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字音义的历时演变

时间:2022-03-24 02:14:18

从“胖”字古代的最初用法出发,考察“胖”字的音和义。揭示了“胖”字音义历时演变的过程,同时,给“心广体胖”之“胖pán”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胖 音 义 演变

一、引言

从字形上看,“胖”的左半边是“月”,此“月”非日月之“月”,而是“肉”字的变形,称“肉月”。在甲骨文中,“肉”和“月”的字形差别较大,小篆体字形相似,后写法混同。因此,现代汉语中二者同形异义。如:

从发音和意义上看,“胖”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中有三个义项:

⑴pàn古代祭祀用的半体牲。《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右胖”(右胖,右半边)。

⑵bǎn(音板),胁侧薄肉。《礼记・内则》“鹄胖”。

⑶pán(音盘),大。《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并特别注明,“胖”字在唐宋以前没有“肥胖”之义。

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胖”有两个读音,其一音pán,仅用于“心广体胖”,沿用古之用法。其二音pàng,形容人体脂肪多,肉多,即肥胖。

可见,“胖”字意义古今差别较大。只有“心广体胖”之“胖”古今音义相同,其余的意义或消失或新增。那么,“胖”字的本义是什么?发音如何?又是如何演变为今天的“肥胖”义的呢?

二、“胖”字的本义

1.牲之半体,指祭祀用的半体牲肉

从小篆体看, 字由“分”“牛”“肉”组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曰:胖,半体肉也,一曰广肉,从半从肉,半亦声,普半切。音pàn。梁代的字书《玉篇》释“胖”字为“牲之半体”,字已归入“肉”部。例如:

(1)使使者聘孔子于鲁,以胖牛肉迎于河上。《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刘》裴松之注引刘向《新序》。

(2)凡牲体则用一胖不得云全……《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卷四・士昏礼第二。

《周礼?天官?腊人》有“腊人,掌干肉,凡田兽之脯(fǔ)腊(xī)、(hū)胖(bǎn)之事。”郑玄注:“薄析曰脯(fǔ)。棰之而施姜桂曰(同修:干肉)。腊(xī),小物全干也。”(hū),祭祀所用的切成大块的肉。胖(bǎn),胁侧薄肉。经查,“胁”指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即大片牲肉。可见,“胖”最初的使用范围狭窄,仅用于祭祀。指供奉用的祭祀品“半体牲肉”“大块肉”或“胁侧薄肉”。

2.夫妻合,指夫妇各为一半

《仪礼》曰:夫妻合也,当作片作半,合二字为胖,此必俗字。《周礼》媒氏掌万民之判,注曰:判、半也,得耦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丧合传曰,夫妻判合。《仪礼》贾《疏》继母如母下云,继母配父,即是片合之义。

《康熙字典》中《》《集》《》《正》:,普半切,音泮。《玉篇》半也,分也。又《・服》夫合也。《集》合,合其半,以成夫也。《》亦作判。《集》或作片。

清代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云:考诸《说文》,片,判木也,半物中分也。判、分也。凡物合而分之曰半,分而合之亦得曰半;片者半之假借字,判者亦半之假借字。古三字同音,义亦相近。本无字,《字林》始有之。至若《经典释文》宋本作胖合。郑玄曰:胖,半也,得偶而合曰胖。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六:慧琳云“判”字,普旦反,又作胖、三(二)形,即胖,判、通,读pàn。

显然,“”是“片”“半”之合,可以理解为夫妻各一半。“胖”通“泮”“”,都读pàn。

3.“胖”的初文应为“半”

从上例中“牲之半体”“胁侧薄肉”和“夫妻合”可推断,“胖”的初文应为“半”。《说文解字》: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八”本义是分,从八从牛会意。可见“半”的本义就是平分牛肉,后增加意符“肉”才写成“胖”字。

鉴于“胖”与“半”有密切联系,对于“半”的音义,本文也作了考证。

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时期(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的《广韵》曰:半,博漫切,去换,帮。《集韵》:半,普半切,去换,滂。意思有二:

其一,二分之一。

(1)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易・系辞下》

(2)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韩非子・内储说上》

其二,大片。

(3)李陵令军士人持二升,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汉书・李陵传》

颜师古注:“半读曰判。判,大片也。时冬寒有冰,持之以备渴也。”

由此可见,“半”的意义与《说文》中“胖”的解释几乎完全一致,都指“二分之一”和“大片”,“胖”本义应为“半”,既用于物,指祭祀用宰杀动物的半体牲肉,也用于人,指夫妻各一半。以上的发音“博漫切”和“普半切”只是[p’]和[p]两音送气和不送气的差别。大概是由于地域差异同义而不同音,使得“胖”“半”“判”“泮”“”互通。

三、“胖”的引申义

1.大――大而未尽,太(泰)

段玉裁所注《说文解字》于“一曰广肉”下注云:“此别一义。胖之言般也,般,大也。”《集》《》《正》中“胖”:“蒲官切,音。大也。”郑玄注:“胖,犹大也。

从以上文献可知,“胖”字亦指“广肉”即“大块的肉”。后引申为“大”,读作“”。与“心广体胖”的“胖”同音。《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里“胖pán”含有“大”的意思。朱熹集注:“胖,安舒也。”指人因为“心宽”而表现在体貌上的“安泰舒适”。

考证中发现,“大”和“太”意义相通。

段王载注《说文》太学条云:“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百科辞典中云:太,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太,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广雅・释诂一》的解释:“太,大也”。《集》:他切,音汰。大泰同。例如:

《史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指数量过半。《汉书・光武纪》:太史。注:“史官之长也。”指身份最高或辈数更高的人。又如,太母,指祖母;太后,指帝王的母亲;太翁,指曾祖父。

“太”又指安宁的、安定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如魏源《默觚上》: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

因“胖”的意义引申为“大”,而“大”通“太”和“泰”。到了南宋,朱熹集注:“胖,安舒也。”是指“心广”者,身体不仅大,而且大而未尽,还有“平和安定”貌,这更符合“泰”的意思。

故“心广体胖(pán)”的“胖”被解释为“安泰舒适”。此“胖pán”之意义演变可见一斑。

2.大――肿胀虚浮,(胖胀)

如前所述“胖”指“广肉”,有“大”义,后引申指肿胀、胀大。

玄应《一切经音义》第三卷“胀:上普邦反,下张亮反,《埤苍》云,腹满也。并从肉或作胖,皆古字也。”又卷九“涨,普江反。《埤苍》胖胀,腹满也。下或作,同猪亮反。”

《康熙字典》:,《》《正》匹切,《集》匹降切,音。《集》或作。《玉篇・肉部》“,胀也。”

这里的“胀”同“胖胀”同“胖”,均读pàng zhàng。腹满,指腹部胀满。察“”之本义与“膨胀”有关。

《现代汉语词典》《应用汉语词典》都将“”作为“胖”的异体字。这说明“胖”和“”本应是同一个字。两字字形差异,概因手写有误所致。

《甫言稽话・释语》“今谓物体肥洪张大者,呼曰傍,或中虚而外张如水沤者,亦谓之傍……傍,俗作胖。”《汉语方言大词典》所列“胖”的第一义项即“物体因水浸而涨开的样子”与之同义。《正字通・肉部》“胖,肿胀貌。”故“胖”有肿胀、虚浮、胀大之义。例如:

(1)水浸多日,尸首胀。宋慈《沉冤录・溺水死》

(2)衰老病死,以致尸骸胖胀枯僵,久之化为白骨。《朱子语类》卷一二二

(3)乙字库,贮胖袄、战鞋、军士裘帽。《明史・食货志三》(“胖袄”,指棉上衣)。

(4)演出时,又是“抢背”“吊毛”,又得唱、舞、打、跑,累得热汗湿透水衣子,连“胖袄”都湿透。袁世海《我的舞台生活》。

例(4)中的“胖袄”是一种戏剧服装。传统戏中演花面者身须魁梧,方显威严,其袍内衬着的厚棉马甲,即名胖袄。

以上“胖”用于指物、尸体的肿胀貌,没有用于指人的用例。

3.肿胀、胀大――人体脂肪多,肥胖

“胖”由胀大、肿胀义进一步引申指人体态的肥胖。“胖”表示丰满肥胖的意思, 自宋代己有用例。例如:

(1)其人颇蠢墩……以其肥硕也,呼为“苏胖”。金・刘祁《归潜志》卷九。

此例中“苏胖”以其“肥硕”而得名,与今日用法完全相同,且“胖”由人的体貌进而代指人。

“肥胖”连用最早见于元代,例如:

(2)我道是谁,原来是哥哥。我看你容颜肥胖,倒宜出外。元・李行甫《灰栏记》第一折

(3)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三国演义》第八回)。

四、结语

通过以上考察,“胖”字在古代的最初意义应为“一半”。具体指祭祀用的“牲之半体”,也用于人“夫妻胖合”,指夫妻之一方。读pàn或bàn。由“牲之半体”到“大块的肉”,进而发展到抽象的“大”义。后“大”通“太”和“泰”,“泰”又有“安泰舒适”义,即心宽体胖之“胖pán”。由“大”义引申为“胖涨pàngzhàng”,即肿胀。由肿胀、胀大义进一步引申指人体态的“肥硕”,遂演化为今天的“肥胖”义。

参考文献:

[1] 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

[2]丁秀霞.“胖”字古今音义谈.语言研究,2005,(5).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

[4]国家语委语料库-古代汉语语料库.

[5]栗学英.汉语史中“肥”“胖”的历时替换.语言研究,2006,(4).

[6][汉]许慎撰.《说文解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上一篇:利用口诀计算分部积分的方法 下一篇:转变后进生之我见