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词“诸”音义浅析

时间:2022-08-07 08:54:39

摘 要:兼词“诸”用于句中时,兼有“之”的声母和“於”的韵调,具有代词“之”和介词“於”的意义;用于句末时,兼有“之”的声母和“乎”的韵调,具有代词“之”和语气助词“乎”的意义。

关键词:兼词音义 之於 之乎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9-01

作兼词的“诸”,主要出现在文言文中。弄清它的音和义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

它用于句中时,为“之於”的兼词,兼有“之”的声母和“於”的韵调。由于“於”作介词时与“于”读音相同,意义和作用也基本相同,又因为“於”笔画多,故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于”成了正体字,“於”则成了异体字。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公布后,“於”原则上不再使用,故许多资料上才有了“诸”是“之于”的合音等说法。按《现代汉语词典》异体字是“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的定义,“於”和“于”同音同义深信不疑了。其实不然,在古代,比如《广韵》时代,“於”为影母鱼部开口,“于”则为云母虞部合口,它们的声纽、韵部和开合口都不同。就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於”除与“于”相同的“yú”音外,还有作姓氏时的“yū”音和表示感叹时的“wū”音,“于”却只有一个“yú”音。将“於”定为“于”的异体字恐怕还有思考的余地。用于句中的兼词“诸”,兼有的是“之於”的音。按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的观点,在上古,“诸”和“之”的声母都为章母,“诸”和“於”的韵母都为鱼部,“于”的韵母虽为鱼部,但拟音为[ǐwα],和“诸、於”的韵母拟音[ǐα]相比,韵头有所不同。到了中古,“诸”和“之”的声母仍为章母,“诸”和“於”的韵调也都为鱼部开口三等平声遇摄,“于”则为虞部合口三等平声遇摄,韵部和开合口与“诸”明显不同。按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的观点,“诸”也是“之於”的合音。在该书中,“诸”和“之”的古声母都为章母,“诸”和“於”的韵母都为鱼部合口三等遇摄,声调都为平声,“于”则为虞部,与“诸”的韵部不同。该书的观点虽与《汉字古音手册》不尽相同,但同样认为“诸”和“之”的声母相同,“诸”和“於”的韵调相同。显然,“诸”兼有的是“之”的声母和“於”的韵调,它是“之於”的合音而非“之于”的兼词。对此,《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等工具书的注解都很准确,直接将句中的兼词“诸”注为“之於”。《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也不错,注为“之于(於)”,既考虑到了正体字“于”的使用情况,也表达出了此“于”实际上应为异体字“於”的意思,既符合用字规则,也反映出了真实情况。一般的字典辞书只从用字规范的角度考虑,因而将注文“之於”写成了“之于”,但我们从历时的角度来研究兼词“诸”的音义时,必须注意其注解“之于”中的“于”实际上应为“於”才对。

上面分析了“诸”兼有“之於”的音的情况。下面,再来看“诸”兼有“之於”的义的情况。“诸”为“之於”的兼词时,这“之”代什么,“於”表示什么,它们又怎么翻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1)“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礼记・檀弓上》)(2)“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中庸》)(3)“乃赏成,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这三例中的“诸”都是兼有代词“之”和介词“於”的音义的词。例(1)中的“哭诸庙门之外”即“哭之於庙门之外”,“之於”中的“之”代“父之友”,可译为“他”,“於”表处所,可译为“在”,“哭之於庙门之外”,即“在庙门之外哭他”。例(2)中的“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即“驱而纳之於罟陷阱之中”,意为“把他们驱赶到罗网或陷阱之中”,“之於”中的“之”代“曰予知”者,译为“他们”,“於”为介词,也表处所,但要译为“到”。例(3)中的“献诸抚军”即“献之於抚军”,意为“把它献给巡抚”,“之”代小蟋蟀,译为“它”,“於”,介词,表对象,译为“给”。

兼词“诸”用于句末时,兼有代词“之”和语气助词“乎”的音和义。《小尔雅・广训》云:“诸,之乎也。”清・王引之《经传释词》解释得详细些,曰:“诸,‘之乎’也。急言之曰‘诸’,徐言之曰‘之乎’。”从语音上看,“诸”兼有“之”的声母的情形上面已作了分析。下面先分析“诸”兼有“乎”的韵调的情况。由《汉字古音手册》和《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等书可知,“诸”上古为章母鱼部,中古为章母鱼部开口三等平声遇摄。“乎”上古为匣母鱼部,中古为匣母模部合口一等平声遇摄。很明显,在中古,“乎”与“诸”的韵部、开合口和等次都不同,只有韵摄和调类相同。这说明,“诸”作为“之乎”的合音,兼有的是“之乎”的上古音,也就是说,“诸”作为“之乎”的兼词,最初出现在上古。后来,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诸”的韵母[ǐΟ]中的[Ο]腭化为[u],[ǐΟ]就变成了[ǐu],[ǐu]中的[ǐ]脱落,[ǐu]就变成了[u],从而与“乎”的韵母合流,一直到现在。在声调方面,“诸”和“乎”的声调相同:古声调都为平声,今天都为阴平。

“诸”为“之乎”的兼词时,其意义和作用也要酌情而定。如:(4)“晋公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5)“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6)“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下》)(7)“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4)至(7)例中的“诸”都是“之乎”的兼词,例(4)中的“天其或者将建诸”即“天其或者将建之乎”,意为“上天或者有意要树立他吧”,“之”为代词,代晋公,译为“他”,“乎”为表揣度的语气词,译为“吧”。例(5)中的“食诸”即“食之乎”,意为“吃它吗”,“之”代粟,译为“它”,“乎”为表反问的语气词,译为“吗”。例(6)中的“有诸”即“有之乎”意为“有这回事吗”,“之”为近指代词,代“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之事,译为“这(回事)”,“乎”为表疑问的语气词,译为“吗”。例(7)中的“藏诸、沽诸”即“藏之乎、沽之乎”,意思分别为“收藏它呢、卖掉它呢、之”均为代词,代美玉,译为“它”,“乎”均为表选择的语气词,译为“呢”。

总之,兼词“诸”在句中时,兼有“之於”的音和义;在句末时,则兼有“之乎”的音和义。现在,我们要回答学生“‘公诸于众’为什么有赘余的语病”和“‘诸’究竟是‘之於’或‘之于’的合音”之类的问题就很容易了。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上一篇: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网络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研... 下一篇:两种做法得到的两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