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豚狗彘之“畜”音义辩证

时间:2022-08-06 07:22:19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经典名篇,也一直为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所节选。在教学此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读到孟子游说梁惠王,如何实现“王道之成”的论述时:“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家对于其中“鸡豚狗彘之畜”一句注解,发生了争执。苏教版注【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鸡、猪、狗这一类的家禽家畜的畜养,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

经过分析,教材明显将“鸡豚狗彘之畜”的句式,看作由“之”组合而成的句式,其结构形式通常为:名词+之+动词。此“之”在传统的语法上,理解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无意义,可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此“畜”,理解为动词,读为xù。

有人大不同意,认为没必要多此一举。“鸡豚狗彘之畜”,完全可简单理解为“鸡猪狗的畜养”。如此,此“之”在传统的语法上,则理解为“助词,的”。

有人则认为“畜”,在此理解为名词,读作chù更好,此种结构形式为:名词+之+名词。即,“之”作为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翻。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三种理解,迥乎不同,大家各不相让,争执得面红耳赤。都拿出各自的佐证,常见的佐证如下:

1. 苏教版教材。手里最早的苏教版教材必修四是2006年12月第三版,一直到2011年6月第7次印刷,都注解为【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鸡、猪、狗这一类的家禽家畜的畜养,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苏教版教材2004年第一版以来一直如此。

2. 最新版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3(2008年5月第7次印刷)《寡人之于国也》注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畜养鸡、狗、猪。之,助词。

3. 旧版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一册》(2006年6月)《寡人之于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鸡猪狗的畜养。畜,畜养。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之畜”。

4. 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鸡猪狗的畜养,不耽搁它们的繁殖时机”。

5. 旧版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五册》(2006年6月)节选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其中有段孟子游说齐宣王,描述“王道”的理想社会,内容大致相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或许第一册已注,第五册对“鸡豚狗彘之畜”未注,而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

通过以上版本的注解可以看出:即使同为人教版的两个册次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对两处内容相同的句子,翻译却不太同,尤其“鸡豚狗彘之畜”的译文大相径庭。到底孰是孰非呢?

窃以为,解决此问题关键是看“畜”之词性。“畜”为多音字,一为“xù”,二为“ch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五版)读“xù”时,作动词“畜养”讲;读“chù”时,作名词“禽兽,多指家畜”解。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注【畜】①chù,家畜。②xù,畜养。③xù,积聚,储蓄。解释词义最为详尽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版)也如是。查阅解释字义最为详尽的《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畜读“xù”有9个义项,除了义项⑨为“姓氏”外,其他义项皆为动词①饲养②养育③培养;培植④顺从;驯从⑤喜欢;喜爱⑥积;积蓄⑦容纳;收容⑧方言。熏;呛。

而《说文》:“畜,天畜也。”段玉裁注:“天畜谓力田之畜也……俗用畜为六兽字。”

因此,“畜”的不同注解,似乎为人教版参考用书的翻译依据所在。

此处“畜”,到底读音为何?这需要准确理解文句,需要我们从文段结构上来分析。我们知道,孟子散文最大特色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充分体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根据语境,可知“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结构相同,且为并列结构,组成了一个排比句式。而“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中,前“宅”后“田”,皆为名词,则中间的“畜”,在词性上必为名词,则必读作chù。

其次,纵观节选部分,孟子先从物质上分析君王是如何“王道之成”的;而下文“谨庠序之教”,(孟子)再从精神上分析君王是如何“王道之成”;物质、精神这两方面正好浑然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整体。因此,这里的“之”,应该全部作为“助词,的”来理解。文中的“畜”与“宅”以及“田”一样,都作名词讲。

此外,还有一个佐证。流行于今世的《三字经》中有句:“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可见,古代,人们饲养的动物,常见的是“六畜”(马牛羊,鸡犬豕),而非“鸡豚狗彘”三畜,即使提到“鸡豚狗彘之畜”,也应该是借代,指的是“六畜”。因此,孟子所指的,应该理解为名词“六畜”为好。则“鸡豚狗彘之畜”的“畜”, 应读音为“chù”,解释为“家畜”;该句应翻译为“鸡、猪、狗(等一类的)家畜(六畜)”似乎更为妥帖。

综上所述,教材《寡人之于国也》,关于“鸡豚狗彘之畜”注音释义有误,希望再版时加以修正,以求精益求精。以此愚见,求教于方家。

(扬州市新华中学;225009)

上一篇:实现课堂问题设计的平衡性和层次性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育现状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