计算其影子价格;若存在征地优惠,或在征地中没有进行充分协商,导致补偿和安置补助费低于市场定价,应按当地正地补偿标准调整计算土地影子价格,在征地过程中收取的征地管理费、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土地管理费、土地开发费等各种税费,应视为转移支付,不列入土地经济费用的计算。

上述关于农用地影子价格确定的原则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征地补偿标准与市场化地价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国旧的土地征用标准主要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根据耕地年产值的一定倍数来征收各种补偿费,并设置了各种补偿费的最高限值。而新的征地补偿标准则是依据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片区综合地价来确定各种补偿费的征收额,并且取消了征地补偿30倍的最高限制。它相比旧的土地征用标准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由于其仍然保留了按原用途补偿的指导思想,不符合地价形成规律,且征地片区综合价仍然属于政府人为制定价格而非市场形成价格,因此,它距市场化地价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很难真实地反映农用地的经济价值。

(二)没有全面考虑农用地的特点

农用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大于直接经济效益。尤其是林地,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表明:林地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7倍以上。但是,现有方法仅根据农业产出来确定其机会成本,其实是只考虑了农用地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外,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后往往不可再生,因此可以说农用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在计算其影子价格时,应考虑资源的折耗或补偿。

三、基于TEV的农用地影子价格测算

通过上述分析,农用地影子价格的测算依然采用机会成本加新增资源消耗原则,但是考虑到农用地的资源属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机会成本的计算不应再依据《方法与参数》,而应从资源价值论角度衡量。

从资源价值论角度,农用地的机会成本可以按照其总经济价值来核算。总经济价值(Total Economic Value,TEV)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提出来的,其构成如图1所示。

根据总经济价值的构成推算农用地机会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农用地机会成本=边际产出+边际外部效益+边际社会效益+期权价值+资源折耗价值

(一)边际产出

边际产出价值反映了农用地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是对农用地资源的部分或全部直接消费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如农地附着物粮食、水果等的经济价值等。边际产出价值可按照收益现值法加以估算,即用最佳用途年净收益的现值总额来表示。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技术、政策、习惯等条件,选择项目所在地区可行用途中年净收益最大的用途。设R为最佳土地用途的年净收益,n为项目生命期,t为项目生命期内的第t年(t≤n),g为年净收益的增长率,i为贴现率,则农用地边际产出折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PV为农地边际产出的净现值,R和g可以通过预测计算而得。上述农地边际产出折现值的计算公式是基于不同用途年净收益增长率g是相同的假设,实际上不同用途年净收益增长率g是不同的。若g是不同的,则需根据不同年净收益增长率分别计算出各可行替代用途年净收益的现值,选择净现值最大者作为农用地的边际产出价值。

(二)外部净效益

外部净效益反映了农用地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主要是指农用地资源具有的生态效益、环境保护效益和娱乐休闲效益,如林地、草地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外部效益值的评估因为缺乏直接的市场交易而无法从市场上直接获得价格,只能采用与此有因果关系的替代市场的方法来衡量。如林地水土保持功能的价值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后的各项损失及其防治成本来衡量。

(三)期权价值

期权价值是对选择价值的反映。农用地被征用为建设用地后,从经济有效性方面而言很难再有效地转化为农用土地,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不可再生资源。在这一意义上,期权价值类似于为保证一种资源和服务的可持续供应所支付的保险金,以确保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某一资源环境的供给。该种价值一般只能通过条件价值法(CVM)来评估。

(四)边际社会效益

边际社会效益是对土地资源存在价值的反映。也就是农用地资源对农民所具有的就业、生存保障价值和对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所具有的价值。农用地的存在对农民具有社会保障作用,农民有了土地就有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社会保障作用价值量的大小与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的生产力水平有直接关系。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单位面积的耕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作用越小,其社会保障价值量也越小。在人均耕地面积一定的前提下,耕地的生产力水平越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越高,单位面积耕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作用越大。可根据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以估算。

(五)资源折耗价值

资源折耗价值是对遗赠价值的反映。土地资源被征用开发利用后,同样可以遗赠后代人,但是开发利用后的土地在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等方面就明显小于未开发利用的农用土地资源,实际上,作为礼物送给后人的价值就减少了。该种价值可按开发新的土地资源的成本来计算。对于耕地而言,如果征收的耕地开垦费能够补偿新开垦耕地的费用,则资源折耗价值就等于耕地开垦费。

上述各种价值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某一类价值可能覆盖了另一类价值的一些功能。此外,某些类型的农业用地不一定同时具备以上所有功能价值。一般而言,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投资的增多,土地利用强度的加大,土地的直接使用价值比重上升,而其他价值则逐步衰减。被征用后开发为城市建成区的土地除了直接的使用价值外,几乎没有其他价值。因此,对于接近于自然状态的土地的开发要谨慎,除边际机会产出价值外,要充分考虑为后人遗留的、可持续发展的其他价值。综上所述,农用地影子价格的具体构成以及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六)计算中注意的问题

1、如果项目建设方支付给政府的耕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没有全部覆盖政府实际支付的补偿费用,政府另外以货币或非货币形式对农民进行补偿,则相应的土地经济价值应根据政府的额外补偿进行调整。

2、项目所支付的征地费中,耕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的确定如与农民进行了充分的协商,能够充分保证农民的应得利益,则土地经济价值的计算中可不做调整。如果没有与农民进行充分的协商,不能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按收益现值法、市场比较法等调整计算,如上述计算结果低于征地片区综合地价或同区块的征地案例地价,则按照征地片区综合地价或征地案例地价计算。

3、在土地市场活跃的地区,如果按上述方法计算的土地经济价值低于城市基准地价中末级土地价格,则按城市末级土地价格来确定被征用农业用地的影子价格。

四、结论

本文从资源价值论的角度,提出了农用地机会成本测算的新方法――总经济价值法,这种方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面考虑了农用地的特点,比现在使用的方法更为科学和合理。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左静.我国现行征地补偿与市场地价的差距[J].农业经济,2007(9).

3、单胜道.农地资源价格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

4、David Pearce,Giles Atkinson,Susana Mourato.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the Environment:RECENT DEVELOPMENTS[M].OECD,2006.

5、诸培新,曲福田.从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考察土地征用补偿价格构成[J].中国土地科学,2003(3).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其中,邵颖红为博士、副教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提高农村统计数据质量的探讨 下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